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546章 数据闭环

第546章 数据闭环(1/1)

目录

红海素临床纪实:数据闭环与申报前夜

省人民医院临床实验楼的灯光,连续一周没在凌晨三点前熄灭过。萧凡面前摊着36份受试者的完整监测报告,指尖在“肝酶变化趋势图”上反复划过——最后一位高剂量组受试者张叔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从用药前的89U/L降至58U/L,不仅达到“临床正常范围”,更是所有受试者中降幅最大的一例。叶之澜抱着一摞原始记录册走过来,眼底带着明显的红血丝,却难掩兴奋:“张叔刚才打电话说,他昨天去菜市场买了两斤排骨,以前走两步就累,现在拎着排骨爬三楼都不喘气了。”

萧凡接过记录册,随手翻开一页,突然顿住——第12组受试者林阿姨的用药记录里,有两次“饭后用药时间”只标注了“18:00”,却没写具体是“饭后半小时”还是“饭后一小时”。“这是怎么回事?”他抬头看向叶之澜,语气里带着一丝紧张。叶之澜凑过来一看,立刻想起那天的情况:“那天负责林阿姨的护士家里有事,临时找同事代班,可能是交接时漏填了细节。”

两人立刻调出林阿姨那两天的生命体征监测数据——血压、心率、肝肾功能指标全都正常,甚至SOD活性比前一天还高了5U/l。“虽然指标没问题,但申报时药监局肯定会问起这个疏漏。”萧凡把记录册摊在桌上,“我们不能瞒着,得主动说明情况,还要找佐证。”叶之澜点点头,立刻联系林阿姨:“阿姨,您还记得用药第二周的周二和周四,是饭后多久吃的药吗?”电话那头的林阿姨想了想:“记得呀,那天我女儿来送饭,我吃完她做的红烧肉,歇了大概半小时就吃的药,还跟护士说‘这肉太香了,得多歇会儿’呢!”

得到林阿姨的确认,两人又整理出当天的病房监控录像(画面里能看到林阿姨饭后半小时拿起药杯),连同补充说明一起放进申报材料里。“严谨不是没瑕疵,而是不回避瑕疵。”萧凡把材料放进文件袋时,跟叶之澜说了这么一句——这是他当年跟着导师做科研时学到的,如今成了临床推进的准则。

与此同时,糖尿病肾病的小试数据正引发更大的关注。叶之澜收到省肾病学会的邀请函时,手里还攥着李阿姨最新的ACR报告——数值降到了180g/g,比最初下降了40%。“王主任说,这个降幅在糖尿病肾病患者里算‘突破性改善’了。”叶之澜对着镜子整理西装,准备去参加学术会议,“我把李阿姨的案例做成了PPT,还加了Nrf2通路在肾脏保护中的机制图,应该能讲清楚。”

学术会议在省科技馆举行,台下坐着几十位肾病领域的专家。叶之澜讲到“红海素通过抑制肾脏氧化应激降低ACR”时,后排突然有人举手——是国内顶尖的肾病专家周教授,也是《中华肾脏病杂志》的编委。“叶医生,你们有没有做过红海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影响?”周教授的问题很专业,叶之澜立刻回答:“我们在临床前实验中发现,红海素能减少系膜细胞的过度增殖,只是还没做大规模验证。”

会议结束后,周教授特意留住叶之澜:“你们的临床数据很有价值,我最近在做‘氧化应激与肾病进展’的课题,想跟你们合作设计Ⅱ期肾病适应症的实验方案。”他从包里拿出一份初步方案,上面详细写了“受试者分层标准”和“肾脏病理检测指标”,叶之澜接过方案时,指尖都有点发颤——有周教授的加入,Ⅱ期肾病临床的科学性和成功率都会大大提升。

等叶之澜带着合作意向回到医院时,萧凡正在跟康启生物的张工核对申报材料。“药监局要求补充‘不同体重受试者的剂量调整依据’,我们得把36人的BMI数据和剂量反应曲线做出来。”张工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表,“还有,生产工艺的稳定性报告,需要再补充最近一个月的车间数据,确保药品级原料的纯度波动在0.1%以内。”

接下来的三天,团队分成两组:萧凡带着技术员回车间,整理近一个月的发酵罐参数、提纯工艺记录,甚至把每批次原料的检测报告都按日期排序,确保能追溯到“每克红海素的来源”;叶之澜则和周教授的团队对接,细化Ⅱ期肾病临床的方案——他们决定把受试者分成“早期肾病组”和“中期肾病组”,分别测试150g和200g剂量的效果,同时增加“肾脏超声检查”和“氧化应激标志物检测”,让数据更全面。

就在申报材料快要完成时,萧凡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车间最近一批原料的纯度是99.58%,虽然符合药品级标准(≥99.5%),但比之前的99.6%略低。“是不是微量元素的配比有问题?”他立刻赶回车间,找到负责营养液配置的技术员小李。小李有点紧张:“上次浙江供应商的硒原料到货时,我不小心多放了0.5g,以为影响不大……”

萧凡没有责备他,而是立刻做了对比实验:分别用“标准配比”和“多0.5g硒”的营养液培养藻株,结果显示后者的红海素纯度确实会下降0.02%-0.03%。“以后每次配置都要双人核对,不能再出这种错。”他一边完善车间的SOP(标准作业程序),一边把这次的实验数据补充到“生产工艺稳定性报告”里,坦诚说明“纯度波动的原因及改进措施”——他知道,药监局更看重“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不是“完美的假象”。

申报材料提交的前一天晚上,所有人都留在临床实验楼加班。萧凡把36份受试者的“用药日志”和“检测报告”一一对应,确保没有任何疏漏;叶之澜在修改PPT,准备第二天向药监局做现场汇报;张工在核对生产数据,确保每一个数字都准确无误。凌晨一点,陈默突然发来一条微信,附带一张照片——是他妈妈的最新体检报告,肝氧化应激指标已经恢复正常,照片

叶之澜把微信给萧凡看,两人相视一笑,疲惫仿佛瞬间消散了大半。“明天汇报时,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药监局的老师听。”叶之澜说,“数据很重要,但这些真实的改变,更能说明红海素的价值。”萧凡点点头,把最后一份材料放进文件袋:“走吧,我们去楼下吃碗面,明天好好跟他们说说,我们的药,到底能帮到多少人。”

第二天早上,省药监局的会议室里,阳光正好。萧凡和叶之澜坐在汇报席上,面前摆着厚厚的申报材料和一摞受试者的故事照片。叶之澜先讲了临床数据:36例受试者中,89%的肝损伤患者肝酶指标显着改善,糖尿病肾病小试受试者ACR平均下降35%;接着,她拿出陈默妈妈的体检报告和李阿姨的ACR变化曲线:“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是一个个能重新做饭、能正常散步的普通人。”

药监局的王处长翻着材料,突然问:“你们怎么看待之前的纯度波动问题?”萧凡坦诚地回答:“我们发现问题后,立刻改进了生产流程,还做了验证实验,现在能确保纯度稳定在99.6%左右。科研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会把每一个问题都变成改进的机会。”

汇报结束后,王处长笑着说:“你们的材料很扎实,故事也很动人。我们会尽快组织专家评审,争取让Ⅱ期临床早日启动。”走出药监局大楼时,叶之澜突然抱住萧凡:“我们做到了!”萧凡拍拍她的背,看向远处的天空:“不,我们只是走完了第一步。”

当天下午,周教授打来电话,说已经联系了三家三甲医院,愿意参与Ⅱ期肾病临床;康启生物的董事会也传来消息,同意增加研发投入,支持肾病适应症的推进;甚至之前质疑过他们的行业媒体,也发来采访请求,想做一期“红海素临床背后的故事”。

萧凡和叶之澜回到临床实验楼,正好遇到来随访的张叔。张叔手里拎着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自己种的西红柿:“我今天去菜市场,老板说我气色比以前好太多了,我跟他说,是吃了‘好药’的缘故!”他把西红柿塞进两人手里,笑得像个孩子。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堆满材料的桌子上,也洒在张叔送的西红柿上,泛着温暖的光。叶之澜拿起一个西红柿,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这味道,像极了他们一路走来的时光,有过紧张和焦虑,却最终收获了满溢的希望。

“接下来,我们要开始招募Ⅱ期的受试者了。”萧凡看着窗外渐渐落下的夕阳,语气里满是期待,“还要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让以后更多人能吃得起这个药。”叶之澜点点头,手里的西红柿还留着阳光的温度:“嗯,还有很多事要做,但只要想到那些等着用药的人,就觉得一点都不累。”

远处的城市渐渐亮起灯火,临床实验楼的灯光也依旧明亮。红海素的临床之路,从Ⅰ期的小心翼翼,到Ⅱ期的充满期待,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而萧凡和叶之澜知道,这还不是终点——在科研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们,也有更多的生命,等着被红海素点亮。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