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巡狩途见民生暖(2/2)
“回太后,臣让农官在田间做示范,手把手教百姓起垄、插秧。”李嵩指着远处的稻田,“您看那边,就是按垄作法种的,稻苗长得比平田的壮实。百姓见了效果,都主动来学,还有的互相帮着起垄呢。”
李斯拿出账簿,核对道:“李郡守,户部拨的修渠粮草,你这里还够吗?上次奏报说缺些松木,要不要从蜀地调运?”
“够!够!”李嵩连忙道,“松木已经从蜀地运来了,还多送了些竹子,说是能做水渠的闸门,比木材轻便还耐腐。百姓都说,这竹子闸门开关省力,妇女都能操作。”
蒙恬走到水渠旁,蹲下身摸了摸渠壁,对嬴政道:“陛下,这渠壁用了石灰和碎石混合夯实,很结实,雨水冲不垮。李郡守做事还算用心。”
嬴政点头,又问:“百姓晚上照明,蜡烛够不够用?上次听说越地的蜡烛工坊刚开工,产量还跟不上。”
“回陛下,够用了!”李嵩笑着道,“工坊每月产两千支蜡烛,臣让属官按户分配,优先给老人和孩童多的家庭。晚上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亮着灯,比以前点油灯亮多了,还没烟味。”
嬴元曼忽然指着远处的村落:“李郡守,那村里的孩子怎么都在屋外读书?是不是没有学堂?”
李嵩脸色微变,连忙道:“回公主,学堂正在建,用的是太后教的‘榫卯’法子,不用钉子,建得快。再过半个月就能完工,到时候孩子们就能在学堂里读书了。臣还让人在学堂旁建了个读报点,以后《大秦日报》来了,孩子们也能跟着学认字。”
赵姬点头:“学堂要建得结实些,还要通风好,别让孩子们闷着。《大秦日报》多送些去,让孩子们不仅学经书,也学农桑、算术,将来才能帮着百姓做事。”
“臣遵旨!”李嵩躬身应道,语气里满是恭敬。
夕阳西下时,队伍在越地郡府驻扎。郡守备了简单的饭菜,多是越地的本地风味:清蒸稻花鱼、糯米藕、炒野菜。樊哙一见鱼就眼睛亮,刚要伸手,被吕雉瞪了一眼,讪讪地缩回手。
“不必拘束。”嬴政拿起筷子,夹了块稻花鱼,“越地的鱼新鲜,比咸阳的好吃。李郡守,这鱼是百姓自己养的?”
“回陛下,是百姓在稻田里养的,稻子长,鱼也长,一举两得。”李嵩回道,“去年推广这种‘稻鱼共生’的法子,百姓的收成比以前多了一成,都说是太后的功劳。”
赵姬笑着摆手:“是百姓自己肯琢磨,哀家不过是提了个主意。只要你们真心为百姓做事,比什么都强。”
晚饭后,嬴政和赵姬坐在庭院里,看着远处村落的灯火。一盏盏蜡烛的光,像撒在地上的星星,温暖又明亮。
“阿母,你看那些灯火。”嬴政指着远处,“以前巡狩,晚上走在村里,只有零星的油灯,现在家家户户都亮着蜡烛,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是啊。”赵姬靠在椅背上,怀里的猫小统打了个哈欠,“香皂、蜡烛、牙刷、报纸,都是些小事,可百姓的日子,就是靠这些小事一点点好起来的。咱们巡狩,就是要看看这些小事落实了没有,还有哪些没做到位。”
庭院外,萧何和韩非还在核对水渠的进度,吕雉在帮小翠整理明天要走访的农户名单,嬴阴曼和小娥在教郡守的女儿用牙刷,樊哙和刘季则凑在厨房,跟厨子讨教稻花鱼的做法,笑声不断。
赵姬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忽然对嬴政道:“等公输先生造好火车,咱们坐着火车再来越地,看看学堂建得怎么样了,稻鱼共生的法子有没有推广开,百姓的蜡烛和香皂够不够用。”
“好。”嬴政点头,眼中满是憧憬,“到时候,咱们还带着玄钺和孩子们,从火车上看看这越地的稻田,看看百姓的灯火,看看这大秦的江山,是不是越来越好了。”
夜色渐深,村落的灯火渐渐稀疏,只有郡府的烛火还亮着。巡狩的队伍在越地暂歇,却没人真正闲着——他们都在为百姓的日子琢磨,为大秦的未来盘算,而那些点亮在民间的蜡烛光、那些洗得干净的青布、那些握在孩童手里的牙刷,正一点点汇聚成大秦盛世最温暖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