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545章 剂量

第545章 剂量(1/1)

目录

红海素临床日志:剂量突破与意外微光

省人民医院临床实验楼的走廊里,消毒水的气味总比别处浓些。萧凡手里攥着第6组(200g剂量)的首日监测报告,脚步比往常快了半拍——这是Ⅰ期临床的最高剂量组,也是决定后续Ⅱ期能否按计划推进的关键。叶之澜已经在观察室等他,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笔,笔尖还沾着没干的蓝色墨水,显然刚填完记录表。

“陈默的生命体征都正常,血压125/80Hg,心率72次/分,就是有点紧张,刚才问我‘会不会像打疫苗一样疼’。”叶之澜把陈默的记录表递过来,上面贴着一张小小的便签,是陈默自己写的“妈妈的肝酶指标”,数字被圈了两圈。萧凡看着便签笑了笑:“等下我去跟他聊聊,顺便把上次他要的‘Nrf2通路科普手册’带来,让他也能跟阿姨讲明白。”

两人刚走到观察室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低低的交谈声。陈默正拿着手机给邻床的张叔看照片:“这是我妈种的绿萝,上次我跟她说参加实验,她特意浇了两遍水,说等我有好消息就搬来医院,让医生也看看。”张叔笑着点头,手里的保温杯冒着热气:“我也是为了我家老婆子,她有慢性肾炎,医生说氧化应激对肾不好,要是这药有用,以后就能少遭点罪。”

萧凡轻轻推开门,陈默立刻站起来,眼神里带着期待:“萧工,今天的指标怎么样?”“很好,”萧凡把手册递给他,“你看这页,红海素结合Keap1蛋白后,Nrf2就能像‘开关’一样激活抗氧化酶,你妈妈的肝损伤,就是靠这些酶来修复的。”陈默听得认真,手指在手册上慢慢划过,突然抬头:“那等我用完这个剂量,能不能让我妈也来做个体检?我想看看她的氧化应激指标。”

叶之澜在旁边接话:“我们下周会安排一次家属科普会,到时候可以让阿姨来,顺便做个免费的基础检测,不过具体能不能入组Ⅱ期,还要看她的身体状况。”陈默用力点头,眼眶有点红:“谢谢你们,要是真能帮到我妈,我这辈子都记着你们的好。”

可高剂量组的平静只维持了四天。第五天早上,护士突然急匆匆跑来:“叶医生,3床的刘阿姨出现恶心症状,还说有点头晕!”叶之澜和萧凡立刻赶到观察室,刘阿姨正靠在床头,脸色有点苍白:“早上吃完药没多久就开始恶心,也没吐,就是心里发慌。”

萧凡赶紧拿起刘阿姨的用药记录,发现她是空腹服用的红海素试剂——之前的受试者大多是饭后半小时服用,刘阿姨因为有胃炎,早上习惯空腹喝粥,就提前吃了药。“可能是药物对胃黏膜有轻微刺激,”叶之澜立刻联系临床药师,调整用药方案为“饭后一小时服用”,同时加做胃黏膜保护检查,“您先别担心,我们调整一下用药时间,再观察看看。”

接下来的两天,叶之澜每天都来观察室陪刘阿姨吃饭,确认她饭后按时用药。到了第三天,刘阿姨笑着说:“不恶心了,也不头晕了,昨天晚上还多吃了半碗饭!”萧凡拿着新的监测报告,上面显示刘阿姨的肝肾功能指标一切正常,甚至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种关键抗氧化酶)活性比用药前提高了23%。“这是个好信号,”他跟叶之澜说,“说明即使调整了用药时间,药物的抗氧化效果也没受影响。”

就在高剂量组实验顺利推进时,省医院肾病科的王主任突然找到萧凡:“我看了你们的临床数据,红海素激活Nrf2通路,说不定对糖尿病肾病也有帮助。我们科有3个患者,长期受氧化应激影响,尿微量白蛋白一直降不下来,能不能让他们加入小范围测试?”

叶之澜立刻去查文献,发现已有研究表明Nrf2通路激活能减少肾脏氧化损伤,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可以试试,但要单独设计检测方案,”她跟王主任商量,“除了常规的肝肾功能,还要加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和肾脏氧化应激指标,这样才能准确评估效果。”

三天后,第一个糖尿病肾病患者李阿姨加入测试。她患糖尿病12年,肾病也有5年,ACR值一直维持在300g/g以上(正常应低于30g/g)。叶之澜给她制定了“150g剂量,每日一次,饭后服用”的方案,每周做一次ACR检测。

测试进行到第二周,李阿姨的ACR值降到了268g/g;第三周,降到了245g/g;到了第四周,当叶之澜拿着检测报告走进病房时,李阿姨激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降到210了!王主任说这是五年来第一次降这么多!”叶之澜也很开心,赶紧把数据记录下来:“继续坚持,我们再观察几周,说不定还能降得更多。”

这个意外的收获让萧凡和叶之澜看到了红海素的更多可能性。他们在临床例会上提出,想在Ⅰ期临床结束后,向药监局申请“糖尿病肾病”作为Ⅱ期临床的拓展适应症。康启生物的李总监一开始有点犹豫:“再增加适应症,研发成本又要增加,而且周期会更长。”

但当萧凡拿出李阿姨的ACR变化曲线,以及王主任提供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基数数据”(仅本省就有超过50万患者)时,李总监沉默了。“这个市场确实大,”他终于松口,“但你们得保证,不能影响现有肝损伤适应症的临床进度。”“放心,”萧凡说,“我们可以组建两个小组,一个负责肝损伤临床数据整理,一个负责糖尿病肾病的前期研究,并行推进。”

这天晚上,萧凡和叶之澜留在临床实验楼整理数据。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落在堆满报告的桌子上。叶之澜突然指着一份报告说:“你看陈默的SOD活性,从用药前的120U/l升到了186U/l,比其他受试者提升得都多。”萧凡凑过去看,发现陈默的体重指数(BMI)偏低,之前有轻度营养不良——或许是因为营养不良导致体内抗氧化酶储备不足,所以红海素的效果更明显?

“明天我去问问陈默的饮食情况,”萧凡把这个发现记在笔记本上,“说不定能为后续的‘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参考。”叶之澜点点头,又翻到李阿姨的报告:“她的肾脏氧化应激指标也在下降,说明红海素不仅能激活Nrf2,还能直接减少肾脏的氧化损伤,这个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两人聊到深夜,走廊里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萧凡收拾报告时,不小心碰掉了桌角的一个文件夹,里面掉出一张照片——是去年车间试产时,他和叶之澜在L发酵罐前的合影,照片上的两人穿着无菌服,脸上满是疲惫,却笑得很开心。

“时间过得真快,”叶之澜拿起照片,轻轻擦了擦上面的灰尘,“那时候还在担心藻液纯度,现在都已经在临床看到效果了。”萧凡接过照片,放进自己的钱包里:“这才只是开始,等Ⅱ期临床成功,我们还要推进Ⅲ期,让更多人用得上这个药。”

第二天早上,萧凡刚到观察室,就看见陈默拿着一个保温桶站在门口。“这是我妈做的包子,韭菜鸡蛋馅的,她说让你们尝尝,”陈默把保温桶递过来,“昨天我跟她讲了Nrf2通路,她没听懂,却记住了你说的‘这药能帮到很多人’,非要让我带点包子来谢谢你们。”

萧凡接过保温桶,里面的包子还冒着热气。他拿出一个递给叶之澜,咬了一口,韭菜的清香在嘴里散开——这是他吃过最好吃的包子,不是因为味道,而是因为里面藏着的期待和信任。

观察室里,陈默正拿着科普手册给张叔讲解;病房里,李阿姨在跟王主任讨论下周的检测计划;走廊上,技术员们推着仪器匆匆走过,准备给下一批受试者做检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也洒在那些写满数据的报告上——红海素的临床之路,还在继续,而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每一次细微的改善,都在朝着“帮到人”的目标靠近。

叶之澜看着手里的包子,又看了看萧凡,突然笑着说:“等Ⅰ期临床结束,我们请所有受试者吃顿饭吧,就当是感谢他们的信任。”萧凡点点头:“好啊,到时候让陈默妈妈也来,跟她好好讲讲,她儿子参与的这个实验,以后能帮到多少像她一样的人。”

远处的临床实验楼外,春天的阳光正好,路边的小树发了新芽,像极了那些在实验中慢慢好转的生命,在时光里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绽放的那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