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535章 突破点

第535章 突破点(2/2)

目录

“不是寄生,也不是简单的共生,是‘互养’。”萧凡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他调出之前的实验数据,“桡足类活着的时候,藻类帮它消化食物,桡足类给藻类提供附着场所和部分营养;桡足类死后,藻类就靠分解它的尸体存活,同时凝胶微生物分泌的硫化氢,能加速藻类分解尸体的速度。这是一个‘生者互助、死者利用’的闭环!”

叶之澜呆呆地看着屏幕,脑子里像有无数个齿轮在转动。这个发现太颠覆了——她从未见过如此复杂的海洋生物关系,三者环环相扣,少了任何一个,整个系统都会崩塌。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果藻类需要桡足类的尸体才能持续生长,那在实验室里,他们总不能一直用桡足类尸体来喂藻类吧?而且桡足类尸体分解后会产生大量细菌,很快就会污染培养基,根本无法长期培养。

“我们需要找到能替代桡足类尸体的物质。”萧凡关掉电子显微镜,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桡足类的体液里肯定有某种特殊的蛋白质,是藻类生长必需的。只要能找到这种蛋白质,或者找到能合成它的方法,就能摆脱对尸体的依赖。”

接下来的两天,他们几乎把实验室当成了家。白天,叶之澜负责提取桡足类的体液,用离心仪分离出不同的蛋白质成分;萧凡则负责将这些成分逐一加入藻类培养基,观察藻类的生长情况。晚上,两人就挤在沙发上,对着满桌的文献资料发呆,偶尔有灵感了,就立刻爬起来做实验。

可现实再次给了他们沉重一击。他们分离出了二十多种蛋白质,每种都试了一遍,藻类要么毫无反应,要么就出现细胞破裂的情况。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加入一种名为“铁转运蛋白”的成分时,藻类生长了六个小时,但之后还是因为耗氧过快而死亡。

“为什么还是不行?”叶之澜把离心管摔在地上,玻璃管碎裂的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格外刺耳。她看着培养皿里再次泛白的藻类,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这几天她几乎没合过眼,眼底的黑眼圈重得像涂了墨,原本充满活力的声音也变得沙哑,“我们明明已经搞清楚了共生关系,找到了关键物质,可为什么还是培养不活它?难道红海素真的只能在海里生长,永远没办法在实验室里存活吗?”

萧凡默默捡起地上的玻璃碎片,把她拉到沙发上坐下,递给她一杯热牛奶。“别急,我们再想想。”他轻轻拍着她的背,目光落在实验台上的底泥样本上,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对了,我们之前在红浪区域的海水中,除了这三者,还检测到了高浓度的铁离子。铁是藻类合成叶绿素的关键,可我们在培养基里加的是普通的铁盐,会不会……”

“会不会是铁的形态不对?”叶之澜猛地抬起头,眼泪还挂在脸上,眼睛却亮了起来,“海水中的铁大多是‘有机结合态’,而我们加的是‘无机铁盐’,藻类根本吸收不了!所以就算加了铁转运蛋白,没有可吸收的铁,它还是没办法合成叶绿素,只能靠消耗自身营养存活,最后还是会死亡!”

这个猜测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他们眼前的黑暗。两人立刻行动起来,叶之澜负责从底泥样本中提取有机铁——她用螯合剂将底泥中的有机铁分离出来,经过三次纯化,终于得到了淡黄色的有机铁溶液;萧凡则重新配制培养基,这次不仅加入了有机铁、铁转运蛋白和稀释的硫化氢,还在培养箱里加装了一个小型的氧气循环装置,模拟海水中的氧气交换过程。

当他们把这些成分全部加入含有藻类细胞的培养基时,已经是第三天的凌晨。两人坐在培养箱前,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任何一点变化。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窗外的天渐渐亮了,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培养箱上。

“你看!”萧凡突然指着培养箱,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叶之澜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培养皿里的藻类已经蔓延到了整个底部,红色的细胞在蓝光照射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检测仪上的溶解氧数值稳定在4g\/L,呼吸速率也终于出现了昼夜节律的波动——白天慢,晚上快,和普通藻类的规律刚好相反,但至少稳定了。

“稳定了……真的稳定了!”叶之澜扑进萧凡怀里,眼泪再次掉下来,这次却是喜悦的泪水。萧凡轻轻抱着她,目光落在培养皿里的红色藻类上,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个舒展的笑容。

可就在这时,培养箱的警报突然响了起来。两人赶紧冲过去,屏幕上的温度数据正在快速上升——从22c升到了25c,还在继续往上爬。叶之澜手忙脚乱地检查设备,发现是恒温装置出了故障,而培养皿里的藻类,已经开始出现丝状物收缩的迹象。

“快把培养皿转移到备用培养箱!”萧凡大喊一声,叶之澜立刻用无菌手套抓起培养皿,冲向隔壁实验室。备用培养箱的温度已经调好,可当她把培养皿放进去时,还是晚了——藻类的红色已经开始变淡,虽然没有立刻死亡,但生长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两人看着培养皿,脸上的喜悦慢慢褪去。他们解决了硫化氢、氧气、有机铁的问题,却又遇到了温度波动的难题。红海素的生长条件,比他们想象的还要苛刻——温度必须稳定在22c±0.5c,盐度28‰,蓝光照射12小时,还要持续补充有机铁和低浓度硫化氢,任何一个参数出现微小偏差,都会影响它的生长。

“看来我们还得继续优化设备。”叶之澜深吸一口气,擦干脸上的眼泪,重新拿起实验记录本,“至少我们知道了它需要什么,接下来就是把这些条件固定下来。虽然难,但总比之前摸黑乱撞好。”

萧凡点点头,伸手把她散落在额前的头发捋到耳后:“慢慢来,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不差这最后一步。今天先休息半天,下午我们去海洋局申请更精密的恒温培养设备,再去银滩采点新鲜的有机铁样本。”

叶之澜看着培养皿里慢慢恢复红色的藻类,用力点头。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培养皿上,红色的藻类在蓝光下轻轻晃动,像一片小小的、鲜活的红海。她知道,突破这个瓶颈还需要时间,还会遇到更多难题,但只要他们还在坚持,总有一天,能让这片“红海”在实验室里永远绽放。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