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542章 双线攻坚

第542章 双线攻坚(1/2)

目录

发酵罐与大鼠房:红海素项目的双线攻坚

萧凡在发酵车间连续待了三十六个小时,眼里布满血丝,却死死盯着5000L发酵罐的显示屏——上面的溶氧量曲线像条挣扎的游鱼,在“50%”和“75%”之间剧烈波动,底层藻株的死亡率已经升到12%,这是中试启动以来最糟糕的一次数据。

“再把曝气频率调到每分钟3次,同时打开上层的辅助通气阀!”他对着对讲机喊,声音因缺水而沙哑。叶之澜正蹲在发酵罐底部的取样口旁,手里握着取样管,听到指令后立刻起身调整阀门。蒸汽从管道接口处溢出,烫得她手背一缩,却只是咬了咬唇,继续盯着取样管里的藻液——淡红色的液体里飘着几缕白色絮状物,那是缺氧死亡的藻株残骸。

这已经是中试的第五次尝试。前四次要么栽在溶氧不均上,要么卡在代谢产物的杂质问题上,康启生物的张工昨天已经发来消息,问是否需要暂停项目调整方案。萧凡知道,一旦暂停,不仅会影响后续资金拨付,还可能让绿研生物钻空子——上周有人在实验室门口看到绿研的张经理,手里拿着疑似设备参数的图纸,虽然没抓到实据,但足以让人警惕。

“取样结果出来了!”叶之澜拿着检测报告跑过来,脸上带着一丝惊喜,“溶氧量稳定在65%左右了,底层藻株死亡率降到3%,就是……成品浓度还是只有0.35毫克\/克,离0.4毫克\/克的标准还差一点。”

萧凡接过报告,指尖在“0.35”上反复摩挲。他想起小试时添加深海嗜热菌代谢产物后浓度的跃升,突然抬头:“是不是代谢产物的添加时机不对?之前我们是在发酵第7天加的,要不试试第5天,趁藻株还在对数生长期的时候加,说不定能提高转化率。”

叶之澜眼睛一亮:“我马上准备!之前提纯好的代谢产物还在冷藏柜里,现在加进去,刚好能赶上藻株的生长高峰。”

两人立刻行动。叶之澜去无菌室取代谢产物,萧凡则调整发酵罐的搅拌速度,把温度从25c调到26c——文献里说这个温度下,藻株对代谢产物的吸收效率会提高10%。当淡褐色的代谢产物溶液通过加料口注入发酵罐时,萧凡盯着显示屏上的浓度曲线,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

接下来的两天,两人轮流值守,每两小时取样一次。到了发酵第10天,检测报告上的数字终于让他们松了口气:成品浓度0.42毫克\/克,溶氧差控制在5%以内,褐化率0.8%。萧凡第一时间给陈教授和张工发了消息,张工很快回复:“明天带技术团队过去复核,没问题的话就启动第三期资金。”

复核那天,康启生物的技术团队围着发酵罐看了半天,还随机抽取了三份藻液样本检测,结果和萧凡团队提供的数据完全一致。张工拍了拍萧凡的肩膀:“萧工,你们这关算是过了!不过还有个问题——粗品的提纯成本太高,现在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算下来每克成本要8000块,这要是工业化生产,根本没利润。”

陈教授这时开口:“我们已经在和省生物研究所合作,叶之澜负责牵头,开发新的提纯工艺。之澜,你给张工说说进展。”

叶之澜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工艺图:“我们计划用‘盐析法+膜分离’的两步法。第一步用硫酸铵盐析,先去除60%的杂质,成本只要原来的1\/10;第二步用孔径0.1微米的陶瓷膜做分离,能把纯度提到99.5%以上,总成本能降低60%。现在已经做了三次小试,效果都不错,就是膜材料的采购还没定——国外的膜性能好,但价格太高,国内的膜价格便宜,不过稳定性还需要测试。”

张工点点头:“这个思路可行,康启生物之前和一家国产膜厂商合作过,他们的陶瓷膜质量不错,我可以帮你们牵线,下周安排对接。”

解决了提纯工艺的原材料问题,团队又马不停蹄地推进动物实验。省生物研究所的动物房在郊区,萧凡和叶之澜每周要跑两趟,和实验员一起准备大鼠的饲料、配置红海素溶液。实验用的SpF级wistar大鼠一共有120只,被分成6组,每组20只,其中5组是实验组,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红海素溶液,1组是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今天要给高剂量组的大鼠注射500毫克\/千克的红海素,你们得注意观察,要是有大鼠出现抽搐、拒食的情况,立刻记录下来。”省生物研究所的李教授一边给大鼠称重,一边叮嘱。叶之澜手里拿着记录表,紧张地看着萧凡给大鼠注射——针头很细,大鼠在固定器里轻轻挣扎,她忍不住屏住呼吸,直到针头拔出来,没有出血,才松了口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