第722章 转换思路!宽刑不宽贪!(1/2)
“这……”朱标与朱雄英顿时脸色大变,脸上的笃定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震惊与思索。
朱高炽提出的这个角度,是他们从未想过的——朱标与朱雄英满心只想着矫正洪武朝律法的严苛,让官民摆脱动辄得咎的恐惧,彰显承天朝的仁政底色,却完全忽略了洪武朝严刑峻法最核心的价值,便是对贪腐的强力震慑。
那些“剥皮实草”、“株连九族”的酷刑,虽看似残酷,却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让无数官员在贪念滋生时望而却步,成为维系官场清明的重要屏障。
他们更没考虑到官员群体被长期压制后的反弹风险:洪武朝十余年间,官员们在高压统治下如履薄冰,贪念与私欲被死死压制,却从未真正根除,不过是迫于皇权威严暂时蛰伏。
这种被压抑的**,如同蓄势待发的洪水,一旦失去严刑峻法这道堤坝,便可能瞬间泛滥。
承天朝若贸然废黜这些约束,等于给了官员们“松绑”的信号,那些被压抑多年的贪念会迅速反弹,甚至变本加厉——毕竟洪武朝的严苛让他们不敢越雷池,而新政的宽仁若失去对贪腐的震慑,便会成为他们肆意敛财的“保护伞”,届时贪腐之风可能比洪武朝前更甚,反而背离了推行仁政的初衷。
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烛火跳动,映照著三人紧锁的眉头。
朱高炽看向二人,脑海中思绪万千。
这并非是他在危言耸听,而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情,那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做的好事。
朱允炆这家伙同样深受儒学影响,自幼师从方孝孺、黄子澄等大儒,背后还站着方孝孺这个被称为“天下读书人种子”的铁杆支持者,骨子里满是儒家倡导的仁政理想,所以甫一即位,便迫不及待地推行宽政,将《大明律》中多条严苛条款尽数修改,大刀阔斧削减刑罚,一心想要以仁义教化天下,复刻上古圣君的治世图景。
甚至在建文二年春,朱允炆做出了更激进的调整,将洪武朝专为监察百官、审查刑事案件而设的都察院,直接改为御史府,彻底扭转其核心职责——原本手握生杀审查大权、专司弹劾贪腐、纠察奸邪的监察机构,被改成了专门宣传教化贤良之风、空泛反对**的象征性纠察机构,摒弃了洪武朝以刑罚震慑贪腐的核心逻辑,满心指望靠道德说教达到教化百姓、宽刑省狱的目的。
建文帝在位期间,极力减少杀戮、平反了不少洪武朝的冤案,坚决不用严刑峻法约束天下子民,四处宣传以德服人、以仁治国的理念,以至于在建文一朝出现了“罪至死者多全活之”的局面。
这个“罪至死者多全活之”说穿了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彻底颠覆了洪武朝的量刑标准,那些在洪武朝犯下贪腐重罪、本该被剥皮实草、株连族人的贪官污吏,到了建文朝非但不会受极刑,反而能保住性命,往往只是被贬谪、罚俸了事;即便犯下谋逆之外的重罪,也大概率能从轻发落,甚至免予处死。
如此一来,那些潜藏在官场中的贪官污吏还坐得住吗?
他们被洪武大帝用铁血手段压制了整整一个朝代,十多年来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半步,心中的贪念早已按捺不住。
现在好不容易等到了一个心性仁柔、容易被道德说教糊弄的皇帝,又遇上了这般对贪腐近乎纵容的宽政,那还继续装什么清正廉明?不大肆贪腐都对不起建文皇帝的这份“愚蠢”与“仁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