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临床(2/2)
三天后,第3组实验重新启动。这次叶之澜每天都去观察室,陪受试者聊天,记录他们的身体反应。有天晚上,陈默突然说:“叶医生,我这几天睡得特别香,以前总失眠,现在躺下不到半小时就能睡着。”叶之澜心里一动,赶紧把这个细节记在本子上——红海素激活Nrf2通路,或许还能间接调节神经系统,这说不定是个意外的疗效方向。
临床实验推进的同时,车间里的量产优化也到了关键节点。叶之澜盯着实验室里12个藻株培养瓶,每个瓶子里的营养液都不一样——有的加了青岛产的深海微量元素,有的混了淡水硅藻提取物,还有的加了人工合成硒。“第8组的生长速度和对照组差不多,纯度也达标了!”她拿着检测报告跑去找萧凡,眼睛亮得像星星,“你看,淡水硅藻提取物70%+人工合成硒30%,能替代30%的深海微量元素,成本直接降15%!”
萧凡接过报告,翻到“藻株红海素产量”那页,数据显示和纯深海微量元素组几乎持平。“太好了,这样长期量产能省不少钱。”他立刻联系海南和浙江的两家供应商,约定下周去考察工厂,顺便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可刚挂完电话,车间主任就匆匆跑进来:“萧工,环保部门刚来检查,说我们的废水COD值80g/L,超过新规定的50g/L,让我们一个月内整改,不然要停产!”
这个消息像一盆冷水浇下来。萧凡立刻带着技术团队去废水处理池,看着浑浊的废水从管道里流出,眉头拧成了疙瘩。“现在的处理工艺是‘沉淀+过滤’,只能降到80g/L,得加新设备。”他查了很多资料,最终选定“微生物降解+膜过滤”的二级处理工艺——先在废水里接种高效降解菌,把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再用超滤膜过滤,这样COD值应该能降到50g/L以下。
可新设备安装需要十天,而环保部门给的期限只有一个月。叶之澜突然想到:“我们可以先在现有处理池里投加降解菌,临时把COD值降到60g/L,争取整改时间,同时安装新设备。”萧凡觉得可行,立刻联系环保技术公司,当天就把降解菌运到车间。
投菌后的第三天,废水COD值降到了62g/L,暂时缓解了危机。叶之澜又提出一个新想法:“处理后的废水要是再净化一下,能不能用来当车间的冷却水?这样既能达标排放,又能节约用水。”她带着技术员做了水质检测,发现净化后的废水硬度和pH值都符合冷却水标准,只是需要加一套杀菌系统,防止藻菌滋生。
“那就先在冷却系统里试装一套,看看效果。”萧凡拍板决定。接下来的两周,他们白天盯设备安装,晚上去废水处理池取样检测。当新设备调试完成,废水COD值第一次降到45g/L时,车间主任激动地拍了拍萧凡的肩膀:“萧工,这下不用担心停产了!”叶之澜则在旁边补充:“试装的冷却系统也没问题,用净化水后,每月能省1万吨自来水,一年就是12万吨!”
这天晚上,萧凡和叶之澜又坐在车间的台阶上,只是手里的报告换成了“Ⅰ期临床中期数据”和“量产工艺优化报告”。远处的发酵罐仍在运转,灯光透过玻璃,在地上投下旋转的光影。
“第6组高剂量(200g/人)实验明天开始,陈默就在这组。”叶之澜翻着临床记录,“他说要是效果好,想让他妈妈也参与后续的Ⅱ期实验。”
萧凡点点头,看着手里的供应商考察计划:“下周去海南,要是顺利,双供应商机制就能落地,原料断供的风险就小了。对了,省人民医院的张主任今天打电话,说想在Ⅱ期加‘糖尿病肾病辅助治疗’的研究方向,你觉得可行吗?”
“当然可行!”叶之澜立刻拿出笔记本,上面记着之前查的文献,“糖尿病肾病的核心机制就是氧化应激,红海素正好能针对这个靶点,说不定能出好结果。”她顿了顿,又笑着说:“还有,专利部门刚才发消息,让我们尽快提交红海素衍生物的专利申请,绿研生物那边有动静了,他们在研发类似物,我们得抓紧。”
夜风带着藻液的清香吹过来,萧凡把报告叠好,放进随身的包里。包里还装着最初那张皱巴巴的参数表,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每次看到,都能想起L发酵罐第一次转动时的场景。“路还长着呢,”他看向叶之澜,眼里满是期待,“但只要我们一步一步走,总能把红海素做成能帮到人的药。”
叶之澜用力点头,抬头看向星空,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车间的每一个角落。远处的废水处理池里,净化后的水正安静地流淌,准备着明天给发酵罐降温;医院的观察室里,陈默正期待着第二天的高剂量用药——这一夜,有太多的期待在生长,就像培养瓶里的藻株,在黑暗中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天亮后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