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岐大夫妙手解“阴水缠心”:一碗猪苓汤通利三焦救沉疴(2/2)
抓完药,岐大夫把药材分成三剂,用牛皮纸包好,递给老王:“这三剂药,每剂加水三碗,先煎猪苓、茯苓、泽泻、滑石,煎至一碗半,然后把阿胶烊化,倒入药汁中搅拌均匀,温服,早晚各一次。服药期间,要忌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多喝温水,不要熬夜,让你媳妇尽量卧床休息,少操心店里的事。”
老王接过药包,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又问:“岐大夫,俺媳妇这病多久能好啊?还有啥要注意的不?”
岐大夫沉吟片刻:“她这病是长期劳累积累下来的,三剂药应该能缓解水肿、心慌的症状,小便会变得通畅,低热也会退下去,但要完全痊愈,还需要后续调理。《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她的根本问题是劳累过度导致的脾肾两虚,后续还要用健脾补肾的方子巩固疗效。另外,要记住‘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早就告诉我们,规律作息、劳逸结合才是养生的根本,以后可不能再让你媳妇这么熬夜受累了。”
小明连忙点头:“岐大夫您放心,我这几天不上学,店里的活我来干,让我妈好好休息。”
刘某这时精神好了一些,挣扎着坐起来,对岐大夫拱了拱手:“多谢岐大夫,您说得太明白了,我以前总觉得年轻能扛,没想到把身体熬坏了,以后一定听您的话,好好休息。”
岐大夫笑着摆摆手:“不用客气,治病救人是医者的本分。回去按时服药,有啥情况随时来告诉我。”
老王父子搀扶着刘某离开了岐仁堂,临走时还一个劲地道谢。岐大夫望着他们的背影,又拿起桌上的《伤寒论》,翻到猪苓汤那一页,喃喃自语:“现在的人总想着拼命赚钱,却忘了身体是根本,‘阴虚则病,阳虚则危’,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关键啊。”
三天后,老王兴冲冲地跑到岐仁堂,脸上满是笑容:“岐大夫!太谢谢您了!我媳妇喝了您的药,第一天晚上小便就多了,水肿就消了一些,第二天心慌就好多了,能睡着觉了,今天早上起来,脸和腿的肿基本退了,也能吃下东西了!”
岐大夫点点头,让老王把刘某带进来复诊。只见刘某面色已经恢复了正常的气色,不再是之前的虚红,眼神也亮了许多,脚步稳健,不再需要人搀扶。岐大夫再次为她诊脉,脉象已经变得平和有力,舌红少苔的症状也改善了,舌苔变得薄白而润。
“很好,水热已清,阴虚渐复,”岐大夫欣慰地说,“《伤寒论》中猪苓汤的功效就是清热利水、养阴生津,针对水热互结而阴虚的证候,正好契合你媳妇的病情。现在水湿已去,热邪已清,但脾肾两虚的根本问题还在,我再给你开一个调理的方子,巩固疗效。”
这次岐大夫开的是六味地黄丸加减,用熟地、山茱萸、山药滋阴补肾,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丹皮清热凉血,再加黄芪、党参益气健脾。“这个方子服用半个月,每天一剂,早晚温服。服药期间,还是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上多吃一些健脾补肾的食物,比如山药、薏米、红枣、枸杞之类的,少吃生冷寒凉的东西。”
刘某感激地说:“岐大夫,真是太感谢您了,要不是您,我这次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以前总觉得中医治病慢,没想到三剂药就把我的病治好了,真是太神奇了!”
岐大夫笑了笑:“不是中医神奇,而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辨证准,则方药灵’。《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只要辨证准确,抓住病机的关键,用药精准,就能药到病除。你之前的病,关键就是‘少阴阴虚,水热互结’,猪苓汤正好针对这个病机,所以才能见效这么快。”
老王感慨道:“以前俺们不懂这些,生病了就知道乱吃西药、乱发汗,差点把人害了。现在才明白,中医治病真是有道理的,讲究的是调理身体的根本,而不是只治表面症状。”
岐大夫点点头:“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治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你媳妇的病,看似是水肿、心慌,根源却是劳累导致的阴虚和水湿内停,所以既要利水清热,又要滋阴补肾,还要健脾益气,这样才能标本兼顾,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半个月后,刘某彻底痊愈了,不仅身体恢复了健康,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她和老王特意带了一面写着“妙手仁心,辨证施治”的锦旗来到岐仁堂,感谢岐大夫的救命之恩。
青溪镇的人听说了刘某的故事,都对岐大夫的医术赞不绝口,岐仁堂的名声也越来越响。而岐大夫依旧每天坐在八仙桌后,捧着中医经典,耐心地为每一位患者诊病,用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守护着小镇居民的健康。他常说:“医者,当以仁心为怀,以经典为鉴,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才能不负患者的信任,不负医者的使命。”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透过岐仁堂的窗户,洒在泛黄的古籍上,也洒在岐大夫慈祥的脸上。药铺里的药香依旧浓郁,那是岁月的味道,也是传承的味道。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还在青溪镇继续流传着,而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也在这些故事中,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