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临床(1/2)
红海素纪事:临床启幕与量产深耕
省人民医院临床实验楼的会议室里,晨光透过百叶窗切成细条,落在萧凡面前的“Ⅰ期临床方案”上。纸页边缘被他反复摩挲出毛边,尤其是“受试者筛选标准”那栏,用红笔圈出的“无海鲜过敏史”五个字,是昨晚和叶之澜熬夜增补的——在此之前,康启生物的李总监还在电话里抱怨“增加筛选项会延长周期”,但萧凡握着前一天刚拿到的藻株蛋白检测报告,语气没半分退让:“0.5%的过敏率虽低,可一旦出问题,整个临床实验都会被叫停,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此刻会议室里坐满了人,临床机构的张主任推了推眼镜,把一份“安慰剂对照组方案”推到桌中央:“萧工,我们统计过,近三年同类新药Ⅰ期临床,有安慰剂组的实验数据通过率比无对照组高37%,这不是成本问题,是数据严谨性的底线。”
萧凡还没开口,旁边的李总监先皱了眉:“张主任,我们前期已经投入了两千多万在车间和临床前实验上,再加安慰剂组,光试剂和监测成本就要多花八十万,而且受试者人数得从24人增加到36人,周期至少延长两周——护肤品那边还等着产能呢。”
空气瞬间静了下来,叶之澜指尖在笔记本上快速写着什么,忽然抬头:“李总监,我算过一笔账:如果现在省了八十万,后续Ⅱ期临床因数据不完整被药监局打回,重新补做实验至少要多花五百万,周期延长三个月。而且我们可以联系市疾控中心的公益健康项目,他们愿意为受试者提供免费的年度体检,这样既能降低我们的成本,也能让受试者更安心。”
她把写好的成本核算表推过去,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出“短期投入”和“长期风险”,数字清晰得让人无法反驳。李总监盯着表格沉默了半分钟,终于松了口:“行,就按张主任的方案来,但受试者得尽快招满,不能耽误太久。”
筛选受试者的工作比想象中更棘手。最初联系的30个候选人里,有8人听到“海洋藻株提取药物”就打了退堂鼓,还有5人担心“抽血检测影响身体”临时弃权。眼看离计划启动日期只剩三天,萧凡和叶之澜干脆搬到了医院的受试者接待室,亲自守着咨询电话。
下午三点,一个叫陈默的年轻人走进接待室,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宣传单。“我看上面写,这个药能抗氧化?”他声音有点低,“我妈有慢性肝炎,医生说氧化应激会加重肝损伤,我想先试试,要是安全,以后说不定能帮到她。”
叶之澜递给他一杯温水,翻开实验手册逐页讲解:“我们会分六个剂量组,从50g到200g逐步递增,每次用药后都会检测肝肾功能,而且有专门的医疗团队全程跟踪。你要是同意,今天就能做初筛体检,没问题的话,下周一就能入组。”
陈默看着手册上“无严重副作用记录”的字样,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行,我参加。”那天下午,靠着这样耐心的沟通,他们又留住了两个犹豫的受试者,终于凑齐了36人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Ⅰ期临床启动仪式那天,萧凡站在医院的注射室外,看着护士把第一支含50g红海素的试剂推进受试者静脉。叶之澜拿着记录表,在旁边认真核对信息,阳光落在她的白大褂上,映得发梢泛着浅金。“第一组受试者用药完成,生命体征正常。”护士的声音传来时,两人同时松了口气,相视一笑——从L发酵罐到临床注射室,这条路他们走了整整两年。
可平静只维持了十天。当第3组(100g剂量)开始用药的第三天,临床护士突然打来紧急电话:“有个受试者出现皮疹,在胸腹部,不算严重,但按规定得暂停该剂量组实验。”
萧凡和叶之澜赶到医院时,受试者赵阿姨正坐在观察室里,胳膊上盖着纱布。“早上起来就痒,一抓就起了小红点,”她有点慌,“是不是这药有问题啊?”叶之澜先安抚好她的情绪,再调出初筛体检报告,目光突然停在“过敏史”那栏——赵阿姨半年前有过海鲜过敏,当时填写时漏标了。
“阿姨,您别担心,可能是藻株里的微量蛋白和海鲜蛋白同源,才引起轻微过敏。”叶之澜立刻联系实验室,让他们加急做“红海素中海鲜同源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含量低于0.01%,过敏风险极低。萧凡则和临床团队商量,把“海鲜过敏史”加入排除标准,同时给所有已入组受试者补做过敏筛查,确保没有遗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