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三宣六慰!朱允炆的能力!(1/2)
宝船驶离暹罗港口,向着马六甲的方向破浪前行。
海风拂面,带着南海特有的湿润气息,甲板上,朱雄英望着远方无垠的碧波,心中仍惦记着昨日与朱允炆谈及的三宣六慰之事,转头向身旁的朱高炽问道:“高炽,昨日咱们虽给允炆指了收服三宣六慰的明路,可说实话,仅凭他的能力,真能办成这件事吗?毕竟他以前在宫中,向来谨小慎微,没什么历练,如今骤然让他挑起这副重担,我实在有些放心不下。”
朱高炽正凭栏远眺,闻言转过身来,脸上带着胸有成竹的笑容,语气笃定地给出了肯定回答:“你放心,朱允炆这小子,绝非表面看上去那般简单,收服三宣六慰,对他而言不算难事。”
开玩笑,这可是朱允炆啊!
历史上的建文皇帝,绝非世人印象中那般迂腐懦弱,论阴谋诡计与权谋算计,他在削藩之役中可没少动用。
朱允炆刚即位便急于巩固皇权,面对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们,他深谙“分化瓦解、逐个击破”之道,先以温和手段削夺周、齐、湘等实力较弱的藩王,削减其护卫、贬为庶人,再集中力量对付核心目标燕王朱棣,步步为营、布局缜密。
他暗中安插眼线监视藩王动向,利用朝臣弹劾制造舆论优势,借律法名义剥夺藩王权力,甚至不惜动用软禁、构陷等手段,每一步都透着老练的权谋手腕。
只可惜,他遇上了朱棣这个身经百战、深谙军事的天命之子,对方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战场上的硬实力碾压,让他的权谋算计终究难以挽回败局,最终被掀翻皇位、亡命天涯。
如今让朱允炆去收拾三宣六慰,对他而言实在有些大材小用。三宣六慰不过是些各自为政、心怀异心的土司部族,彼此矛盾重重、利益纠葛,远不及当年藩王集团那般实力雄厚、凝聚力强。
以朱允炆削藩时展现出的权谋城府,对付这些土司简直游刃有余——他既能利用部族间的矛盾挑拨离间,又能以朝廷名义恩威并施,拉拢分化、各个击破,再辅以文治教化收服人心,搞定三宣六慰不过是时间问题。
说着,朱高炽走到甲板中央的桌旁坐下,示意朱雄英一同落座,缓缓解释道:“咱们先说说这三宣六慰到底是什么来头。其实它并非一个独立的政权,而是大明在云南西南边疆及中南半岛北部设立的土司管理机构统称,隶属于云南承宣布政使司。洪武朝时,皇爷爷就已正式设立,下辖三个宣抚司和六个宣慰司——南甸、干崖、麓川平缅这三个是宣抚司,木邦、孟养、缅甸、八百大甸、车里、老挝这六个是宣慰司,合称‘三宣六慰’。”
“这些土司的本质,就是当地部族或政权的首领世袭担任长官,实行内部自治。他们名义上归大明管辖,经济上要承担朝廷的‘征役差发’,也就是按规定服劳役、出公差,还要定期向朝廷缴纳贡赋;地方军队,也就是土兵,也要接受朝廷或上级的调遣。”
朱高炽顿了顿,语气中多了几分不屑,“但这只是明面上的规矩,实际上的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
他进一步剖析道:“因地理位置不同,这些土司还分了内边区和外边区。内边区离云南腹地近,受大明影响深些,还算是相对安分;外边区就不一样了,地处中南半岛北部,山高路远,朝廷的政令很难真正渗透进去,基本就是‘天高皇帝远’的状态。说白了,这三宣六慰不过都是名义上尊崇大明罢了,实则都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各自为政,俨然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他们对大明的朝贡,也根本不是出于什么忠诚,纯粹是看在洪武朝执行的‘厚往薄来’体系上面,有利可图罢了。”朱高炽端起桌上的茶水抿了一口,继续说道,“父皇当年为了彰显大明国威,吸引周边邦国臣服,对前来朝贡的藩属向来慷慨,赏赐的财物价值往往远超他们进贡的贡品。这些土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会定期派人朝贡,说白了就是为了捞好处。一旦朝廷的赏赐不如预期,或是他们觉得自身实力足够,便会阳奉阴违,甚至公然违抗朝廷政令,之前就有过麓川平缅宣抚司暗中扩充势力、侵扰周边的事情,只是当时朝廷忙于北伐残元,没来得及彻底整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