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曾国藩的嘲讽(1/2)
僧格林沁望着城下仍在集结的革命军队伍,突然感到一阵寒意从心底升起。
他想起黑石渡之战的惨烈,想起那些抱着火药包冲向炮阵的黑旗军士兵,又想起此刻城下这些眼神坚定的面孔,忍不住在心里暗叹:“陈得才都如此可怕了,那个远在西边的陈扶昊是不是更可怕!”
他曾在北方与太平军、捻军交过手,却从未见过这般有组织、有信念的队伍——以往的起义军,靠的是人数与蛮勇,可陈得才的部队,不仅有悍不畏死的气势,更有严明的纪律与灵活的战术,每一个士兵都像一把淬火的利刃,精准地刺向清军防线的薄弱处。
想到这里,他竟不自觉地松了一口气,甚至有些庆幸:“幸亏把老子没调到西北!”
西北战场上的多隆阿、成明等朝廷悍将,一个个都折在了陈扶昊手里,起初他还以为是这些将领轻敌大意,可如今亲身体会过陈得才部队的战斗力,他才明白,那不是轻敌,而是对手太过可怕。
“怪不得多隆阿、成明一大堆朝廷悍将死在了陕西战场,遇到这种对手,很无奈啊!”
低声呢喃,语气里满是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敌人的忌惮,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这时,幕僚捧着刚送来的军报上前,禀报朝廷命令西安将军德兴阿正率军“快速”向陕西开进。
要知道德兴阿都走了半年了。
僧格林沁看着军报上“行军缓慢,需待粮草齐备”的措辞,嘴角扯出一丝苦笑。
“现在总算明白,德兴阿不是走不快,纯碎是不想去啊!”
他太清楚这些朝廷大员的心思了——西北战场的陈扶昊是硬骨头,啃不动还容易崩了牙,与其去送死,不如拖着时间等朝廷调令。
想到这里,他竟有些同病相怜的共鸣:“要是老子的话!老子也不想去!”
这份共鸣,让僧格林沁第一次放下了对湘军的成见。
以往他视湘军为眼中钉,生怕曾国藩的人马抢了剿捻的头功,更怕湘军的散漫坏了僧军的严明军纪——僧军是满洲八旗的精锐,讲究“令行禁止”,而湘军多是汉人士兵,作战风格相对灵活,僧格林沁一直担心曾国藩会借机渗透自己的队伍。
可此刻,面对陈得才这支部队,他竟第一次产生了“求援”的念头。他踱步到沙盘前,手指划过霍山与天京之间的路线,眉头紧锁:“再这样下去,霍山守不住,天京的李秀成若突围成功,局势就更难收拾了。”
以往的僧格林沁,绝对不可能向曾国藩低头。
他出身满洲贵族,自恃战功赫赫,从不屑与汉人将领合作,更不愿让湘军染指自己的“剿捻大业”。
可如今,看着城下源源不断集结的革命军,听着士兵们疲惫的喘息声,他知道仅凭自己这四万余人,根本挡不住陈得才的攻势。
黑旗军的韧性、捻军的灵活、太平军的凶猛,三股力量结合在一起,远比他想象中更难对付。
“传令下去,给曾国藩发急报!”僧格林沁终于下定决心,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与决绝。
“就说霍山危急,若湘军再不增援,天京之围恐难解,革命军的气焰将更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