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稚子蒙尘(2/2)
他想起昨日考场中的情形。第二场考的是经义,他正凝神破题,忽听得一阵骚动,随即一名面色冷厉的胥吏径直走到他的号舍前,不由分说便拿起他的考篮翻检。那考篮是母亲特意为他准备的,用的是上好的竹篾,轻便结实。他从未留意过篮底似乎比寻常的厚上少许。
然后,就在那胥吏看似随意地敲击下,篮底的一块薄板竟被掀开,露出了夹层,以及里面那几片折叠整齐的雪白绢布。胥吏将绢布抖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的,正是与今日考题相关的经义要点、经典章句!
那一刻,周围的考生哗然,监考的学官脸色铁青。陈珂只觉得脑中“嗡”的一声,一片空白。他张了张嘴,想辩解,却发现自己对那些绢布从何而来一无所知,只能苍白地重复:“不是我…我不知道…”
“人赃并获,还敢狡辩!”胥吏厉声呵斥,眼中却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得意。
之后便是被逐出考场,在一片或鄙夷、或同情、或幸灾乐祸的目光中,被带到了这间昏暗的羁室。
委屈、愤怒、恐惧,种种情绪交织,几乎将这个十二岁的少年击垮。但他记得父亲平日里的教诲:“遇大事,须有静气。”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回想昨日的每一个细节。考篮是家中带来的,一直是书童保管,书童是家生奴才,断无背叛之理。那就是在进入考场前后被人动了手脚?是谁?那个胥吏,为何如此精准地就知道篮底有夹层?
他想不通,但有一点他很清楚,自己是被人陷害了。而陷害他的人,目标很可能是他的父亲。
想到父亲如今正在润州面对更大的风浪,自己却身陷囹圄,成为别人攻击父亲的工具,陈珂心中便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责与不甘。他不能倒下,更不能承认这莫须有的罪名,给父亲增添麻烦。
“父亲,母亲,珂儿绝不会让你们蒙羞…”少年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入掌心。
羁所外,苏氏乘坐的马车悄然停在街角。她并未下车,只透过车帘缝隙,忧心忡忡地望着那扇紧闭的木门。得知儿子被羁押,她心急如焚,却也知道此刻冲动不得。她已通过苏家的关系,打点了羁所的看守,确保陈珂不受皮肉之苦,饮食起居也有人照料。
同时,苏家庞大的商业网络和人情关系已经启动。一方面,派人密切关注江宁府衙和府学对此案的态度;另一方面,动用各种渠道,暗中探查那个首先发难的胥吏——此人名叫赵四,是府学负责杂役多年的老吏;还有负责分派、检查考篮的相关人等。
“夫人,”一名心腹管事在车窗外低声禀报,“查过了,那赵四,家中老娘前日忽得急症,请了城南‘济世堂’的刘大夫诊治,用的都是名贵药材。赵四平日嗜赌,欠了不少印子钱,但昨日,有人看到他去‘宝通柜坊’还了一笔不小的债款。”
苏氏眼中寒光一闪:“济世堂?宝通柜坊?可查到与钱家或郑家有关联?”
“济世堂的坐堂大夫,与钱府的一位管事是连襟。宝通柜坊…明面上的东家背景不清,但坊间传闻,背后有官家的影子,可能与转运司某位判官有关。”
线索若隐若现,都指向那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继续查!盯紧赵四,查清给他钱、给他娘看病的人到底是谁!还有,想办法弄到一块那作为‘证据’的绢布,我要知道它的来历!”苏氏冷声吩咐,语气中带着商海沉浮历练出的果决。
“是,夫人。”
---
润州,李纲的行辕内。
下午的问询暂告一段落,陈砚秋与冯坤退出大堂。冯坤要去巡视防务,陈砚秋则回到临时安排的廨舍,墨娘子已在屋内等候。
“先生,江宁传来消息。”墨娘子低声道,“夫人那边已有进展,目标锁定在一个叫赵四的胥吏身上。此人家中突然阔绰,行为可疑。我们的人也查到,前日傍晚,曾有一个身形与钱府外院一名护院相似的人,在府学后街与赵四短暂接触过。另外,关于那绢布,初步判断是产自蜀地的冰纨绢,质地细腻,但并非顶级货色,江宁城内约有五六家绸缎庄有售,正在逐一排查。”
陈砚秋默默听着,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线索正在汇聚,但还不够,不足以形成铁证,更不足以揪出背后的指使者。
“赵四…是关键。”陈砚秋沉吟道,“但他既然敢做,必然有所依仗,或是得了封口的承诺和钱财。寻常询问,恐怕难以让他开口。”
“是否需要…”墨娘子做了一个隐秘的手势。
陈砚秋摇了摇头:“不到万不得已,不可用非常手段。李大人在此,一切需依法依规。否则,我们与那些构陷之辈有何区别?而且,对方可能正盼着我们如此。”
他思索片刻,道:“让张文远张通判,以督查学政的名义,正式传唤赵四问话。不必逼问太急,只需让他知道,此事已引起上官关注,他一个小小的胥吏,承担不起构陷官眷、扰乱科举的后果。同时,将他家中骤富、与可疑人员接触的消息,巧妙地透露给他。攻心为上。”
“是。”墨娘子领命,又道,“还有一事。我们监测到,江宁府内几家与钱百万关系密切的商号,今日午后突然有异动,似乎在集中销毁一批账册文书。”
陈砚秋眼神一凛:“李大人已下令严查,他们这是做贼心虚,开始清扫痕迹了。立刻将此事禀报李大人和冯钤辖,请他们加派人手,设法拦截!能多保住一份证据,将来就多一分胜算。”
墨娘子匆匆而去。
屋内只剩下陈砚秋一人。夕阳的余晖从窗棂透入,在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他走到窗边,望向南方。那里是江宁,是他蒙冤受屈的幼子所在。
一股混合着愤怒、心疼与愧疚的情绪,再次涌上心头。他为人父,却不能护子女周全,反因自身所处漩涡而累及骨肉,此痛锥心。
但他更知道,此刻的软弱与冲动,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珂儿,坚持住。”他在心中默念,“为父定会还你清白,更要让那些躲在暗处的魑魅魍魉,付出代价!”
这已不仅仅是一场为子伸冤的斗争,更是他陈砚秋与那盘踞在科举、漕运乃至大宋肌体之上的毒瘤之间,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稚子蒙尘,非一家之辱,乃一国之殇。
夜色,渐渐笼罩了润州城,也笼罩着风波诡谲的江南大地。陈砚秋的身影在窗前伫立良久,如同一尊凝固的雕像,唯有那双在黑暗中愈发清亮的眸子,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更加激烈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