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北魏藏宝(2/2)
墙角的紫檀木案上,整齐摆放着数十卷经卷与字画。
经卷是麻纸所制,上面用朱砂与墨书写着佛经,字迹古朴苍劲,是北魏时期的抄经体,虽有部分残缺,却依旧是极为珍贵的文献;
字画则以绢本为主,其中一幅《北魏山川图》,笔触雄浑,着色淡雅,描绘了当年平城周边的山川地貌与城池布局,堪称稀世珍品。
紫檀木案下,还藏着一口小巧的银箱,打开一看,里面是数十件珠宝首饰:
珍珠项链由数百颗圆润的东珠串成,中间镶嵌着一颗硕大的蓝宝石;
翡翠手镯色泽浓郁,通透无杂,是罕见的“帝王绿”;还有数枚金戒指、银耳环,上面镶嵌着红宝石、绿松石,工艺精湛,尽显北魏贵族的奢华。
收完密室的珍宝,赵国强的透视之力继续延伸,在石室群的西侧,又发现了一处地下通道。
通道狭窄陡峭,蜿蜒向下约十米,尽头是一间天然溶洞改造的储藏室。
储藏室的地面堆满了陶罐与铁箱,陶罐上印着北魏特有的弦纹,打开其中一个,里面竟是满满一罐古钱币——钱币是青铜所铸,圆形方孔,正面刻着“太和五铢”四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货币,数量足有上万枚,层层叠叠堆在罐中。
铁箱则更为沉重,壁厚近一寸,表面锈迹斑斑。赵国强将铁箱搬进空间,撬开后发现,里面竟是数十块巨大的银锭,每一块都有砖头大小,表面刻着“平城官银”四字,边缘还铸着铸造工匠的印记。
这般体量的银锭,显然是当年北魏皇室囤积的军饷与赋税。
在储藏室的角落,还藏着几口木箱,里面装着数匹保存完好的丝绸与麻布。
丝绸色泽鲜艳,有红色、黄色、绿色等多种颜色,上面织着菱形纹与卷草纹,质地柔软顺滑;
麻布则更为厚实,是当年的日常衣物用料,虽不如丝绸华贵,却也是研究北魏纺织工艺的重要实物。
临近黄昏时,他在一处民居遗址的地下,发现了更贴近生活的宝藏。
一口陶瓮里装着数十枚骨牌,牌面刻着简单的数字与花纹,显然是当年的游戏用具;
另一处土灶旁,散落着几枚铜质发钗,钗头雕着花鸟,虽小巧却精致;
最让他动容的是一只残破的木匣,里面装着几封家书,麻纸早已脆化,上面的字迹却温柔:“今秋粟米丰收,可为汝备冬衣……”字里行间,是寻常人家的烟火气。
在大同地下搜寻了整整两天,赵国强的空间里又增添了数不尽的北魏珍宝。
从皇室贡金到石刻造像,从青瓷陶俑到经卷字画,从兵器甲胄到市井物件,每一件都承载着北魏王朝的历史与文化,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巅峰与富庶繁华,也藏着王朝的风骨与温度。
站在大同古城墙下,赵国强望着远处的云冈石窟,心中感慨万千。
这座古都的地下,竟藏着如此多的秘密,每一件珍宝都是历史的见证,诉说着当年平城的辉煌。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心念一动,身影再次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