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瓶颈(1/2)
红海素的生长谜题(续)
晨光刚漫过实验室的窗台,叶之澜就攥着实验记录本冲进了门。培养箱的指示灯还亮着暖黄色的光,她几乎是跑着凑过去,手指在玻璃门上顿了两秒才敢拉开——里面的培养皿依旧是透明的,昨天精心调配的三种变量培养基里,连一丝红色的影子都没有。
萧凡拎着早餐走进来的时候,就看见她蹲在培养箱前,下巴抵着膝盖,盯着空无一物的培养基发呆。“先吃点东西,”他把热牛奶递过去,目光扫过培养皿,“变量组没反应很正常,我们昨天找到的共生线索,才是关键。”
叶之澜接过牛奶,指尖还带着凉意:“可桡足类和藻类的共生关系,到底是哪种?是藻类靠桡足类的体液活,还是需要桡足类分泌某种物质?要是我们提取的体液里没有这种物质怎么办?”她翻开记录本,昨天画的桡足类体表藻类示意图旁,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问号占满了。
两人匆匆吃完早餐,立刻投入到桡足类分离实验中。萧凡负责用显微操作仪挑取浮游生物样本里的桡足类,叶之澜则准备无菌生理盐水,要在不损伤藻类细胞的前提下,把附着在桡足类体表的红色藻类剥离开。显微镜下,桡足类半透明的身体在载玻片上缓慢蠕动,体表的红色藻类像细小的朱砂点,紧紧贴在它的腹节上。
“小心点,别弄破桡足类的体腔,”萧凡握着操作针的手稳如磐石,针尖轻轻拨开桡足类的附肢,“体液一旦污染,我们就没法区分是藻类需要的物质,还是细胞破裂后的杂质了。”
叶之澜屏住呼吸,用吸管在藻类附着处滴了一滴稀释后的生理盐水。盐水慢慢浸润开来,红色藻类却没像预想中那样脱落,反而像是长在了桡足类的体表上——她试着用针尖轻轻碰了碰,藻类细胞竟然跟着桡足类的蠕动一起晃动,连一丝要分离的迹象都没有。
“怎么会这样?”她皱着眉调大显微镜倍数,才发现藻类的细胞壁上,伸出了几根极细的透明丝状物,像锚钩一样扎进了桡足类的表皮里。“它们不是简单附着,是嵌进去了。”叶之澜的声音有点发涩,“要是强行分离,要么弄碎藻类,要么伤了桡足类,我们根本没法拿到完整的样本。”
萧凡的眉头也拧了起来。他换了个角度观察,那些透明丝状物不仅扎进表皮,还隐约和桡足类的体腔管连在一起,像是在源源不断地从桡足类体内吸收什么。“共生关系比我们想的复杂,”他放下操作针,“这不是简单的‘互相提供营养’,更像是藻类寄生在桡足类身上,却又没对它造成伤害——这种平衡太特殊了。”
两人试着换了三种分离方法:用低浓度的胰蛋白酶软化丝状物,结果桡足类先出现了体腔收缩;用低温冷冻让藻类休眠,丝状物反而扎得更紧;最后甚至尝试了模拟海水中的渗透压变化,可藻类像是焊在了桡足类身上,怎么都分不开。
“这样下去不行,”叶之澜把用过的载玻片放进废液缸,指尖沾了点生理盐水,“我们连纯的藻类样本都拿不到,更别说研究它需要什么营养了。要不……直接把活的桡足类放进培养基里?”
萧凡沉默了片刻。直接放入活的桡足类,确实能还原共生环境,但培养皿里的营养有限,桡足类存活不了多久,而且一旦它死亡,体腔里的细菌会立刻污染培养基,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只能试一次,”他从采样袋里挑了三只体表藻类最多的桡足类,“用最小的培养皿,只加5毫升我们昨天配的深海培养基,全程无菌操作,每小时观察一次。”
小心翼翼地把桡足类放入培养皿后,叶之澜把它放进了单独的恒温箱,温度调到了和海水一致的22c。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她几乎是守在恒温箱前,每隔十分钟就忍不住看一眼——桡足类在培养基里缓慢游动,体表的藻类还是原来的样子,既没增多,也没减少,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中午十二点,恒温箱里的桡足类突然开始剧烈挣扎,体腔慢慢变得浑浊。叶之澜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赶紧把培养皿拿出来放在显微镜下——桡足类的表皮开始脱落,那些扎进体表的藻类丝状物也跟着断裂,红色的藻类细胞散落在培养基里,却依旧没有生长的迹象。
“它快不行了,”萧凡的声音有点低,“培养基里没有它需要的浮游植物,撑不了多久。”
叶之澜看着显微镜里逐渐停止蠕动的桡足类,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她明明已经找到了共生的关键,却卡在了“分离”这一步,连让藻类活下来都做不到。“难道我们之前的方向错了?”她忽然开口,“说不定藻类需要的不是桡足类的体液,而是桡足类吃的东西?”
这个想法让两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们立刻翻出昨天采的底泥样本,底泥里应该有桡足类的食物——比如硅藻、绿藻之类的浮游植物。可当他们把底泥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却发现红浪下方的底泥里,除了一些细小的沙粒,几乎没有其他浮游植物,只有一种透明的、像凝胶一样的微生物,贴在沙粒表面缓慢移动。
“这是什么?”叶之澜调大倍数,那种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更像是一团无定形的原生质,表面还裹着一层极薄的膜。“从来没在近海底泥里见过这种东西,”萧凡拿出《海洋微生物图鉴》翻了半天,也没找到对应的条目,“它会不会和藻类、桡足类是‘三者共生’?桡足类靠它存活,藻类再靠桡足类?”
他们试着把这种凝胶状微生物加入含有桡足类的培养基里。奇怪的是,桡足类并没有吃它,反而主动避开了;而当他们把微生物的提取物滴进散有藻类细胞的培养基时,藻类细胞不仅没生长,反而开始出现细胞壁皱缩的迹象——像是在排斥这种物质。
“又错了。”叶之澜把实验记录本摔在桌上,纸页被风吹得哗哗响。从早上到现在,他们试了五种方法,浪费了十几份样本,却连一个有效的数据都没拿到。窗外的太阳渐渐西斜,实验室里的试剂瓶投下长长的影子,显得格外冷清。
萧凡捡起记录本,翻到昨天画的示意图那一页:“我们是不是把问题想太复杂了?藻类在海里能大量生长,说明它需要的条件在海里很常见,只是我们没找到而已。比如……光照?”
“光照我们试过了,和近海白天一样的时长。”叶之澜趴在桌上,声音闷闷的。
“那波长呢?”萧凡突然坐直身体,“我们用的是普通白光,但海里的光照波长会随着深度变化——红浪在海面下一米左右,那里的蓝光和绿光更多,红光几乎被过滤掉了。我们之前用的白光里有红光,会不会反而抑制了藻类生长?”
这个猜测让叶之澜猛地抬起头。他们之前只考虑了光照时长,却完全忽略了波长!她立刻找出实验室里的滤光片,挑选出能过滤红光、只保留蓝光和绿光的型号,装在培养箱的灯上。然后从刚才散有藻类细胞的培养基里,小心翼翼地吸取了几滴,滴进新的深海培养基里,放进了改装后的培养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