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太平天国之幼扶王兵起西北闹革命 > 第458章 曾国藩的嘲讽

第458章 曾国藩的嘲讽(2/2)

目录

他挥了挥手,示意幕僚速速拟文,自己则再次登上城楼。

望着远处革命军营地里闪烁的篝火,他心中明白:这场战争,早已不是简单的“剿捻”或“剿长毛”,而是关乎满清统治根基的生死之战。

而他,即便再不甘心,也必须放下成见,与曾国藩联手,才能抵挡住陈得才这支部队的进攻。

安庆大营内,曾国藩正对着一盏油灯批阅文书,幕僚递上僧格林沁的求援急报时,他指尖一顿,缓缓展开信纸。

只看了几行,那张素来沉静的脸上便浮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待读完最后一句“若湘军再不增援,天京之围恐难解”。

他竟忍不住将信纸掷于案上,发出“哗啦”一声轻响,惊得两侧幕僚皆垂首屏息。

“盲目自大,粗莽轻敌!”曾国藩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力,每一个字都像钉子般扎在寂静的营帐里。

他起身踱步,月白长衫的衣摆扫过地面,语气里满是嘲讽与不屑,:“僧格林沁自恃八旗精锐,向来视我湘军为眼中钉,更将捻军、长毛当作乌合之众。此前屡次拒绝我湘军协同剿匪的提议,生怕我等抢了他的‘头功’,如今被陈得才打得节节败退,反倒要来求我曾某人了。”

他停在窗前,望着窗外的夜色,眼神里满是冷意:“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若他早肯听我一言,不轻敌冒进,何至于让革命军在霍山站稳脚跟?如今霍山危急,他才想起湘军,倒真是‘临时抱佛脚’!”

一人上前一步,低声问道:“老师,那这援军……是否要派?”

曾国藩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派,自然要派。不是为了救僧格林沁,更不是为了他的‘头功’,而是为了天京。”

他重新坐回案前,指尖敲击着桌面,发出规律的“笃笃”声,“陈得才所部悍不畏死,又有黑旗军、捻军协同,若真让他们突破霍山,与天京城内的李秀成里应外合,整个江南局势都将陷入被动。届时陈扶昊革命军气焰更盛,我湘军多年经营的防线恐将土崩瓦解,这绝非我等所愿。”

他提笔蘸墨,在宣纸上写下“令彭玉麟率湘军水陆精锐一万人,即刻驰援霍山”几个大字,笔锋凌厉,力透纸背。

写罢,他语气沉稳而坚定:“玉麟治军严谨,水战尤擅,让他率军前往,既能与霍山的僧军形成呼应,又能防着革命军借水路突袭。”

“记住,援军可助霍山守城,但绝不可让湘军替僧格林沁打头阵——他僧格林沁的‘僧军’不是精锐吗?让他自己去啃硬骨头,我湘军只做策应,免得他日后又说我等抢功。”

一人说道:“彭总兵定会妥善处理!”

曾国藩颔首,目光再次落在窗外,语气里多了几分深意:“告诉玉麟,到了霍山,先摸清革命军的动向,若陈得才主力仍在强攻霍山,便伺机截断其后路;若革命军有分兵之意,更要紧盯其动向,绝不可让他们有机会驰援天京。记住,援军的首要目标是‘保天京不失’,而非‘助僧格林沁立功’,这点分寸,玉麟当明白。”

待那人领命离去后,曾国藩独自坐在案前,望着烛火沉思。

他并非真心想救僧格林沁,甚至乐见这位满洲贵族在革命军手中吃瘪——这既能削弱八旗的势力,又能凸显湘军的不可或缺。

但天京的安危,关系到整个江南战局,更关系到湘军的未来,他不得不放下与僧格林沁的嫌隙,派兵驰援。

他拿起僧格林沁的求援信,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面,嘲讽的神色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凝重与算计:“陈得才……陈扶昊……你们的革命军,到底有多强?僧格林沁挡不住,我曾国藩,又能否拦住你们的脚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