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霜草帖·冬酿(2/2)
这日陈禾正翻笔记找凝霜膏的保存法子,萧晚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个冻红的苹果:\"姐,邻村的张婶说她家的腌菜缸漏了,问能不能借点凝霜膏补补。\"
陈禾舀了小罐膏递给她,又叮嘱:\"涂厚点,干了再用。\"萧晚跑出去没多久又回来,手里多了袋红薯:\"张婶给的,说烤着吃甜。\"陈禾笑着把红薯放进灶膛,\"等烤熟了,蘸点细盐吃。\"
烤红薯熟时,香气飘满柴房。萧凡从盐田回来,搓着冻红的手拿起一块,咬了口又停住:\"这红薯比往年甜。\"陈禾也尝了尝,确实甜糯:\"许是今年用卤脉水浇了地,土肥了。\"
夜里,陈禾翻笔记到深夜,忽然发现\"霜草帖\"后面还有半页没看完。上面画着个小陶瓮,写着\"霜草芯与枣花蜜同酿,可治嗓子干哑\"。她赶紧叫醒萧凡:\"你看这个,赵武说北方天冷,人容易嗓子疼,说不定用得上。\"
第二日,陈禾采了些卤霜草芯,又取了罐去年的枣花蜜。按笔记说的,把草芯捣成泥,和花蜜拌在一起,装进陶瓮封了口。\"要酿二十天。\"她在瓮上贴了张纸条,\"等酿好了,给赵武寄过去。\"
萧晚凑过来看:\"这酿出来是什么味?\"陈禾笑着舀了点花蜜给她:\"甜的,带点草木香。\"萧晚咂咂嘴:\"比糖还甜,肯定好吃。\"
过了几日,赵武托人带信来,说盐运到北边完好无损,药铺的掌柜直夸细盐好。\"还说凝霜膏帮了大忙,\"萧凡念着信笑,\"赵武让我们开春后再送些盐过去,他给我们留了北方的好药材。\"
陈禾把信折好夹进笔记,忽然想起什么:\"去年埋的卤花酿该挖出来了。\"她和萧凡去枣树下挖坛子,坛盖打开时,一股甜咸香冒出来——卤花和枣泥混在一起,成了稠稠的酱,色如玛瑙。
\"渍点梨试试。\"萧晚拿来几个冻梨,去核后切成块,放进卤花酿里。腌了半日,拿出来尝,又酸又甜,还带着点卤香。\"比蜜饯还好吃!\"萧晚眯着眼笑,\"开春后送些给赵武,让他也尝尝。\"
除夕前几日,村里家家户户都来求凝霜膏,有的要补盐袋,有的要补菜缸。陈禾教大家熬膏,又说卤霜草芯要留着根,不然来年长不出来。\"这草是卤脉的晴雨表,得好好护着。\"她边教边说,手里的铜锅冒着热气。
除夕夜里,柴房的灶上炖着卤脉水鱼汤,锅里飘着红枣和姜片。阿伯喝了口汤,叹道:\"老陈头要是在,见着凝霜膏帮了这么多人,肯定高兴。\"陈禾往他碗里夹了块鱼:\"他笔记里写着'好物要与人分享',我们没忘。\"
大年初二,陈禾把酿好的霜草花蜜装瓶,又装了罐卤花酿渍的梨,托去北方的货商带给赵武。\"附张纸条,说怎么用。\"她叮嘱货商,\"嗓子干了就舀一勺泡水喝。\"
过了元宵,雪渐渐化了。盐田上的冰融了,卤脉水汩汩冒出来,比冬天更活。陈禾在盐田边种了些卤霜草,萧凡帮着浇水:\"今年多养些,熬凝霜膏够用了。\"
萧晚跑过来,手里拿着个小布包:\"姐,哥,赵武托人带的药材到了!\"打开布包,里面是些晒干的黄芪和当归。\"说是给阿伯补身体的。\"萧晚笑着说,\"赵武还说,北方的春天来得晚,让我们别急着送盐。\"
陈禾把药材收好,忽然觉得这盐田的日子,就像那坛凝霜膏,初看普通,细品才知藏着暖。卤灯的蓝光透过窗纸照进来,落在陶瓮上,瓮里的霜草花蜜泛着微光,像装了小半瓮星光。
这日,陈禾翻笔记时,发现最后一页有老陈头写的一行字:\"盐是死物,人是活物,用心待盐,盐也会待人好。\"她把笔记递给萧凡,两人相视而笑。窗外的卤霜草冒出了新绿,叶上的露珠映着光,亮得像撒在地上的盐,细水长流,岁岁常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