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560章 一个药片到一个生态

第560章 一个药片到一个生态(1/1)

目录

藻光向远:从一片药片到一个生态

儿科医院的电话打来时,萧凡正在整理《藻类源胃肠药品生产质量规范》的草案。电话那头,儿科主任的声音带着急切:“我们有个5岁的小患者,胃食管反流严重,普通药片吞不下去,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萧凡捏着听筒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工厂里正在运转的生产线,忽然想起小宇第一次见药片时,小心翼翼问“能不能做成糖果味”的模样。

挂了电话,他立刻召集团队开会。叶之澜翻出儿童用药数据库,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儿童吞咽药片的直径不能超过5毫米,还得调整口味,不然孩子抗拒。”老张皱着眉摇头:“直径缩小容易导致有效成分含量不均,而且甜味剂可能会影响藻株的活性——上次实验室加了0.1%的蔗糖,纯度就掉了0.3%。”三人围着会议桌,纸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草图,从“迷你药片”到“嚼碎型”,再到“泡腾片”,最终定下沉思:做橘子味的泡腾片,用阿司帕坦代替蔗糖,既保证口感又不影响药效。

接下来的半个月,实验室成了“儿童药品研发基地”。叶之澜每天带着不同比例的甜味剂样品,去儿科医院找小患者试吃——“这个太酸了”“这个没味道”,直到第12版配方,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吃完,举着空杯子说“像喝橘子汽水”,才算定下口味。老张则在车间里调试微型压片机,把药片直径缩小到4.8毫米,每片的有效成分误差控制在±2%以内。当第一片橘色的泡腾片从机器里滑出来时,老张特意用透明瓶装了一片,说要送给小宇当“科学家的礼物”。

就在儿童泡腾片即将进入临床试验时,市场部传来了坏消息:某药厂生产的仿冒“藻光肠溶片”在多地出现,有患者服用后出现胃灼烧,甚至呕血的症状。萧凡立刻带着老张去市场监管部门,拿出实验室保存的藻株样本:“我们的藻株经过荧光标记,在紫外灯下会发出淡蓝色的光,仿品肯定没有。”说着,他打开紫外灯,正品药片发出柔和的蓝光,而仿品则毫无反应。老张蹲在地上,用放大镜看着仿品的断面:“你看这包衣,厚的地方有0.8毫米,薄的地方只有0.2毫米,肯定会早崩,刺激胃黏膜。”

为了让更多患者学会鉴别正品,团队制作了短视频——叶之澜拿着手机,教大家扫包装上的二维码查溯源信息;老张则用镊子夹着药片,展示正品边缘的环形压痕(仿品没有)。视频发布后,短短三天就有上百万的播放量,不少患者在评论区留言:“之前买了仿品,吃了两天就胃痛,现在终于知道怎么分辨了。”市场监管部门也迅速行动,查封了仿冒药厂,没收了所有不合格产品。萧凡看着后台的数据,心里松了口气:“我们做药,不仅要治好病,还要护着患者不被假药坑。”

与此同时,药监局发来邀请函,邀请团队牵头编写《藻类源胃肠药品生产质量规范》。萧凡带着团队整理了三年来的研发数据——从54.5c的发酵温度,到6%的包衣浓度,再到每片药片的硬度标准,每一个数据都标注着实验日期和操作人员。在行业研讨会上,一位来自南方药厂的代表提出异议:“藻株纯度定在97%太高了,我们厂最多只能做到95%,能不能降低标准?”萧凡拿出一沓临床报告,翻到患者症状缓解率的数据:“95%纯度的藻株,症状缓解率只有82%,而97%的纯度能达到98%,这3%的差距,就是患者要不要多遭罪的区别。”他的话让现场陷入沉默,最终,所有代表一致同意将纯度标准定为97%。

日子一天天推进,儿童泡腾片通过了临床试验,正式上市。上市那天,儿科医院的小患者们收到了免费的药片礼盒,里面还装着小宇画的“藻光小卫士”漫画。萧凡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模样,忽然接到了老张妻子的电话:“老张在车间调试设备时,突然晕倒了,现在在医院。”他和叶之澜赶到医院,医生说老张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需要手术。躺在病床上的老张,手里还攥着车间的生产日志,看见萧凡进来,急忙说:“我跟徒弟交代了,发酵罐的搅拌速率要每小时检查一次,不能马虎。”

手术后的老张,躺在病床上却没闲着。他看着天花板,忽然想到:“要是能有个机器人,代替人弯腰调试设备就好了。”于是,他每天拿着笔在纸上画草图,从机械臂的角度,到传感器的精度,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叶之澜特意给他买了个平板电脑,帮他查机器人研发的资料;萧凡则联系了高校的机械工程系,一起完善设计方案。三个月后,“全自动发酵罐调试机器人”诞生了——它能精准地调整搅拌速率,误差不超过0.1转\/分钟,还能通过传感器检测藻液的纯度,一旦出现波动就自动报警。当机器人在车间里第一次运转时,老张激动得红了眼眶:“以后再也不用让徒弟们弯腰了。”这个机器人后来被行业广泛采用,老张还因此获得了“行业技术革新奖”。

叶之澜的《藻光守护日记》也有了新的故事。她收到一封来自退休教师王阿姨的信,信里说:“我读了你的日记,想起我们社区里也有很多老人在用‘藻光肠溶片’,我就开始记录他们的故事,现在已经写了30多篇了。”叶之澜立刻给王阿姨回了信,两人一来二去,成了笔友。后来,她们决定合作出版一本书——《藻光之下:100个患者的健康重启记》,里面有周叔术后康复的故事,有张婶种草莓的经历,还有很多普通患者的生活变化。书出版那天,王阿姨特意从老家赶来,和叶之澜一起参加签售会,一位读者拿着书说:“我妈妈也是胃病患者,读了这些故事,我更有信心陪她治疗了。”

团队还启动了“藻光健康生态圈”计划。他们联合体检机构,推出“胃肠健康筛查+药品干预+饮食指导”的套餐——体检出轻度胃炎的患者,可以免费领取一周的试用装,还能收到叶之澜整理的《藻光护胃食谱》(里面有“藻株蛋白粉蒸蛋”“低酸番茄豆腐汤”等菜谱)。老张则联系了农业企业,用藻株发酵后的副产品制作有机肥料,培育出低酸的番茄和高纤维的菠菜。当第一批“藻光护胃食材”上市时,李姐特意买了一箱番茄,说要给团队做番茄炒蛋。

在基层医疗调研中,萧凡发现偏远地区的孩子,不仅有胃病,还常常感染寄生虫,导致营养不良。他立刻召集团队,启动“藻类源抗寄生虫药物”的预研。实验室里,他们筛选了20多种藻株,终于发现一种蓝藻能抑制蛔虫幼虫的活性。叶之澜联系了援外医疗团队,计划未来将药物推广到非洲的欠发达地区。老张则开始设计适合偏远地区的简易发酵设备,用太阳能供电,方便当地医院自行生产药品。

年底的时候,团队在山区举办了“藻光健康节”。活动现场,医生们给老人和孩子做免费体检;叶之澜带着志愿者,教大家做护胃食谱;老张则展示了他研发的简易发酵设备,当地的医生围着他,问个不停。小宇也来了,他拿着自己画的“藻光小镇”,给孩子们讲药片的研发故事。萧凡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一切——从一片小小的药片,到一个覆盖“预防-治疗-康复”的健康生态圈,从实验室里的孤灯,到照亮偏远山区的希望之光,他忽然明白,“守护健康”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个日夜的坚持,是无数人的同心协力。

活动结束时,夕阳洒在山谷里,给每个人的脸上都镀上了一层金光。老张拍了拍萧凡的肩膀:“明年,咱们把抗寄生虫药做出来,让更多孩子能健康长大。”叶之澜笑着点头:“《藻光之下》的第二本,我想写偏远地区的故事。”萧凡看着远处孩子们奔跑的身影,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藻光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的守护,也会一直向远方延伸,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