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车间试产(1/2)
车间试产与靶点攻坚:红海素项目的新征程
L发酵罐的搅拌桨第一次全速转动时,萧凡正站在车间二楼的观察台,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参数表。罐体内淡红色的藻液随着搅拌形成漩涡,像一团被唤醒的火焰,映得他眼底发亮。叶之澜在一楼的控制台前,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溶氧量数据,指尖悬在应急按钮上方——这是车间建成后的首次试产,容不得半点差错。
“溶氧稳定在68%,温度25.8c,ph值7.1,一切正常!”控制台旁的技术员大声汇报。叶之澜松了口气,转头看向观察台的萧凡,用力比了个“oK”的手势。萧凡笑着点头,目光却没离开发酵罐——他知道,这次试产不仅要验证设备,还要测试“药品级纯度工艺”的稳定性,这是后续临床实验的关键前提。
可试产进行到第三天,意外还是来了。叶之澜在取样检测时发现,成品的纯度突然从99.7%降到了98.3%,虽然仍符合护肤品原料标准,但离药品级的99.5%还差一截。她立刻调取了前24小时的设备数据,发现提纯车间的陶瓷膜压力曲线有轻微波动,怀疑是膜孔出现了微小堵塞。
“得拆开膜组件检查。”萧凡赶到提纯车间时,叶之澜已经穿上了无菌服,正准备拆卸管道。陶瓷膜组件重达几十公斤,两人合力才把它抬到检测台上。当看到膜表面附着的一层淡褐色杂质时,叶之澜恍然大悟:“是藻株的细胞壁碎片!中试时用量少没显现,规模化生产后,碎片积累多了就堵住了膜孔。”
萧凡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得在提纯前加一道‘预过滤’工序,用0.2微米的滤芯先去除碎片。我联系膜厂商,让他们加急定制适配的过滤组件,你这边调整一下提纯流程,把预过滤加进去。”
接下来的一周,两人几乎住在了车间。预过滤组件到货后,萧凡亲自带队安装,叶之澜则反复测试过滤参数,从滤芯材质到过滤压力,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第二次试产时,成品纯度稳稳地维持在99.6%,每批次产量达到2.3kg,比预期还高了5%。康启生物的张工来视察时,看着检测报告忍不住感叹:“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解决了纯度问题,按这个进度,下个月就能给护肤品厂商供货了。”
但萧凡和叶之澜没敢松懈。他们心里清楚,护肤品原料只是“短期收益”,真正的目标是推进药品级研发。车间试产稳定后,两人立刻把重心转回临床前实验——之前虽然明确了红海素能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但具体作用的蛋白靶点还没找到,这成了启动1期临床实验的“拦路虎”。
“我们需要做‘免疫共沉淀实验’,把和红海素结合的蛋白抓出来。”省生物研究所的李教授拿着实验方案,在会议室的白板上画着示意图,“不过这个实验对操作要求极高,需要超净实验室和专用的蛋白检测设备,咱们研究所的设备还在检修,得去高校借。”
萧凡立刻联系了邻市的大学生命科学院,对方同意出借设备,但要求在两周内完成实验——他们的实验室接下来要承接其他项目。时间紧迫,萧凡和叶之澜当天就带着实验样品出发了。高校的超净实验室在凌晨两点才空出来,两人穿着厚重的无菌服,在里面连续工作了八个小时。叶之澜负责配置试剂,萧凡操作仪器,当电脑屏幕上出现一条清晰的蛋白条带时,两人都忘了疲惫,兴奋地击了个掌。
“是Keap1蛋白!”叶之澜看着检测结果,声音都在发抖,“红海素是通过结合Keap1蛋白,解除它对Nrf2的抑制,从而激活抗氧化通路,这个靶点在国际上都有研究基础,临床实验的成功率会高很多!”
可就在他们准备把靶点数据整理成报告时,康启生物那边传来了新的要求。李总监在视频会议上说:“护肤品厂商催得紧,董事会希望你们能把下个月的产能全部用来生产95%纯度的原料,药品级工艺的优化先放一放,等拿到护肤品的利润再推进临床实验。”
萧凡皱起眉头:“李总监,现在靶点刚找到,正是推进临床前实验的关键时期,一旦暂停,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而且错过这个时机,后续申报临床实验可能要等更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