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红丝(1/1)
显微镜头下的红丝
萧凡的指尖悬在显微镜调节旋钮上,足足停了两秒。培养室的冷光灯把操作台照得发白,“红海素-081”号培养皿里,原本该在七十二小时内褐化的藻株,此刻正伸展出淡红色的丝状体,像被风吹动的细纱,缠在透明凝胶上。
“怎么样?有信号吗?”叶之澜抱着笔记本跑进来,白大褂下摆扫过地上的电源线,差点带倒装培养基的烧杯。她把笔记本往桌上一放,屏幕上还停着上周的失败数据——密密麻麻的灰色折线里,没有一条能突破“有效浓度”的红线。
萧凡没回头,只是朝目镜偏了偏头。叶之澜立刻凑过去,瞳孔瞬间亮了:“是分生组织的荧光!真的启动了?”她指尖飞快地在键盘上敲着,“我们调整的‘昼夜温差模拟’起效了?白天25.4c、夜间24.8c,就差这0.6c的波动?”
“还得看胞内浓度。”萧凡终于开口,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他把培养皿移到取样台,用移液器吸取少量藻液时,手比平时稳了三分——没人比他更清楚,这是团队第七十三次尝试。上个月赞助商发最后通牒时,叶之澜还在实验室里对着褐化的藻株掉眼泪,说“再失败,我们连培养基都买不起了”。
叶之澜已经打开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指尖在按钮上顿了顿:“还记得去年在深海考察船吗?我们在热泉口看到的原生藻,就是这样的淡红色,当时你说‘肯定能在实验室种出来’。”
萧凡扯了扯嘴角,想起那时的场景:探照灯穿透深海的黑暗,淡红色的藻丝缠在黑色玄武岩上,像活着的火焰。可回到实验室,现实却给了他们重重一击——温度差0.1c就褐化,氮源多0.5%就停滞,连最细微的气流波动,都能让藻株停止生长。
“样品进样了。”叶之澜的声音拉回他的思绪,色谱仪开始嗡嗡运转,屏幕上慢慢浮现出一条上升的曲线。两人盯着那条线,连呼吸都放轻了——之前的七十二次,这条线要么在中途骤降,要么根本达不到目标峰值。
“快到阈值了!”叶之澜攥紧了拳头,曲线在接近“1.0毫克\/克鲜重”的位置停了一下,又缓缓往上走了一点。萧凡的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小说读者的催更消息:“凡哥,主角的星际藻培养成功了吗?我等得急死了!”
他没回消息,只是看着色谱仪上的曲线。叶之澜突然笑了,声音里带着点哽咽:“我们终于迈出第一步了,萧凡。”
“只是第一步。”萧凡摇摇头,指着培养皿里的丝状体,“转化效率还不够,培养周期要十四天,工业化生产根本不现实。而且……”他顿了顿,想起陈教授早上说的话,“下周的学术会议,要把这次的进展报上去,说不定能拉到新的投资。”
叶之澜的笑容淡了点:“可数据还不稳定,万一会议上有人质疑……”
“质疑也得报。”萧凡拿起培养皿,对着灯光看。淡红色的丝状体在凝胶里舒展,像藏在玻璃里的希望,“我们不能再等了,不仅是为了项目,更是为了那些等着红海素治病的人——你忘了张阿姨的女儿吗?上次去医院,她还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新药’。”
叶之澜的眼睛红了,她低下头,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数据:“我今晚就整理报告,把温度波动、氮源浓度的参数都标清楚。对了,明天再做三组平行实验,确认数据稳定性。”
萧凡点点头,把培养皿放回恒温箱。冷光灯下,他看到叶之澜的白大褂袖口沾了点培养基粉末,像撒了把细盐——这半个月,她和他一样,每天只睡四个小时,连吃饭都在实验室里对付。
“先去吃点东西吧。”萧凡把桌上的面包推给她,“楼下便利店的关东煮还热着,你不是说想吃萝卜吗?”
叶之澜接过面包,笑了:“你还记得啊?行,吃完再回来测夜间的生长速率。对了,你小说里的主角,是不是也该让他看到点希望了?别总让他卡在实验室里。”
萧凡愣了愣,想起自己写的科幻小说——主角在星际空间站里培养能净化星球的藻类,卡了三个月没进展,和现在的自己一模一样。他掏出手机,给读者回了条消息:“快了,主角的显微镜里,已经看到红色的丝了。”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色谱仪的蜂鸣声突然响起。两人同时转头,屏幕上的曲线稳稳停在1.3毫克\/克鲜重的位置,比预期还高了0.3毫克。叶之澜跳起来,差点撞翻身后的椅子:“成功了!萧凡,这次真的成功了!”
萧凡看着屏幕上的峰值,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想起第七十二次失败时,叶之澜握着他的手说“再试一次”,想起实验室窗外的天从黑到亮,想起那些写满数据的草稿纸堆了半张桌子。
“只是第一步。”他又说了一遍,可声音里多了点底气,“接下来,我们要让它长得更快,转化效率更高。”
叶之澜用力点头,把面包塞进嘴里,含糊地说:“走,吃关东煮去!吃完回来加班,明天让平行实验的数据更漂亮!”
萧凡跟着她往外走,培养室的门在身后关上,恒温箱里的淡红色丝状体,在冷光灯下,像一颗慢慢亮起的星星。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无数个难题等着他们,但此刻,显微镜头下的那抹红,已经足够照亮接下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