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生产线(1/1)
藻光映归途:从生产线到烟火巷
老张站在工厂车间的发酵罐前,指尖在控制面板上反复摩挲。屏幕上的纯度数值停在96.8%,比实验室小试时低了0.5%——这是批量生产的第三天,罐体内500升藻液像片泛着微光的绿海,却始终差着最后一点“火候”。“肯定是搅拌速率的问题。”他蹲下身,耳朵贴着罐体听内部的水流声,车间里机器的轰鸣中,竟能辨出搅拌桨叶与罐壁摩擦的细微杂音。
萧凡拎着刚打印的生产日志匆匆赶来,纸页上画满了红色圈注:“厂家说这批藻种和实验室用的是同一批,排除原料问题;氧气通入量调了三次,纯度还是上不去。”他话刚落,老张忽然直起身,快步走向操作台,将搅拌速率从每分钟60转调到55转:“实验室的小罐直径1米,这大罐3米,桨叶转速太快会打碎藻细胞,反而影响活性。”
半小时后,纯度数值缓缓跳到97.2%,老张长舒一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个旧笔记本——封皮上写着“工艺调试记录”,里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连每次失败的参数都标着红圈。“去年在实验室调发酵温度,十七次才成,现在这点坎不算啥。”他笑着翻到最后一页,上面贴着小宇送的贴纸,是个举着药片的卡通小人。
与此同时,叶之澜正在办公室核对供应商资质。药监部门的现场核查定在下周,她面前堆着十几摞文件,从藻种培育基地的土壤检测报告,到包衣材料的进口报关单,每一页都要仔细核对。“这个辅料供应商的生产许可证还有半年到期,得让他们提供续期证明。”她在文件上贴了张黄色便签,忽然想起昨天张婶发来的消息——老人服用药片三周后,复查胃镜时医生说胃黏膜炎症消退了大半,特意拍了报告照片发来,字里行间满是激动。
傍晚时分,车间里传来一阵欢呼。首批量产的肠溶片从包装线滑出,银色的铝塑板上,每片药片都泛着均匀的光泽。老张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板,对着灯光看了又看:“这要是让老陈他们看着,肯定高兴。”萧凡掏出手机,给团队群里发了段视频,很快收到叶之澜的回复:“我已经跟医院约好了,明天送一批过去,让患者先用上。”
第二天清晨,萧凡和叶之澜带着药片来到医院。诊室门口早已围了不少患者,李姐拎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刚烙的馅饼:“知道你们今天来,特意做了点吃的,垫垫肚子。”老陈挤到前面,手里拿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病友们的用药反馈:“王大爷说吃了药能睡整觉了,刘阿姨之前吃不下饭,现在一顿能吃一碗粥。”
正说着,一位穿着病号服的老人被家属搀扶着走来,是新入组的胃癌术后患者周叔。“医生说我这胃太弱,进口药吃了总恶心,听说你们这药温和,想试试。”萧凡仔细核对周叔的病历,确认没有药物过敏史后,递过一板药片:“您先按每天一次,每次一片吃,有不舒服随时给我打电话。”周叔接过药片,指尖微微发颤:“谢谢你们,要是这药管用,我就能少遭点罪了。”
几天后,药监部门的核查组来到工厂。萧凡带着专家们参观生产线,从藻种接种到药片包装,每一个环节都详细讲解。当看到老张的工艺笔记本时,一位老专家忍不住点头:“你们连失败的参数都记录得这么详细,这份严谨很难得。”核查结束时,组长握着萧凡的手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你们把‘安全’两个字落到了实处,期待药品早日上市。”
核查通过的消息传来时,团队正在准备“患者见面会”。叶之澜把收集到的用药故事整理成小册子,封面上印着实验室窗外的玉兰花;老张特意调试了一台小型压片机,准备现场给大家演示药片制作;萧凡则联系了社区医院,邀请医生来做胃病防治讲座。
见面会当天,活动室里坐得满满当当。周叔特意穿了件新衬衫,笑着说:“我现在吃嘛嘛香,昨天还跟老伴儿逛了菜市场。”他的话刚落,台下响起一阵掌声。张婶站起来,手里举着个装满草莓的篮子:“这是我自家种的,甜得很,大家尝尝。”小宇牵着妈妈的手,跑到台前说:“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像萧凡叔叔一样,做能治病的药。”
活动快结束时,社区医院的王院长找到萧凡:“我们想跟你们合作,把这药片纳入社区胃病用药目录,好多老人腿脚不方便,在社区就能取药,多方便。”萧凡立刻答应下来,两人当场敲定了合作细节——下周开始,社区医院将逐步开展药片处方服务,团队会定期派医护人员去做用药指导。
日子一天天推进,药品上市的批文终于下来了。那天,萧凡带着团队来到工厂,老张亲手按下了生产线的启动键。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中,首批上市的药片被装进包装盒,上面印着“藻光肠溶片”五个字,旁边是一朵小小的玉兰花。“这名字是叶之澜想的,”萧凡笑着说,“藻株的光,能照亮患者回家的路。”
上市当天,不少药店门口排起了长队。李姐带着邻居们来买药,手里还举着团队的宣传册;老陈帮行动不便的病友代买,笔记本上记满了大家的需求;周叔特意买了一板药片,说要送给同样患胃病的老战友。萧凡站在药店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忽然想起研发初期的日子——那时实验室里只有一盏孤灯,如今却有这么多温暖的故事围绕着这小小的药片。
一个月后,团队启动了“基层医疗普及计划”。萧凡和叶之澜带着药品手册,来到偏远的山区医院。这里的医生说,很多老人因为交通不便,得了胃病只能硬扛。“我们会定期来做讲座,还会给医院送药品样本,让大家都能了解这药。”萧凡说着,把手册递给医生,封面上的玉兰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与此同时,老张收到了高校的邀请函,邀请他去给学生们讲“药品工艺落地”的故事。站在讲台上,他拿出那个旧笔记本,翻到画着小宇贴纸的那一页:“做药就像种庄稼,得用心伺候,一点都不能马虎。”台下的学生们听得认真,不少人拿出笔记本,记录下他说的每一句话。
叶之澜则把患者的故事整理成了《藻光守护日记》,投稿给了医学期刊。杂志刊登后,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有医生咨询用药细节,有患者分享自己的经历,还有年轻人表示想投身生物医药领域。“没想到这些小故事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叶之澜笑着说,把来信整理好,放进了实验室的档案柜。
年底的时候,团队举办了一场“感恩会”。活动室里挂满了患者送的锦旗,桌子上摆着大家带来的食物——李姐的酸豆角,张婶的草莓酱,周叔亲手做的木雕。小宇跑过来,递给萧凡一幅画:“这是我画的‘藻光小镇’,里面有医院、工厂,还有好多健康的人。”
萧凡看着画,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小小的药片,不仅治愈了患者的病痛,还连接起了无数温暖的人心。未来,团队还会继续研发新的药品,帮助更多的人。就像实验室里的藻株,在黑暗中默默生长,最终绽放出的光芒,能照亮每一条回家的路,能温暖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活动结束时,老张提议拍张合影。大家站在活动室中央,笑着比出剪刀手。相机定格的瞬间,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也落在那盒印着玉兰花的药片上。藻光闪烁,归途温暖,这是属于他们的故事,也是属于每一个守护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