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353章 盐潮笺·稻语

第353章 盐潮笺·稻语(1/2)

目录

盐潮笺·稻语

自幼鱼游向大海后的第十个清晨,萧凡在盐田边的潮力车下发现了异常。原本平滑的车轴上,不知何时缠上了圈新鲜的盐稻根须,根须间粘着些细碎的银鳞——是比目鱼的鳞,鳞上的浅金色环纹正随着潮水的起伏微微发亮,和之前幼鱼尾鳍上的纹路如出一辙。

“这根须是夜里长出来的?”老张扛着锄头过来,用指尖戳了戳根须,根须竟轻轻颤了颤,往车轴深处缩了缩。徐老人蹲下身,从根须间拈起片鳞,鳞上用红盐写着个极小的“唤”字,旁边画着株稻穗,稻穗的颗粒数正好是七颗,和七星灶的数量一样。

这时,盐田深处突然传来“簌簌”声。众人转头看去,只见新长的盐稻苗正朝着潮力车的方向倾斜,苗叶上的金斑连成细线,在晨光里织成张网,网的中心浮着个竹编的小篮,篮子里铺着层干海藻,海藻上躺着卷麻纸。

萧凡走过去拿起麻纸,纸页边缘还带着潮气,上面用炭笔写着几行字,字迹比之前的盐潮笺更稚嫩些:“稻知潮信,根记盐踪,若要唤回鱼影,需以七星灶灰拌新稻粉,撒于潮汐沟。”纸末画着个小小的鱼形,鱼嘴衔着颗稻粒,稻粒上的纹路正是第二十二道浅金色环纹。

“是当年盐工的孩子写的?”徐老人摩挲着纸页边缘,“民国二十三年封灶时,盐田边确有个盐工子弟学堂,听说孩子们也跟着大人藏东西。”他突然抬头看向潮汐沟,“这是要我们唤回那条幼鱼?”

当天午后,他们按麻纸上的法子,取了七星灶里的陈灰,拌上刚磨的新稻粉,撒在潮汐沟里。粉粒刚落水,沟里的水突然泛起层淡金色的涟漪,涟漪里浮出无数细小的气泡,气泡破裂后,竟飘出些极轻的稻香。

“鱼来了!”小女孩突然指着沟口喊。只见远处的海面上,出现了片银亮的光斑,光斑越来越近,是一群比目鱼,领头的正是那条游向大海的幼鱼——它竟长大了不少,尾鳍上的浅金色环纹亮得像块小镜子,身后跟着数十条大小不一的比目鱼,每条鱼的尾鳍上都有环纹,只是纹路的颜色深浅不同。

幼鱼游到潮力车旁,突然跃出水面,用尾鳍拍了拍车轴上的盐稻根须。根须“咔”地裂开道缝,露出里面裹着的半块陶片,陶片上用朱砂画着张地图,地图上标着七个小黑点,其中一个正对着盐田中央的老稻茬。

“这是藏东西的地方?”老张拿着陶片往稻茬走,刚走到近前,脚下的泥地突然往下陷了半寸,露出个方形的洞口,洞口盖着块木板,板上刻着“盐童藏”三个字,字缝里嵌着的盐晶正慢慢化水,在木板上洇出条小沟。

掀开木板,里面是个不大的地窖,窖里摆着七个陶罐,每个罐口都用盐稻叶封着,叶上系着根红绳,绳上挂着个小木牌,分别写着“一至七”的编号。徐老人打开第一个陶罐,里面装的不是盐,也不是纸,而是些用麻线串起来的小玩意儿——有贝壳磨的鱼形,有陶土捏的灶模,还有块半旧的炭笔,笔杆上刻着个“小”字。

“是孩子们的东西。”徐老人拿起那个陶土灶模,模子上还留着小小的指纹,“民国二十三年封灶时,盐工们怕孩子哭闹,就让他们也藏些东西,说是等以后回来取。”他翻到陶罐底部,发现垫着张麻纸,纸上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灶会醒,鱼会来,我们藏的稻种,要等新盐田长出来才肯发芽。”

“稻种?”萧凡往罐里摸了摸,果然在底部摸到个布包,包里装着些褐色的稻粒,比寻常盐稻种小些,颗粒上带着层薄盐霜。他拿出一粒放在手心,稻粒突然轻轻动了动,竟在掌心滚出个小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