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523章 基因印记

第523章 基因印记(1/1)

目录

实验室里的生态回响:基因印记

杂交放线菌的菌落在培养基上舒展成乳白色的晕圈时,萧凡正对着基因测序仪的操作手册皱眉。省林科院寄来的设备资料堆在实验台一角,其中一本标注着“全基因组测序操作指南”的册子被翻得卷了边,叶知澜凑过来,指尖点在“dNA提取步骤”那一页:“是不是卡在裂解缓冲液的配比上了?我查了文献,针对放线菌,ctAb缓冲液里加0.5%的β-巯基乙醇效果更好。”

萧凡抬头,看见她眼底的红血丝比昨天更明显——为了验证杂交放线菌的基因稳定性,两人已经连续两天在实验室待到后半夜。林晓端着刚配好的缓冲液走过来,塑料离心管在托盘里轻轻碰撞:“我按文献比例调好了,还多备了两管,万一提取失败能立刻重测。”陈雨则在无菌室里忙碌,将杂交放线菌的菌液分装到离心管中,透明的液体里悬浮着细密的菌团,像揉碎的星光。

“先做三次平行提取,确保dNA纯度达标。”萧凡接过缓冲液,将离心管放进水浴锅。实验室的恒温系统似乎比平时更安静,只有测序仪的预热提示音断断续续传来。叶知澜打开电脑上的基因分析软件,调出之前真菌和寄生微生物的基因序列,试图在其中找到与杂交放线菌的互作位点:“如果能确定杂交放线菌抑制入侵微生物的关键基因,以后就能定向培育更高效的菌种。”

陈雨从无菌室出来时,手里拿着三支装着白色沉淀的离心管——那是刚提取出的放线菌dNA。林晓立刻接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纯度:“A260\/A280比值1.85,刚好达标!”萧凡点点头,将dNA样本加载到测序仪的反应芯片上,屏幕上很快跳出“测序开始”的提示,蓝色的进度条缓慢向前推进。

接下来的两天,实验室里的节奏变得相对平缓,却依旧紧绷。萧凡和叶知澜守着测序仪,每隔几小时就查看一次数据质量;陈雨则继续测试杂交放线菌在不同土壤ph值下的活性,发现它在ph6.5-7.5的范围内抑制效果最佳;林晓则忙着整理所有实验数据,将杂交放线菌的抑制率、基因相似度、环境适应性等指标汇总成表格,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Excel单元格被她用不同颜色标注得清晰明了。

第三天清晨,测序结果终于出来了。萧凡点开基因序列图谱,屏幕上的碱基序列像一条长长的蓝色河流,其中一段标注为“未知功能区”的片段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段序列与已知的抗菌基因相似度不高,却在之前的抑制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活性。叶知澜立刻调出数据库,反复比对后突然睁大了眼睛:“这段序列和雨林本土的一种固氮菌基因有20%的同源性!难道杂交放线菌在融合过程中,意外整合了本土菌的抗逆基因?”

陈雨刚走进实验室,听到这话立刻凑过来:“如果是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它在本土土壤里适应性这么强了!”林晓也放下手里的表格,兴奋地说:“那咱们可以针对这段基因做定点突变实验,看看能不能进一步提高它的抑制效果!”萧凡却摇了摇头,指着图谱上的另一段序列:“先别急,你们看这段——它和南美洲寄生微生物的某个基因片段有微弱的互补性,这可能是它能同时抑制两种入侵生物的关键。”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四人决定做基因表达实验。萧凡负责设计引物,叶知澜准备pcR反应体系,陈雨则培养用于表达实验的宿主菌,林晓则在一旁准备凝胶电泳所需的试剂。实验室里再次响起熟悉的声音:pcR仪的蜂鸣声、移液枪的吸液声、凝胶板的切割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是在为即将揭开的基因奥秘伴奏。

pcR反应结束后,叶知澜将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当紫外灯下出现清晰的条带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标基因成功表达了!萧凡立刻将表达产物与真菌、寄生微生物的菌液混合,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只见原本活跃的入侵微生物,在接触到表达产物后,菌丝逐渐断裂,细胞开始裂解。

“真的有效!”林晓激动地喊道。陈雨立刻取来不同浓度的表达产物,测试其最小抑菌浓度:“我要确定最低用多少剂量就能达到抑制效果,避免浪费菌种。”叶知澜则打开生态模型,将基因表达的数据输入进去:“现在模型更精准了,不仅能模拟防控效果,还能预测长期使用杂交放线菌对本土生态的影响。”

萧凡看着眼前忙碌的伙伴,突然想起刚接手这个生态项目时的场景——那时他们还在为雨林的异常生态数据发愁,如今却已经能从基因层面破解生态防控的密码。他拿起一支装有杂交放线菌的试管,对着灯光看了看,里面的菌液清澈透明,却蕴含着改变生态的力量。

“对了,李教授之前说要给咱们寄新的培养基配方,应该快到了吧?”林晓突然想起这件事,打断了萧凡的思绪。陈雨点点头:“我昨天问过助手,说是今天上午到,里面还有一批从其他雨林采集的土壤样本,让咱们测试杂交放线菌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效果。”

话音刚落,实验室的门就被推开,快递员抱着一个大纸箱走了进来。林晓立刻跑过去,拆开纸箱,里面除了培养基配方和土壤样本,还有一本厚厚的《生态微生物图谱》。“这是李教授特意给咱们的,说是里面有很多罕见的本土微生物资料,对后续研究有帮助。”林晓翻着图谱,眼睛里满是惊喜。

萧凡拿起一袋土壤样本,标签上写着“热带雨林酸性红壤”。他立刻对陈雨说:“咱们现在就测试杂交放线菌在这种土壤里的活性,看看和之前的中性土壤有什么区别。”陈雨点点头,接过样本,开始制备土壤悬液;叶知澜则打开新的培养基配方,研究如何调整营养成分,适应酸性土壤环境;林晓则将图谱里与酸性土壤相关的微生物资料整理出来,方便大家参考。

实验再次开始,实验室里的氛围又变得紧张起来。萧凡负责监测杂交放线菌在酸性土壤中的生长速度,每小时记录一次菌数;叶知澜则调整培养基的ph值,确保菌种能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陈雨测试不同营养浓度对菌种活性的影响;林晓则整理土壤样本的理化性质数据,分析其与菌种活性的相关性。

一天下来,实验有了新的发现——杂交放线菌在酸性土壤中的生长速度虽然比中性土壤慢了15%,但抑制入侵微生物的效果却没有减弱。“这说明它的适应性比咱们想象的更强!”陈雨兴奋地说。叶知澜则在模型中加入酸性土壤的参数,模拟结果显示,即使在酸性环境中,杂交放线菌也能将真菌的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

“太好了!”萧凡看着模拟结果,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林晓则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杂交放线菌环境适应性实验完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夜幕降临,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四人坐在休息区,喝着热咖啡,讨论着后续的研究计划。“等这次的实验数据整理好,咱们可以写一篇论文,发表在《生态学报》上。”叶知澜说。陈雨点点头:“还要建立杂交放线菌的菌种库,为其他地区的生态防控提供支持。”林晓则兴奋地说:“我还要把这次的基因研究过程写成科普文章,让更多人了解微生物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萧凡看着眼前充满活力的伙伴,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虽然这次的实验已经接近尾声,但他们的生态守护之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微生物奥秘等待他们去探索,还有更多的生态问题等待他们去解决。但只要他们携手同行,在实验室里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就一定能为雨林筑起一道坚实的科学防线,让这片绿色的奇迹永远生机勃勃。

“对了,明天咱们要把所有实验数据汇总,整理成最终的报告,给李教授发过去。”萧凡突然想起这件事,提醒道。叶知澜点点头:“我今晚就把模型模拟的结果导出,做成图表。”陈雨则说:“我把菌种的培养条件和抑制效果数据整理好。”林晓则笑着说:“数据汇总的工作就交给我吧,保证又快又准确!”

实验室里的恒温系统依旧嗡嗡运转,测序仪的指示灯缓慢闪烁,像是在为他们的努力点赞。四人再次投入到工作中,键盘的敲击声、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培养箱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谱写着属于他们的生态守护之歌。

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实验室里的灯光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守护雨林的道路。萧凡看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或许他们可以建立一个“雨林生态微生物数据库”,将这次研究中发现的所有微生物基因序列、培养条件、抑制效果等数据都收录进去,为全球的生态研究者提供参考。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伙伴们,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赞同。“这个主意太好了!”叶知澜兴奋地说,“这样不仅能推动生态研究的发展,还能让更多人参与到雨林保护中来。”陈雨也附和道:“咱们可以申请一笔科研经费,专门用于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林晓则激动地说:“我现在就开始设计数据库的框架,保证实用又好用!”

实验室里的氛围再次变得热烈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虽然这次的实验即将结束,但一个新的计划已经在他们心中悄然萌芽。萧凡知道,无论未来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只要他们保持这份对科学的热爱、对雨林的守护之心,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让实验室里的生态回响,在自然中永远回荡。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