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菌群密码(1/2)
实验室里的生态回响:菌群密码
萧凡指尖还停留在生态模拟系统的操作屏上,李教授视频里的喜讯余温未散,实验室顶灯的白光落在屏幕跳动的数据流上,映得他眼底亮着细碎的光。林晓已经凑到设备清单前,手指点着“基因测序仪”那行字反复确认,陈雨则打开无菌室的门,回头朝几人扬了扬手里的放线菌培养皿:“趁现在劲头足,咱们把这批放线菌的稳定性测试再做一轮?免得后续大规模培养出问题。”
叶知澜刚把生态模型的参数保存好,闻言立刻点头:“我跟你一起,正好看看不同温度下放线菌对真菌的抑制率有没有变化。”萧凡收回目光,扫过实验台上周堆积的土壤样本,突然想起之前分离真菌时,培养基边缘似乎有透明的黏液状物质,当时忙着溯源没来得及深究:“晓晓,你帮我把三号冰箱里的真菌样本取出来,我想再观察下它的菌落形态,之前好像忽略了些细节。”
林晓应了声,蹦蹦跳跳地去开冰箱。实验室的恒温系统依旧嗡嗡运转,只是此刻这声音里似乎多了几分轻快——省林科院承诺的设备还没到,但现有的仪器足够支撑他们把眼前的研究做深。陈雨已经在无菌室里摆好了三个恒温培养箱,分别调至25c、30c、35c,叶知澜正将放线菌培养液分装到锥形瓶里,透明的液体晃出细碎的涟漪,里面悬浮的白色菌团像极了雨林土壤里的晨雾。
“萧凡,你看这个!”林晓抱着培养皿跑过来,声音压得低却难掩兴奋。萧凡凑过去,透过培养皿的玻璃盖,能看到里面的真菌菌落边缘泛着淡淡的荧光,之前在野外样本里从未见过这种现象。他立刻取来显微镜,将样本涂片放上去,调焦时手指微微顿住——视野里,真菌的菌丝上竟附着着细小的颗粒,像是被什么东西包裹住了。
“是其他微生物?”叶知澜正好从无菌室出来,看到显微镜下的画面也皱起眉。陈雨放下手里的锥形瓶,快步走过来:“我上次分离土壤样本时,好像在固氮微生物的群落里见过类似的颗粒,当时以为是杂质就没在意。”她转身去取之前的土壤样本涂片,动作快得带起一阵风。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显微镜的聚光灯发出轻微的嗡鸣。萧凡调整着物镜倍数,看着那些颗粒在菌丝上缓慢移动,突然想起之前做固氮微生物计数时,数据异常的不仅是数量,还有它们的活性——当时只归咎于真菌,现在看来或许还有更复杂的菌群相互作用。
“找到了!”陈雨举着涂片跑过来,将其放在另一台显微镜下。林晓立刻凑过去,眼睛瞪得圆圆的:“这颗粒和真菌上的一模一样!而且好像在吃固氮微生物的细胞壁?”叶知澜立刻打开电脑,调出微生物数据库:“我查下有没有类似的寄生微生物,之前的dNA比对只针对真菌,没考虑到复合感染。”
萧凡则取来无菌培养基,将土壤样本稀释后涂布上去:“咱们做个分离培养,看看这种颗粒到底是什么。如果它既寄生固氮微生物,又附着在真菌上,那之前的防控可能只是治标。”陈雨立刻点头,转身去准备无菌操作台,林晓则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实验步骤,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和恒温培养箱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
接下来的两天,实验室里几乎没有停歇。萧凡负责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每隔四小时就记录一次形态变化;叶知澜则对着电脑屏幕,一遍遍比对微生物基因序列,眼睛熬得通红却不肯休息;陈雨反复调整培养条件,试图让颗粒状微生物更好地分离;林晓则承担了所有的样本制备,从稀释到涂片,每一步都做得一丝不苟。
第三天清晨,萧凡在培养基上发现了异样——一个不起眼的透明菌落周围,固氮微生物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而菌落本身散发着和之前颗粒一样的荧光。他立刻叫醒还在趴在桌上打盹的叶知澜:“找到了!你快看看这个菌落的基因序列。”叶知澜揉了揉眼睛,凑到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
当屏幕上跳出“未知微生物,与南美洲某寄生菌属有30%同源性”时,实验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陈雨刚端着培养皿过来,看到结果后脚步顿住:“也就是说,这是和真菌一起入侵的外来微生物?它们是共生关系?”林晓拿着笔记本的手微微收紧:“难怪之前加了抗真菌试剂,固氮微生物恢复得也很慢,原来还有这个‘隐形杀手’。”
萧凡深吸一口气,调出之前的生态模拟系统:“咱们得重新调整实验方案,这次要同时考虑真菌和这种寄生微生物。先做交互实验,看看它们在不同土壤湿度、温度下的相互作用,还有对固氮微生物的联合影响。”叶知澜立刻点头,开始修改模型参数;陈雨则去准备新的培养基,这次加入了不同浓度的抗真菌试剂和放线菌制剂;林晓则拿出新的记录表格,将“寄生微生物”列成单独的监测项。
实验重新启动,实验室里的氛围再次紧张起来。萧凡盯着模拟系统的屏幕,看着上面三条代表不同微生物的曲线相互缠绕、此消彼长——当真菌浓度升高时,寄生微生物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固氮微生物则持续下降;当加入放线菌后,真菌浓度下降,寄生微生物的增长也随之放缓,但并没有完全停止。
“不对,放线菌对寄生微生物的抑制效果不够。”萧凡皱起眉,将数据导出给陈雨。陈雨接过平板,立刻去无菌室调整放线菌的浓度,同时加入了几种之前分离出的本土细菌:“我试试混合制剂,说不定本土菌群之间有协同作用。”叶知澜则在模型里加入寄生微生物的参数,试图找到它们的生长阈值:“如果能确定寄生微生物的最佳生长温度,或许能通过调控土壤温度来抑制它。”
林晓在一旁整理数据,突然发现当土壤中加入少量腐殖质时,固氮微生物的活性有轻微回升:“萧凡哥,你看这个!腐殖质好像能提高固氮微生物的抗逆性。”萧凡立刻凑过去,看着表格里的数据,眼睛一亮:“咱们可以做个正交实验,因素包括放线菌浓度、腐殖质含量、土壤温度,看看哪个组合能同时抑制两种入侵微生物,又促进固氮微生物生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