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封闭倒计时(2/2)
两人立刻开始排查原因。叶之澜查环境参数记录——温度、湿度、气压都没问题;萧凡检查培养基成分,对比前几天的配比,也没发现差错。直到叶之澜打开生物安全柜的日志,才发现前一天晚上换滤网时,操作时间比规定多了十分钟,可能有杂菌进入。
“是我的错。”叶之澜的声音有点哑,眼眶红了,“昨天换滤网的时候,我以为多开一会儿没关系,没想到……”
“别自责。”萧凡打断她,把培养皿放进无菌操作台,“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先看看能不能补救。咱们把‘083’号里还没褐化的丝状体分离出来,接种到新的培养基里,说不定还能救活。”
两人立刻行动起来。萧凡用显微操作仪小心翼翼地分离健康的丝状体,叶之澜则快速配制新的培养基,手都在微微发抖。封闭研究期间没有多余的原料,新培养基只能从其他组的用量里省,要是补救失败,三组平行实验就只剩两组,数据说服力会大打折扣。
幸运的是,分离出来的丝状体在新培养基里活了下来。当天中午测数据时,虽然浓度比其他两组低了0.2毫克\/克鲜重,但至少没有继续褐化。萧凡把补救过程详细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在末尾写了句:“后续操作需严格遵守无菌规范,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叶之澜看着那行字,心里松了口气,却也更不敢掉以轻心。从那天起,每次操作前,她都会把流程在心里过三遍,换滤网、配培养基、取样,每个步骤都严格卡着时间,生怕再出一点差错。
封闭研究的第十天,好消息来了。“红海素-082”号的藻株首次检测到红海素成品——虽然浓度只有0.3毫克\/克鲜重,但这意味着前体转化通路已经打通,不再是只停留在前体阶段。
“我们做到了!”叶之澜拿着检测报告,激动得声音都在颤,“萧凡,你看,这是红海素的特征峰,和标准品的位置完全一致!”
萧凡凑过去看色谱仪的屏幕,一条尖锐的峰值线稳稳落在目标区间,像一道划破黑暗的光。他想起这十几天的封闭生活——每天重复的取样、记录、调试,吃了十几顿的泡面,熬了无数个夜,甚至因为一次操作失误差点前功尽弃,现在终于有了回报。
“再测三次,确认数据稳定。”萧凡强压着激动,声音却还是有点哑,“等确认稳定了,咱们就把这个进展报给陈教授。”
接下来的三天,两人反复检测“082”号的红海素成品浓度,数据稳定在0.3-0.4毫克\/克鲜重。第十二天晚上,萧凡给陈教授发了封邮件,附上检测报告和数据图表,邮件里只写了一句话:“前体转化成功,成品浓度达标。”
凌晨两点,陈教授的回复来了,只有三个字:“太好了!”后面跟着一个感叹号,隔着屏幕,两人都能感受到陈教授的激动。
封闭研究的第十四天,是最后一天。早上七点,两人测完最后一组数据——三组培养皿的藻株鲜重均达到初始值的3倍以上,“082”号的红海素成品浓度稳定在0.4毫克\/克鲜重,“084”号的前体浓度最高达到1.8毫克\/克鲜重,所有数据都远超预期。
“可以收拾东西了。”萧凡把实验记录本合上,封面已经被翻得有点卷边,里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和笔记。叶之澜则开始整理仪器,把移液器、离心管一一清洗消毒,放回原位,动作缓慢而认真,像是在告别这段封闭的时光。
中午十二点,培养室的门被从外面打开,陈教授带着两个助手走了进来。看到萧凡和叶之澜,陈教授第一句话就是:“辛苦你们了!数据我看了,非常好,这次学术会议咱们有底气了!”
叶之澜看着陈教授,突然笑了,眼角却有点湿:“陈教授,我们没让您失望。”
“不仅没失望,还给了我惊喜。”陈教授拍了拍两人的肩膀,“走,先出去吃顿好的,这十几天你们肯定没好好吃饭。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准备学术会议的汇报,争取把康启生物的投资拿下来!”
萧凡和叶之澜跟着陈教授走出培养室,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照进来,刺得两人都眯起了眼。十几天没见太阳,突然的光亮让他们有些不适应,却也觉得格外温暖。
叶之澜回头看了一眼培养室的门,心里突然有点不舍。那间没有昼夜的小房间,见证了他们的焦虑、失误、激动和喜悦,也藏着他们为红海素研究付出的心血。
“走吧。”萧凡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接下来的任务更重,咱们得好好准备。”
叶之澜点点头,跟着萧凡往前走。走廊的尽头,阳光越来越亮,像在为他们照亮接下来的路。她知道,封闭研究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学术会议、投资方对接、工业化生产优化,还有无数个难题在等着他们。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知道,只要和萧凡一起,一步一步往前走,就一定能看到更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