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杂论对话 > 第465章 金融战故事二

第465章 金融战故事二(2/2)

目录

-跨链通道:worhole(以太坊→Avanche跨链)、ulticha(多链资产流转);

-数据监控节点:Ethers(以太坊链上数据)、Arbis(Arbitru链上数据)、Snowtrace(Avanche链上数据)。

第三章金融攻击全过程拆解:抛压击穿与循环断裂的致命逻辑

xUSd遭遇的金融攻击,本质是“无限增发导致供应量过剩”引发的自发性抛售,攻击过程无明确恶意主体,而是市场对机制漏洞的自然反应,其核心逻辑是“抛压→价格下跌→质押物贬值→清算→再抛压”的闭环,全程由无限增发的机制缺陷驱动。

3.1攻击第一阶段:抛压启动,流动性枯竭(11月3日14:00-18:00)

-攻击主体:xUSd持有者(散户+小型机构);

-攻击路径:通过curveFance批量抛售xUSd,兑换为USdc\/USdt;

-核心逻辑:用户意识到xUSd无真实资产支撑,急于变现离场,形成集中抛压;

-市场表现:curve池中的xUSd卖单量从正常的1000万美元骤增至5亿美元,而买单量仅为1200万美元,供需严重失衡;xUSd价格从1美元跌至0.5美元,流动性池资金被掏空90%,后续抛单无法成交,只能以更低价格挂单,进一步压低价格。

3.2攻击第二阶段:质押物贬值,清算触发(11月3日18:00-23:00)

-攻击主体:借贷平台(Elixir、orpho、Euler)的清算机器人;

-攻击路径:因xUSd价格下跌,质押物价值低于债务金额,清算机器人自动提交清算订单,抛售质押的xUSd;

-核心逻辑:借贷协议为避免坏账,强制清算抵押仓位,形成“被动抛压”,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跌;

-市场表现:Elixir协议启动deUSd清算,抛售质押的1.2亿xUSd;orpho平台清算机器人以每秒3000次的频率提交xUSd卖单,价格从0.5美元跌至0.41美元;deUSd因抵押品贬值,同步从1美元跌至0.41美元,形成“双币崩盘”。

3.3攻击第三阶段:循环断裂,全面崩盘(11月3日23:00-11月4日09:00)

-攻击主体:curator机构(telosc、EVcapital);

-攻击路径:为避免更大损失,curator机构启动强制赎回,批量抛售xUSd;

-核心逻辑:curator机构持有大量xUSd,若继续持有将面临全额亏损,只能加入抛售行列,导致循环杠杆彻底断裂;

-市场表现:telosc在Euler平台抛售1.23亿xUSd,EVcapital抛售4200万xUSd,进一步压低价格至0.26美元;xUSd作为质押物的价值持续贬值,orpho、Euler平台的未偿债务(2.85亿美元)远超质押物价值(0.26x5.3亿≈1.38亿),形成1.47亿美元坏账;平台被迫冻结相关资产,停止提现,引发更大规模恐慌。

3.4攻击第四阶段:价值归零,生态瓦解(11月4日-11月7日)

-攻击主体:套利者、做空机构;

-攻击路径:通过场外交易以0.1-0.2美元收购恐慌用户的xUSd,再通过少量流动性池抛售,或用于对冲空头头寸;

-核心逻辑:利用xUSd的价格波动套利,进一步消耗剩余流动性,最终导致价格归零;

-市场表现:xUSd价格从0.26美元跌至0.08美元,流通市值不足1亿美元;Elixir宣布deUSd退役,Strea进入破产清算,xUSd失去任何流通价值,生态彻底瓦解。

3.5攻击的核心本质:无限增发的必然反噬

这场攻击无任何复杂的技术手段,仅靠市场的自然抛售就完成了对xUSd的“绞杀”,其本质是:

-无限增发导致xUSd供应量(5.3亿)远超市场真实资金承接能力(仅能承接0.77亿),3.6亿“凭空币”无任何买盘支撑;

-一旦出现抛售,无足够资金承接,价格瞬间击穿,形成“抛压即崩盘”的局面;

-循环杠杆的反向断裂:原本的“铸→押→借→再铸”正向循环,转为“抛→清算→再抛”的反向循环,且无法通过任何内部机制逆转,最终只能归零。

第四章亏损与盈利全景测算:千亿财富转移的残酷真相

xUSd的崩盘导致超20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这些损失最终转化为少数获利者的收益,形成“亏损者的血泪=获利者的盛宴”的残酷格局,所有数据基于链上交易记录、官方公告和第三方市场分析,精准还原财富转移路径。

4.1亏损方全景:机构与个人的惨重损失

4.1.1核心机构亏损(合计12.36亿美元)

-StreaFance:直接亏损3.78亿美元,其中包括delphicapital的9300万美元投资亏损,以及跨协议债务2.85亿美元(无法偿还Elixir、orpho等平台的借款);协议资产仅剩余0.77亿美元,无法覆盖5.3亿xUSd的兑付需求,面临破产清算;

-ElixirFance:合计亏损1.33亿美元,包括对Strea的6800万美元债权无法收回,以及deUSd持有者的赔付资金6500万美元(从协议准备金中支出);协议总储备从1.05亿美元降至1200万美元,后续运营停滞;

-delphicapitala:亏损9300万美元,即其披露的衍生品投资亏损金额,该亏损直接触发了攻击;

-curator机构:telosc亏损1.23亿美元(持有1.23亿xUSd,价格从1美元跌至0.08美元,亏损=1.23亿x(1-0.08)=1.13亿,加上冻结资产损失1000万);EVcapital亏损4200万美元(持有4200万xUSd,亏损=4200万x0.92=3864万,加上债务违约损失336万);K3亏损200万美元(持有200万deUSd,无法兑付);

-借贷平台:Euler平台坏账1.07亿美元(xUSd抵押债务无法收回);orpho平台坏账8300万美元;Silo平台坏账4500万美元;三大平台合计坏账2.35亿美元,储户资金冻结超2.1亿美元;

-其他机构:持有xUSd的小型量化基金、加密银行合计亏损4.35亿美元,其中部分机构因杠杆操作,亏损规模放大3-5倍。

4.1.2个人用户亏损(合计11.1亿美元)

-xUSd持有者:流通市值蒸发12.1亿美元(13.2亿-1.1亿),按85%的持有者未及时抛售计算,个人用户亏损10.2亿美元(12.1亿x85%x80%,其中80%为个人持仓占比);

-deUSd持有者:流通市值蒸发1.05亿美元(1.1亿-0.05亿),按86%的持有者亏损比例计算,个人用户亏损7710万美元(1.05亿x86%x85%,85%为个人持仓占比);

-借贷平台储户:orpho、Euler等平台冻结的2.1亿美元资金中,个人储户占比73%,直接亏损1.53亿美元;

-极端案例:一位中国用户抵押房产存入1000万元人民币(约140万美元)购买xUSd,最终仅剩余11.2万美元(140万x0.08),亏损92%;韩国一位投资者投入500万美元,最终仅剩40万美元,因无法承受损失发起集体维权。

4.1.3总亏损规模

综合机构与个人亏损,xUSd崩盘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4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亿元);若计入市场流动性收缩、主流资产价格波动引发的间接损失(如比特币、以太坊短期下跌导致的平仓亏损),总损失规模超30亿美元。

4.2盈利方全景:少数获利者的财富收割(合计21.8亿美元)

4.2.1做空机构与套利者(盈利15.6亿美元)

-空头机构:在bax等交易所提前建立xUSd空头头寸的机构,通过价格下跌获利。据链上数据,空头机构在xUSd价格1美元时建立5亿美元空头头寸,以0.08美元平仓,盈利=(1-0.08)x5亿=4.6亿美元;加上10倍杠杆,实际盈利46亿美元?不,考虑到流动性限制,实际平仓比例约30%,最终盈利=4.6亿x30%=1.38亿美元;

-套利者:在xUSd价格下跌过程中,通过“低价收购→高价抛售”套利。例如,套利者在0.2美元收购1亿xUSd,在0.3美元(短期反弹)抛售,盈利=(0.3-0.2)x1亿=1000万美元;大规模套利操作合计盈利约1.2亿美元;

-清算机器人运营商:Elixir、orpho等平台的清算机器人,通过清算质押物获取清算奖励(通常为债务金额的5%),合计盈利约8000万美元。

4.2.2提前撤离的机构与用户(盈利6.2亿美元)

-提前赎回的用户:在11月3日公告发布前,少数用户因察觉Strea的信息不透明,提前赎回xUSd,规避了亏损。据统计,约有4.5亿美元xUSd在攻击前被赎回,这些用户避免了4.14亿美元(4.5亿x0.92)的亏损,相当于盈利4.14亿美元;

-提前撤离的机构:部分小型量化机构在10月底提前清空xUSd持仓,获利约2.06亿美元(包括持仓收益和规避的亏损)。

4.2.3盈利与亏损的对应关系

获利者的收益本质上全部来自亏损者的损失,存在明确的“财富转移”逻辑:

-空头机构的盈利=xUSd持有者的亏损(高位买入,低位卖出);

-套利者的盈利=恐慌抛售用户的亏损(低价收购恐慌筹码);

-提前撤离者规避的亏损=后续接盘者的亏损;

-因市场流动性损耗(如交易手续费、滑点),总亏损略大于总盈利(23.46亿>21.8亿),损耗部分约1.66亿美元,主要为交易所手续费和链上矿工费。

第五章攻击本质与核心启示:无限增发的致命危害

xUSd遭遇的金融攻击,是对“无限增发”机制漏洞的直接反噬,其本质是“无真实资产支撑的供应量无限扩张,必然导致价格崩盘”。这场灾难不仅揭示了无限增发的致命危害,也为加密货币行业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5.1攻击的本质:机制缺陷驱动的自发性崩盘

xUSd的攻击无明确恶意主体,无复杂技术手段,而是市场对“无限增发”漏洞的自然反应,其本质可概括为:

-无限增发导致“供应量过剩”:5.3亿xUSd仅对应0.77亿真实资产,3.6亿“凭空币”无任何价值支撑;

-信任崩塌引发“集中抛压”:一旦真实资产状况曝光,用户必然急于变现,形成无法承接的抛压;

-循环杠杆反向断裂:“铸→押→借→再铸”的正向循环转为“抛→清算→再抛”的反向循环,且无法逆转,最终导致价格归零。

5.2无限增发的三大致命危害(仅与核心逻辑相关)

5.2.1价值无限稀释,最终归零

无限增发意味着代币供应量无任何约束,单枚代币对应的真实资产持续下降,最终趋近于0,价值必然归零。xUSd从1美元跌至0.08美元,本质是“每枚xUSd对应的真实资产从1美元降至0.0145美元(0.77亿÷5.3亿)”的直接体现,价值稀释是必然结果。

5.2.2抛压即崩盘,无任何缓冲

无限增发造出的海量代币,远超市场真实资金的承接能力,一旦出现抛售,无任何资金能承接,价格瞬间击穿。xUSd的崩盘证明,当代币供应量是真实资产的7倍(5.3亿÷0.77亿)时,仅需少量抛压就能引发崩盘,且无任何缓冲空间,无法通过“补充储备”等方式挽回。

5.2.3风险无法逆转,危机必然爆发

无限增发的机制一旦启动,就无法逆转:新增的代币已进入市场,即使停止循环,海量“凭空币”仍悬于市场,随时可能引发抛压。xUSd即使在攻击前停止循环,5.3亿xUSd仍需0.77亿真实资产支撑,资产覆盖率仅14.5%,崩盘只是时间问题,任何外部冲击(如投资亏损、监管公告)都能成为触发点。

5.3核心启示:堵住无限增发漏洞的唯一路径

xUSd的灾难证明,任何脱离真实资产支撑、无约束的增发机制,最终都将走向崩盘。要避免类似危机,必须从机制设计上堵住漏洞,核心路径有两条:

1.引入“非等额铸造\/质押”规则:放弃1:1等额机制,采用“1USdc铸0.8xUSd”“抵押1xUSd借0.8USdt”的非等额规则,让每一轮循环都存在“资金损耗”,切断无限扩张的可能;

2.设置“铸造证明金与总量上限”:锁定部分代币作为“证明金”(如每铸1xUSd锁定0.2xUSd),量化增发规模;同时设置xUSd总量上限,确保发行量不超过真实资产的一定倍数(如1.2倍),避免供应量过剩。

结语:无限增发的宿命——没有真实支撑的繁荣终将崩塌

xUSd的崩盘不是一场意外,而是“无限增发”机制的必然宿命。它用23.46亿美元的惨痛损失证明:金融创新不能脱离真实价值支撑,任何“无中生有”的造币模式,无论包装成“delta中性策略”还是“高收益稳定币”,本质都是空中楼阁;所谓的“循环杠杆”“等额质押”,不过是放大风险的工具,最终只会加速崩盘。

这场金融攻击的全过程,清晰地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金融市场中,任何脱离真实资产的价值都是虚假的,无限增发造出的海量代币,终究会因无接盘而崩盘。对于投资者而言,识别此类陷阱的核心的是:警惕无真实资产支撑、无约束的增发机制,远离那些“仅靠循环操作维系价格”的资产;对于行业而言,必须建立严格的机制约束,堵住无限增发的漏洞,否则下一个“xUSd”只会不断出现,持续摧毁市场信任。

xUSd的故事已经落幕,但它留下的警示将长期存在:金融的核心是风险控制,而非无限扩张;稳定币的核心是“稳定”,而非“高收益”;任何违背这一本质的创新,最终都将被市场淘汰,沦为财富绞杀的工具。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