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临床日志(1/1)
藻光里的守护:临床日志之外的温度
萧凡推开实验室门时,晨光正斜斜切过操作台,老张正蹲在发酵罐旁,手里捏着块浸了酒精的抹布,反复擦拭罐体接口处的细微锈迹。“昨天试产的第一批肠溶片,压片硬度差了0.3N,我怀疑是罐内压力不稳导致藻粉颗粒度不均。”老张头也没抬,指尖敲了敲罐体上的压力表,表盘里的指针还残留着昨晚调试时的轻微晃动痕迹。
叶之澜抱着一摞用药记录表跟在后面,纸页边缘被指尖捻得发卷:“李姐今早发来消息,说服用新批次的药片后,晨起反酸的症状完全没了,还说要给咱们带她腌的酸豆角;老陈的血压监测记录也正常,减半剂量后再没出现过头晕,他特意拍了张晨练时的照片,说‘现在能绕着小区跑两圈了’。”她把记录表摊在操作台上,照片里的老陈穿着藏青色运动服,背景里的玉兰花正开得盛,笑意从眼角的皱纹里溢出来。
萧凡指尖划过表格里“症状缓解率100%”的红色批注,忽然想起三个月前,绿康生物的代表拿着检测报告拍桌子的模样——“藻株纯度不足95%,肠溶片在模拟胃液中崩解时间超标,这样的东西怎么敢给患者用?”当时老张气得手抖,从抽屉里翻出三十多份原始实验记录,一页页指着数据反驳:“52c发酵时纯度92.1%,53c到94.8%,54.5c是我们测了十七次才定下的最优值,每一次的色谱图都在这,你要是不信,现在就能去查留样!”
如今发酵罐的温度显示屏稳稳停在54.5c,罐内的藻液泛着淡绿色的荧光,像把春天揉碎在了里面。老张终于直起身,捶了捶腰:“刚才跟生产厂家通了电话,他们下午会送新的压片模具过来,这次调整了模孔深度,应该能解决硬度问题。”他从口袋里摸出个皱巴巴的纸包,里面是小宇昨天塞给他的奶糖,“那孩子说,等药片能批量生产了,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藻藻药片救爷爷’的故事。”
正说着,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李姐拎着个保温桶走进来,塑料袋里还装着两把新鲜的青菜:“我想着你们忙起来肯定顾不上吃饭,就煮了点粥,配着酸豆角正好开胃。”她把保温桶放在桌上,目光落在发酵罐上,好奇地凑过去看:“这就是能治胃病的藻液啊?看着跟我家鱼缸里的水似的,没想到这么厉害。”
叶之澜笑着递过一杯温水:“阿姨,这藻株是我们筛选了两年才找到的,能在肠道里释放活性成分,还不刺激胃黏膜。您之前说吃了老款药片胃里发沉,就是因为包衣浓度不够,现在调到6%,药片能稳稳到肠道才崩解。”她翻开手机里的包衣工艺图,红色的曲线代表崩解时间,在6%浓度时刚好落在标准区间的正中间,像条温顺的小溪。
李姐听得连连点头,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条:“这是我邻居张婶的电话,她也是老胃病,吃了好多药都不管用,听说咱们这药片管用,想问问能不能加入临床。”萧凡接过纸条,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写得很认真,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我下午就联系张婶,先让她来医院做个体检,符合条件就能入组。”萧凡把纸条夹进笔记本,指尖触到纸页上的笑脸,心里忽然暖融融的。
午后的阳光渐渐变浓,生产厂家的货车停在实验室楼下,老张和厂家的工程师一起卸模具,金属碰撞的声音在走廊里回荡。叶之澜坐在电脑前整理数据,屏幕上弹出药监局的邮件,标题是“3期临床中期审核通过,可继续推进受试者入组”。她赶紧把邮件转给萧凡,两人凑在屏幕前看了三遍,萧凡忽然抬手揉了揉眼睛:“还记得去年冬天,咱们在实验室守着发酵罐跨年,当时藻株纯度刚到90%,我还跟你说,要是做不出来,我就去开个小饭馆。”
“现在不用开饭馆了,”叶之澜笑着说,“等药片上市了,咱们去李姐家吃她做的酸豆角焖肉,再让老陈带咱们去他晨练的公园,看看那里的玉兰花。”窗外的蝉鸣声渐渐响起来,实验室里的藻液还在静静发酵,泛着细碎的光,像把无数个日夜的坚持,都酿成了希望的模样。
傍晚时分,老张终于调试好压片机,第一片乳白色的肠溶片从出料口滑出来,落在托盘里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小心翼翼地把药片放进检测盒,递到萧凡手里:“明天送医院做崩解测试,要是没问题,下周就能给新入组的患者用药。”萧凡握着检测盒,指尖能感受到药片的温度,仿佛握着一团小小的火焰,能照亮患者前行的路。
回家的路上,萧凡收到小宇妈妈的微信,照片里的小宇正坐在书桌前,用蜡笔涂画着“藻藻药片”——绿色的药片上画着笑脸,周围是五颜六色的花朵,旁边写着“谢谢萧凡叔叔、之澜阿姨、老张爷爷”。萧凡把照片转给团队群,老张很快回复了一个大拇指的表情,叶之澜则发了句“明天继续加油”。
夜色渐深,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萧凡站在窗前,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里的老人和小孩都怡然自得。而此刻,他觉得自己正和团队一起,在现实里搭建着这样的“桃花源”——用科学的力量,让老人不再受病痛的折磨,让孩子能健康地长大,让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在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安稳与幸福。
第二天清晨,萧凡带着新批次的肠溶片来到医院,李姐和老陈已经在诊室门口等着了。“这就是新做的药片?看着比之前的更光滑。”老陈接过药片,放在手心仔细看,像在欣赏一件珍贵的宝贝。萧凡笑着点头:“今天就能开始服用,咱们每周记录一次症状,有任何不舒服随时联系我。”
诊室里的阳光正好,李姐忽然从包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一双亲手纳的布鞋,鞋面绣着淡蓝色的兰花:“我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双鞋给你,穿着走路舒服。”萧凡接过布鞋,指尖触到鞋底细密的针脚,忽然想起小时候奶奶给他纳的鞋,也是这样暖和。
就在这时,叶之澜的电话响了,是药监局打来的,说3期临床的最终审核已经安排在下周,让团队准备好所有资料。挂了电话,叶之澜笑着对大家说:“咱们离成功又近了一步!”老陈拍了拍萧凡的肩膀:“好啊,等药片上市了,我要给所有认识的病友都推荐,让大家都能摆脱胃病的苦。”
萧凡看着眼前的人们,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研发的路上还有很多挑战,可能会遇到新的技术难题,可能会有其他厂家的竞争,但只要有患者的信任,有团队的坚持,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就像实验室里的藻株,在黑暗的发酵罐里默默生长,最终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生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新入组的患者越来越多,用药反馈也越来越好。张婶服用肠溶片两周后,胃胀痛的症状就缓解了大半,她特意给团队送了一筐自己种的草莓,说“这是我吃过最甜的草莓,因为心里高兴”。小宇的生日宴上,大家围着蛋糕唱歌,小宇捧着蛋糕走到萧凡面前:“叔叔,我以后也要当科学家,研发能治病的药,帮助很多很多人。”
3期临床最终审核的那天,萧凡带着团队的资料来到药监局,会议室里的阳光很亮,审核专家们仔细看着每一份数据,不时提出问题,萧凡都一一耐心解答。当听到“审核通过,同意进行生产审批”时,他忽然觉得眼眶发热,想起这几年的点点滴滴——无数个熬夜调试的夜晚,无数次失败后的重新开始,无数双患者期待的眼睛,都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归宿。
走出药监局的大门,萧凡给团队发了条消息:“我们成功了!”很快,老张回复了一个流泪的表情,叶之澜发了段语音,里面是她和患者们的笑声。萧凡抬头看向天空,阳光正好,云淡风轻,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患者需要帮助,但只要保持着初心,就一定能在守护健康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