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医灵本草传奇跨越千年的中医 > 第488章 医社同心应世变,残踪扰变撼变基

第488章 医社同心应世变,残踪扰变撼变基(1/2)

目录

医社同心应世变,残踪扰变撼变基

一、辰时医应阁启阁应变革:墨械道变筑根基

辰时的汴京“医应世变阁”,晨雾如揉碎的流云般漫过门前的青铜医应灯——灯柱镂刻的“医顺时变,护民安康”篆字沾着细雾,泛着温润的铜光;灯座嵌的墨家机关齿轮在风里轻转,带动灯壁上的“轩辕制医政”纹缓缓流动:黄帝身着玄色冕服,手按岐伯肩头,岐伯捧着竹简,竹简上“设医官、定医规”的小字清晰可见;另一侧的“顺时应变图”更显精妙,春防疫的“艾草熏房”、夏防暑的“荷叶凉茶”、秋防燥的“雪梨羹”、冬防寒的“生姜汤”,皆以彩绘勾勒,风过灯转时,这些图景便如活过来般投射在青砖上,混着苍术与圣火草的淡香,酿成“医应世变”的初晨气韵。

阁内按“应变革”功能分三区域,处处藏着墨道合流的巧思:

?社情区(深褐帘幕):中央的墨家“社情监测仪”足有半人高,青铜罗盘底座刻着八卦纹路,盘心嵌着鸽卵大的“民生感应珠”,主体通透,能实时显城乡健康热点——此刻正亮着两处红光:城西流民棚的“风寒防疫”、城南织布坊的“手腕劳损”;仪器旁立着檀木书架,架上的《轩辕医政录》是墨家复刻的宋版,封面烫金,翻页时会触发活字机关,比如翻到“黄帝命雷公辨百药”,便会弹出微型木刻雷公像,口中还能传出“辨药当知百姓需”的清脆声响。

?教研区(浅绿帘幕):墨家“教育调整仪”如一面落地铜镜,镜面能投射动态课程,镜旁的“墨家教具箱”分三层,上层是可拆解的经络模型(关节处有小机关,能模拟气血流转),中层是防疫模拟人偶(皮肤可拆,能显风寒、劳损等病症体征),下层是竹简教材(写着《伤寒论》选段,旁注墨家白话注解)。

?政策区(朱红帘幕):“政策推演仪”是墨家机关的集大成者,木质案台上嵌着二十四个小灯珠,输入政策草案后,灯珠会按“民利值”亮红、黄、绿三色;灵枢手书的“医随世变,政为民定”横轴悬在案上,墨色里掺了少量圣火草汁液,在晨光下泛着淡淡的金光。

辰时三刻,医社互动启动仪式启幕,汴京户部郎中周大人(穿藏青官袍,腰间挂着金鱼袋)、老医儒张老先生(年过六旬,头发半白,捧着线装《黄帝内经》,书角已磨出毛边)、城南织布坊李掌柜(穿粗布短打,袖口沾着棉絮)、流民代表王大哥(皮肤黝黑,裤脚还沾着灾区的泥点)等齐聚社情区。

张老先生先皱着眉凑到社情监测仪前,指尖轻轻划过罗盘上的红光区,语气带着几分固执:“阿木先生,咱中医讲究‘传承古法,固本培元’,我教了三十年书,都是先让学生背《四书五经》打根基,再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仪器显‘流民缺防疫、工人多劳损’,难道要把这些正经医书放下,去教‘洗手通风’‘揉手腕’这些‘杂活’?这不是把中医教浅了吗?”

阿木身着深青医袍,袖里的青铜符与监测仪的感应珠隐隐共鸣,泛着淡温。他上前一步,轻轻拉过张老先生的手,按在监测仪的感应珠上:“张老您别急,‘传承不是把古法锁在书里,是让古法能帮百姓解决难处’。您看这感应珠显的细节——城西流民棚上个月闹风寒,有户人家一家三口都病了,只因没人教他们‘煮艾草水熏房’,最后还是巡街的捕快送了药才好;城南织布坊,李掌柜的工人里,十个有八个手腕疼,有个小姑娘才十六岁,疼得拿不起梭子,只能回家——咱要是还只教‘望闻问切’的理论,学生出去了,见了流民不知道咋教防疫,见了工人不知道咋调劳损,那中医不就成了‘只能在医馆里治小病,到了百姓需要的地方就没用’的摆设?”

王大哥这时搓着手凑过来,声音带着几分局促:“先生说得对!俺们在流民棚子住的时候,别说防疫了,连喝口干净水都难。上个月俺媳妇染了风寒,烧得直说胡话,俺只能用井里的凉水给她擦身子,看着她咳嗽得睡不着,俺急得直掉眼泪——要是早有大夫教俺们‘咋煮艾草水、咋通风’,俺媳妇也不会遭那罪。”

李掌柜也跟着点头,撸起袖子露出手腕上的淤青:“俺们工人天天织布,手腕绷得比弓弦还紧,一开始只是酸,后来就疼得钻心。找过大夫,开了些药膏,涂着也不管用——要是能教俺们些调理的法子,工人身子好了,织布也能快些,这不是双赢嘛!”

辰时四刻,户部周郎中指着政策推演仪,语气带着几分急切:“阿木先生,朝廷最近正想订《城乡医防条例》,可愁坏了——之前拟了个‘每村设一个医馆’的草案,可派人去乡下查了才知道,全国也就三成的村子有合格的医徒,要是强行推行,只会造成‘有馆无医’的局面,浪费银子不说,还会让百姓失望。你们这推演仪,能不能帮着看看,咋改才合适?”

阿木点头,伸手在推演仪的案台上拨动木钮,输入“每村设医馆”的草案。只见案台上的灯珠瞬间亮了十八颗红灯,旁侧的木牌弹出“红色预警”,还刻着几行小字:“乡下医徒稀缺,强行设馆会导致资源浪费,民利值-50”。

“按道家‘顺时因地制宜’的道理,不如先‘每乡设一个医站,配流动医车’,”阿木边说边调整草案,“医站里配三个医徒,流动医车每月下乡两次,给偏远的村子送药、看病;同时在县城设‘村医培训班’,免学费、免食宿,慢慢培养村医——就像轩辕黄帝定医政,也不是一刀切,是按部落的大小设医官,大部落设三名医官,小部落设一名,这样才贴合实际。”

他刚说完,推演仪的灯珠便亮了十五颗绿灯、三颗黄灯,木牌显“绿色通道,民利值+80”。周郎中看着灯珠,笑着点头:“还是你们懂行!这推演仪比我们在衙门里拍脑袋想的靠谱多了——之前光想着‘全覆盖’,却忘了乡下的实际情况。”

可就在这时,社情监测仪突然“滋啦”一声黑屏,再亮起时,罗盘上的红光区竟变成了绿光,感应珠显的文字也变了:“流民无健康问题,作坊劳损无害”——更诡异的是,仪器边缘泛着淡淡的幽绿,那绿色里还缠着细小的“戾纹”,像极了之前见过的残踪气!

“不好!是残踪气!”阿木脸色骤变,“他们想篡改数据,让我们误以为社会上没健康需求,这样我们就不会调整医学教育、不会订利民政策,最后百姓还是得不到保障!”

阿机这时赶紧从随身的药囊里掏出圣火草汁液,用棉签蘸着轻轻擦拭监测仪的边缘。汁液碰到幽绿的戾纹时,发出“滋滋”的声响,冒出淡烟,戾纹渐渐消退,监测仪的数据也恢复了原样——红光区重新亮起,感应珠又显回“流民缺防疫、工人多劳损”。

张老先生看着恢复的数据,轻轻叹了口气,伸手摸了摸《黄帝内经》的封面,语气软了下来:“看来是我固执了。当年神农尝百草,不是为了把药藏在书里,是为了让百姓能治病;轩辕黄帝定医政,也不是为了订规矩,是为了让百姓能享受到医道——这世道变了,百姓的需求也变了,咱医术要是不变,就对不起老祖宗传下来的医脉。”

阿木望着晨光里的监测仪,心里清楚:医学跟社会变革互动的第一步,就是“看清百姓的真实需求”,这才是灵枢“医为民生,不为虚名”的遗训。

二、巳时调教育适社会需:墨械教变育新才

巳时的阳光透过阁顶的明瓦,洒在教研区的浅绿帘幕上,映得帘上的“经络图”隐隐发亮。阿草正带着一群年轻医徒围着教育调整仪,调试新的课程内容——原本镜面上显的“《伤寒论》精读”课程,已换成“流民防疫实操+作坊劳损调理”的组合课,镜面里的墨家机关小人正演示着防疫步骤:一个小人捧着艾草束,在棚子里慢慢走动熏房,另一个小人拿着布巾,教流民“折叠布巾滤水”,旁边还弹出《伤寒论》里的注解:“避风寒,慎起居,此防疫之基也”。

“之前背《伤寒论》里的‘风寒防治’,总记不住咋用,现在看这小人演示,一下就懂了!”医徒小宋(十七岁,脸上还带着稚气,手里拿着小本子记笔记)指着镜面,语气兴奋,“你看这小人熏艾草的姿势,要离柴草远些,免得着火;滤水的时候,布巾要折叠三次,这样才能滤掉脏东西——这些细节,书里没写这么细,实操的时候就容易出错。”

张老先生这时也凑过来,眯着眼睛看着镜面里的小人,嘴角渐渐露出笑意:“这么教比我光讲书管用多了!我年轻时学防疫,还是师傅带着去疫区实操才会的——有次师傅让我煮艾草水,我没掌握好火候,煮糊了不说,还差点把锅烧了。现在有这动画,学生在阁里就能学这些细节,出去实操时就不会慌了。”

巳时三刻,阿木提议让医徒们去“模拟流民棚”实操——这棚子是墨家按真实流民棚的比例搭的,用粗木当支架,盖着破旧的茅草,棚子里摆着几张木板床,角落堆着发霉的稻草,空气里还飘着淡淡的霉味和汗味,跟真实的流民棚一模一样。

小宋第一个上前实操,他拿着一束干艾草,按镜面上教的步骤,先在棚子中央放了块石板,再把艾草放在石板上点燃。可刚点着没一会儿,艾草旁的稻草突然冒起了青烟——原来是残踪气在艾草里掺了易燃的干草!

“咋回事?我明明按步骤来的!”小宋慌了,赶紧蹲下身用袖子扑火,手忙脚乱间,还差点把旁边的木板床碰倒。

阿机这时赶紧跑过来,用圣火草汁液检查了剩下的艾草,果然发现里面掺了干草:“是残踪气搞的鬼!他们想让你们觉得‘实操没用,还会出危险’,这样你们就不想学这些了!”他边说边把掺了干草的艾草挑出来,“以后实操前,一定要先检查教具,别让邪祟钻了空子。”

“大家别慌!”阿木走上前,接过小宋手里的艾草,重新演示,“熏艾草时,要先把周围的易燃物挪开,石板要垫三块砖,免得烫坏地面;点燃后,要拿着艾草慢慢走,每个角落都熏到,但不能离茅草太近——就像道家练太极,要先扎稳马步,再学招式,一步一步来,不能急。”

小宋看着阿木的动作,慢慢平静下来,重新试了一次——这次他先挪开稻草,垫好石板,再点燃艾草,果然没出问题,棚子里渐渐飘起艾草的清香。

巳时四刻,城南织布坊的李掌柜匆匆赶来,手里还拿着个布包:“阿木先生,能不能让医徒们去俺们作坊看看?工人们听说能学调理手腕的法子,都等着呢!”

阿木点头,让医徒小周(十八岁,个子高挑,刚学完劳损调理课程)带着墨家“劳损监测仪”跟着李掌柜去作坊。这监测仪是个巴掌大的铜盒子,侧面有个夹子,能夹在手腕上,正面的仪盘上有刻度,从0到100,50以下是正常,50以上就是劳损。

到了作坊,工人们正埋头织布,织机“咔嗒咔嗒”的声响此起彼伏。小周先走到一位王婶身边——王婶五十岁左右,手腕上戴着个布护腕,织机上的线都快看不清了,还在硬撑。

“王婶,您把这仪器夹在手腕上,织会儿布我看看。”小周轻声说,帮王婶把监测仪夹在右手腕上。

王婶点点头,继续织布。没一会儿,监测仪的仪盘就跳了起来,指针停在80的位置,还发出“嘀嘀”的提示声。

“王婶,您这劳损值有点高,”小周指着仪盘说,“您织的时候,手腕绷得太紧了,时间长了就会疼。我教您一套‘手腕放松操’,织半个时辰就做一次——先揉合谷穴,用拇指按顺时针揉三十下,再慢慢转手腕,顺时针转二十下,逆时针转二十下,像这样……”

小周边说边示范,王婶跟着学,揉到合谷穴时,忍不住“哎呀”一声:“还真有点酸!揉完之后,倒觉得松快多了——之前手腕疼得拿不起筷子,没想到这么揉揉就管用。”

其他工人见了,也纷纷围过来,让小周教他们放松操。李掌柜看着这场景,笑着对小周说:“要是医徒们能常来教,工人们身体好了,织布也能快些,这就是双赢啊!”

可就在这时,小周的监测仪突然“嘀嘀”乱响,仪盘上的指针一下跳到0,还弹出一行小字:“劳损值0,无需调理”——小周愣了一下,赶紧检查仪器,发现仪盘边缘也泛着幽绿,又是残踪气!

“这邪祟太坏了!连教工人调理都要捣乱!”小周气得攥紧拳头,把监测仪递给赶来的阿机。

阿机用圣火草汁液擦了擦仪盘,监测仪才恢复正常,指针又跳回80。阿木这时也赶到作坊,对小周和其他医徒说:“以后出去实操,一定要多留个心眼,残踪气越是捣乱,咱越要把本事学好——百姓等着咱帮他们解决问题,咱不能让邪祟得逞。”

巳时末,医徒们都能熟练地教流民防疫、帮工人调劳损了。张老先生看着小宋、小周他们的身影,欣慰地对阿木说:“以前我总怕改了课程,会丢了古法,现在才明白,把《黄帝内经》里的‘治未病’用到防疫上,把《伤寒论》里的‘经络调理’用到劳损上,这才是真传承——让古法活在百姓的需求里,比背一百遍书都管用。”

三、午时研科研解热点题:墨械研变破难题

午时的阳光正烈,透过医应阁的窗棂,洒在科研区的案台上,案上摆着墨家的“药材研磨仪”“机关康复仪”等器械,还堆着些艾草、甘草、布巾等材料——阿木正带着科研员小赵(二十岁,戴个小眼镜,手里拿着个账本,记录着实验数据)研究“流民防疫便携包”和“作坊劳损康复仪”。

“流民缺医少药,住的地方又挤,这防疫包得轻便、管用,还得便宜,”阿木拿起一个试做的防疫包,打开给小赵看,“这里面有三包艾草粉,每包能熏一个棚子;两块粗布巾,既能滤水,又能当口罩用;一张简易经络图,上面画着‘按合谷穴防感冒’‘按足三里强体质’的步骤,都是百姓一看就懂的——再按道家‘药食同源’的道理,加三包甘草片,泡水喝能防中暑,这样一包,流民揣在兜里就能用,成本还不到两个铜板。”

小赵点点头,翻开账本:“先生,艾草粉昨天磨了五斤,布巾准备了两百块,甘草片也压好了——就是这艾草粉,磨的时候总出问题,昨天磨了三斤,有一斤都磨粗了,没法装包。”

“那咱再试试墨家的药材研磨仪,”阿木指着案上的研磨仪说,“这仪器是按‘三级研磨’机关做的,第一级磨成粗粉,第二级磨成中粉,第三级磨成细粉,你按这个钮调粗细,试试。”

小赵按阿木说的,把艾草放进研磨仪的进料口,按下“细粉”按钮。仪器的齿轮“咯吱咯吱”转起来,细白的艾草粉从出料口慢慢落下,像雪一样细腻。

可磨了没一会儿,仪器突然卡住了,进料口冒出黑烟,落下的艾草粉竟变成了黑色,还散着一股焦味——小赵赶紧关掉仪器,打开进料口一看,里面的艾草竟变成了黑色的灰!

“是残踪气!”阿木皱着眉,“他们污染了研磨仪的机关,想让艾草粉变成没用的灰,甚至有害的东西——流民要是用了这种艾草粉,不仅防不了疫,还可能生病!”

阿机这时赶来,用圣火草汁液仔细擦拭研磨仪的齿轮和进料口。汁液碰到仪器内部的幽绿戾纹时,发出“滋滋”的声响,戾纹渐渐消失。阿机重新启动仪器,这次磨出的艾草粉又变成了细白的颜色,还飘着艾草的清香。

“真是防不胜防!”阿木叹了口气,“咱得在所有科研仪器上加层圣火草防护,把圣火草汁液掺在仪器的润滑油里,这样残踪气就不容易污染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