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濯娇 > 第35章 黍离(一更)

第35章 黍离(一更)(1/2)

目录

暮色四合,天色黑沉,星子零落。

府中的通道两侧,尽数点着灯。

姚蓁素白的裙裾,漫过青石板,在婢女的陪同下,往府门外走去。

府门前,灯火通明,两排侍卫肃立,六角宫灯下雪白穗子垂落,轻轻摇曳。

姚蓁缓步迈过去。

灯光晕落到来人脸上,姚蓁看清楚他的脸,微微一怔:“秦公子。”

眼前的情形有几分熟悉,她想起,两人上次的重逢,似乎也是这般模样。

秦颂拨了拨额前碎发,道:“是我。”

姚蓁越过他,看向他身后,并无车马。

她眼睫轻轻眨动一下,抿了抿唇:“公子如何入城的?”

秦颂撑着地起身:“知州在城门施粥,广纳难民,我顺着人群入内的。”

姚蓁闻言,轻轻颔首,心中却闪过一丝微妙的不适。

秦颂说完这一番话后,有些局促地伸手整理着衣裳,姚蓁目光垂落,不经意看见,他双手之上细密的、深浅不一的伤口,像是握着什么利器而割伤的。

她心头一紧,问道:“怎么伤成这般模样?”

秦颂僵了一下,扯了扯衣袖,将双手藏在袖中。

半晌,才吞吞吐吐道:“通县知县叛降于信王,我为他软禁于府中,双手束绳。然则忧心府外公主,便用锋利瓷片磨烂麻绳,设法逃脱,却……”

他飞快的看了姚蓁一看。

——却得知公主早便出逃的消息。

姚蓁被他清澈的眼眸一看,心中涩然,当下便不再问,只差人去寻一间空闲客栈,将他安置好。

她吩咐完,秦颂足下却未曾移动半分。

姚蓁略微不解,看向他。

秦颂踯躅一阵,忽然跪地:“臣愿常伴公主身侧,以护公主安危。”

姚蓁思忖一阵,听出他的言外之意。他不愿去客栈,想留在这座府邸中。

若是曾经,姚蓁听到这番恳切的话,定会想也不想,便允了他。

可今非昔比,她如今心中一片平和,毫无波澜。

她寻不清缘由,但——

“这是宋公子的府邸。”她温声道,“他如今不在府上,我不好私留旁人。”

秦颂仰头看着她,一言不发,眼神中映出的明光,渐渐黯淡下去。

她这话几乎脱口而出,极其自然地将自己同宋濯归为同一战线,仿佛忘却了她几个月前,是多么惧怕宋濯。

秦颂犹记得,她被宋濯训斥后,躲起来,哭的有多可怜。

他曾以为,他们是肖似的人。

如今看来,并不是。

她在同宋濯纠葛不清时,曾口口声声说着她对自己有意,如今却将界限划分的泾渭分明,甚至不记得也不曾过问,自己亦姓宋这件事。

骨子里流淌着的,尽是上位者冰冷的血。

她同宋濯,才是肖似的人。

姚蓁与他目光相对,如同蜻蜓滑过水面,悄然转移视线。

半晌,秦颂伏地道谢,随侍从离去了。

姚蓁没有注意到,他离去时,垂落的鬓发下,唇边一抹惨然的笑容。

她听闻了方才那一番话,思索明日若是知州再次施粥,自己应当出面,前去帮忙一番。

朔方城虽为大垚西境最为繁华的城池,人烟却不算多,仅城郊地区人口稍密一些。

秦颂说的凶悍流民,姚蓁施粥时,从未见过。

她入目所见,乡音淳朴,黄发垂髫,老弱妇孺,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满目凄凉。

朔方境内尚且还算安稳,灾民数量并不多,但周遭战火纷飞,灾民不计其数,皆向形式较为稳定的朔方涌来,攒动在城门外,等待着救助。

姚蓁盛着粥,心底说不上什么滋味,只好垂下眼眸,不去看眼前情形。

两军交战,最受苦的往往是这些底层的百姓。

她眼睁睁的看着,却毫无办法。

所幸这些日子,天渐渐暖和起来,虽然灾民们衣不蔽体,但不至于冻伤。

今日灾民的数量,似乎比往日少了许多,申时,粥尚有剩余,上前领粥的人却寥寥无几了。

姚蓁拂拭额角汗珠,看见一旁,斥候恭敬向知州禀报事宜,知州听着听着,面上渐渐流露出喜色。

他疾步朝姚蓁走来,低声道:“殿下,探子来报,宋相公已将通县收回!”

姚蓁喜不自胜,克制地抿抿唇:“太好了。——他可曾说过,何日归来?”

陈知州道:“宋相公乘胜追击,正与叛军交战,想必还需一阵时日才可归来。殿下稍安勿躁,快写回去歇息罢。”

姚蓁颔首,轻声应,好。

她在城门口滞留一阵,又盛了半个时辰的粥,待再无流民上前,才折身返回府邸。

她到府邸时,未见姚蔑身影,走了几步,迎面却遇见知州的小女儿,喜盈盈地唤她:“公主姐姐!”

姚蓁在皇帝诸多子女中,排名第三,身后诸多姊妹兄弟,做惯了大姐姐。

知州小女陈盈,比她小了两岁,近来常常寻她。她生的十分好看,眉眼间同姚蓁的一个妹妹有些肖似,姚蓁每每看见她,皆心生亲近之感。

同活泼可爱的小女郎相处起来,她的忧愁亦减淡了几分。

姚蓁抿唇浅笑,同她交谈。

陈盈说,娘亲炖了家养的鸡,让她端来一些,同公主共食。

她提到娘亲,姚蓁立即想到,她来到朔方城的第二晚,知州夫人亲自上门,送来了一些素净的衣裳,安抚着她,让她在头七之日,给陛下与皇后烧一些纸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