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巧调“早来的月事”——24岁打工妹的半年调经记(1/2)
1998年的秋老虎,把江南城乡结合部的空气烘得发黏。傍晚六点,“衣饰情缘”服装店的卷闸门“哗啦”一声拉下,罗晓燕揉着酸胀的腰,拎着半袋打折的青菜,踩着自行车往出租屋赶。她今年24岁,从乡下出来打工三年,靠着利落的手脚和嘴甜,成了店里的主力销售,可最近大半年,一件难言之隐像块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
“晓燕,等会儿!”同事小张追了出来,递过来一颗水果糖,“看你这几天脸蜡黄蜡黄的,又烦躁得很,是不是那事儿又提前了?”
罗晓燕接过糖,剥开纸塞进嘴里,苦笑着点头:“可不是嘛,这都快一年了,每个月那身子‘见红’都比上月早七八天,量多不说,颜色发暗还结块,味儿也重。一来之前,小肚坠着疼,腰杆子酸得直不起来,心里还跟揣了团火似的,看谁都不顺眼,刚才差点跟挑衣服的顾客吵起来。”
小张叹了口气:“你这毛病也该去看看了,总拖着不是事儿。我妈去年也这样,西医查来查去说没毛病,后来去城里的岐仁堂找岐大夫,喝了几副草药就好了。那岐大夫可是老中医,待人温和,看病又准,你明天正好休息,去试试呗?”
罗晓燕迟疑了一下。她不是没想过看病,可打工族挣钱不容易,西医挂号检查费贵,她总觉得“月经不调”是小毛病,扛扛就过去了。可这半年来,症状越来越重,不仅影响心情,连干活都没力气,有时候腰骶酸痛得站久了都难受。“岐仁堂?靠谱吗?喝草药会不会很贵?”
“放心,岐大夫看病不坑人,草药都是按方抓的,一副也就几块钱。他那诊店就在老城区巷子里,招牌是块老木匾,写着‘岐仁堂’三个大字,很好找。”小张拍了拍她的肩膀,“身体是本钱,别舍不得花钱,赶紧去看看吧!”
第二天一早,罗晓燕揣着攒下的几十块钱,按着小张说的地址,找到了老城区的岐仁堂。那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老巷子,两旁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岐仁堂就藏在巷子中段,门口挂着一副褪色的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门楣上的木匾“岐仁堂”三个字,是苍劲有力的隶书,透着一股岁月的厚重。
推开门,一股淡淡的草药香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外面的燥热。店里不大,靠墙摆着两排深红色的草药柜,柜子上整齐地贴着泛黄的药名标签,从“当归”“白芍”到“柴胡”“丹皮”,琳琅满目。中间是一张深色的诊桌,桌上放着脉枕、舌苔板、笔和宣纸,桌后坐着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温和的老者,穿着藏青色的布衫,正低头给一位老太太诊脉——他就是岐大夫。
诊桌旁站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徒弟,叫小林,正认真地听着岐大夫说话,手里拿着本子记着什么。店里还有几位候诊的病人,都安静地坐着,没人喧哗,只有草药的清香和偶尔的咳嗽声。
罗晓燕找了个空位坐下,看着岐大夫给老太太看病。只见岐大夫一手搭在老太太的手腕上,眼睛微闭,神情专注,过了一会儿,又让老太太伸出舌头看了看,轻声问道:“老人家,您这咳嗽是不是晚上更厉害?痰是白的还是黄的?”
老太太点点头:“是啊,夜里躺下来就咳得厉害,痰是白的,黏糊糊的,还总觉得胸口闷。”
岐大夫笑了笑:“无妨,你这是肺脾两虚,痰湿内阻。《黄帝内经·素问·咳论》里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你这咳嗽看着在肺,根子在脾,脾主运化,脾虚了运化不了水湿,痰湿堵在肺里,就老咳嗽了。我给你开几副草药,健脾祛湿,宣肺止咳,喝上几天就好了。”
说着,岐大夫拿起笔,在宣纸上龙飞凤舞地写起了药方,一边写一边跟小林讲解:“用党参健脾益气,白术、茯苓祛湿,陈皮、半夏化痰,杏仁、桑叶宣肺,甘草调和诸药,这几味药配伍,脾健了,痰湿去了,肺就清了,咳嗽自然就停了。”
小林一边记一边点头:“师父,我明白了,这就是《金匮要略》里说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吧?”
岐大夫赞许地看了他一眼:“不错,脾喜温恶湿,用温性的药健脾祛湿,正是这个道理。”
很快,老太太拿着药方去抓药了,轮到了罗晓燕。她紧张地走到诊桌前,搓了搓手,小声说道:“岐大夫,我……我是来看看身子的。”
岐大夫抬眼看了看她,目光温和,让她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不少:“姑娘,别紧张,慢慢说。哪里不舒服?”
罗晓燕深吸一口气,红着脸说道:“大夫,我每个月的‘月事’都提前来,已经快一年了。以前都好好的,自从去年冬天开始,每个月都比上月早七八天,量特别多,颜色是暗红的,还有好多血块,味儿也不好闻。来之前的几天,小肚坠着疼,腰杆子酸得厉害,心里还特别烦躁,动不动就想发脾气,晚上也睡不好。末次月事是9月8号来的,这才刚过去十几天,我就觉得腰又开始酸了,心里也躁得慌。”
岐大夫点点头,指了指脉枕:“来,把手伸出来,我给你搭搭脉。”
罗晓燕乖乖地伸出右手,把袖子捋到胳膊肘,岐大夫的手指搭在她的手腕上,指尖微凉,力道轻柔。他闭上眼睛,凝神静气,片刻后,又换了左手搭脉,同时示意罗晓燕伸出舌头:“舌头伸出来我看看,舌尖翘一翘。”
罗晓燕依言照做,岐大夫看了看她的舌苔,又仔细问了几句:“姑娘,你平时做什么工作?累不累?晚上睡得早吗?饮食怎么样?有没有经常吃生冷、辛辣的东西?”
“我在服装店上班,每天要站七八个小时,有时候还要加班整理货物,挺累的。晚上一般要十一二点才睡,有时候忙起来还会熬夜。吃饭大多是在外面吃快餐,有时候图方便,会吃点麻辣烫、烧烤之类的辛辣的东西,夏天也经常吃冰西瓜、冰饮料。”罗晓燕老老实实地回答。
岐大夫听完,缓缓收回手,眉头微蹙,对旁边的小林说道:“你也来搭搭脉,看看这姑娘的脉是什么象。”
小林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搭在罗晓燕的手腕上,过了一会儿,有些不确定地说道:“师父,这脉……弦滑,左关脉还挺数的,尺脉好像有点弱。”
“不错,观察得很仔细。”岐大夫赞许地点点头,然后转向罗晓燕,耐心地解释道:“姑娘,你这毛病,在咱们中医里叫‘月经先期’,不过咱们不用这个说法,咱们就说‘月事提前’。《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意思是女孩子到了十四岁左右,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充盈,月事就会按时而来。正常的月事,每个月一次,前后相差不过三四天,这才是正常的。”
“那我这月事提前七八天,是哪里出问题了呢?”罗晓燕急切地问道。
岐大夫笑了笑,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缓缓说道:“你这问题,根源在‘肝’和‘冲任’,还有点‘肾’虚。咱们中医常说‘肝主疏泄,喜条达’,肝就像咱们身体里的‘管道工’,负责疏通全身的气机,让气儿顺顺畅畅的。你在服装店上班,每天站得久,工作压力大,还要跟顾客打交道,难免会受委屈、憋闷气,这些气儿堵在心里,就会导致肝气郁结。肝气一郁结,就像管道堵了一样,气机不通,时间长了,就会‘郁而化热’,变成一股热气堵在身子里。”
“那这热气跟月事提前有什么关系呢?”罗晓燕还是不太明白。
“关系可大了。”岐大夫指着她的小腹,说道:“女子的月事,跟‘冲任二脉’关系最密切。《难经·二十八难》里说‘冲脉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就像一个‘血库’,储存着女子的经血;任脉负责滋养胞胎,调理气血。肝气郁结化热之后,这股热气就会顺着经络跑到冲任二脉里,‘血得热则妄行’,血库被热气一烤,里面的经血就待不住了,提前跑了出来,这就是你月事提前的原因。”
“那我月事量多、有血块、颜色发暗,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是肝气郁结闹的。”岐大夫继续解释:“肝气郁结,气机不通,气血就会瘀滞。《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里说‘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虽然你这是热瘀,但道理是一样的,气血瘀滞了,经血排出就不畅,瘀在一起就形成了血块;气血瘀滞久了,颜色就会发暗;瘀热熏蒸,经血就会有异味。至于你经前小腹胀痛、腰骶酸痛,是因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小肚是肝经循行的地方,所以会胀痛;腰为肾之府,你长期劳累,熬夜伤肾,肾虚了,腰就会酸痛。”
罗晓燕听得连连点头,原来自己的毛病,都是平时压力大、爱生气、熬夜累出来的。“那我舌尖红、少苔,也是因为有热吗?”
“对。”岐大夫点点头:“舌尖红,是心火过旺,也是肝气郁结化热,影响到了心;少苔,说明你身子里有热,耗伤了津液,就像地里缺水一样,舌苔长得少。脉弦滑,弦脉是肝气郁结的象,滑脉是有热、有湿的象;左关脉数,左关属肝,数脉是热象,说明你肝郁化热很明显;尺脉不足,尺脉属肾,说明你肾虚了,这也是你腰骶酸痛的根源。”
旁边的小林一边记一边问道:“师父,那这姑娘的证,就是‘冲任郁热,肝气不舒’,还有点肾虚,对吗?”
“没错。”岐大夫赞许地看了他一眼:“所以治疗的原则,就是‘清热凉血,疏肝理气’,先把身子里的热清掉,把郁结的肝气疏解开,让冲任二脉通畅,经血才能按时而来。同时,也要兼顾一下脾胃,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好了,才能生成足够的气血,滋养身体。”
罗晓燕松了口气,连忙说道:“岐大夫,那您快给我开点药吧,我实在受不了这毛病了。”
“别急,我这就给你开方。”岐大夫拿起笔,在宣纸上一边写一边讲解,声音温和而清晰,让罗晓燕和小林都听得明明白白。
“第一味药,柴胡,用4.5克。《神农本草经》里说柴胡‘味苦,平。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柴胡是疏肝理气的‘要药’,就像给堵塞的管道开了个口子,能把你郁结的肝气疏解开,让气儿顺起来,同时还能清掉身子里的热,推陈致新,让气血恢复正常。”
“第二味药,杭白芍,用10克。《本草纲目》里说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柴胡是疏肝的,力道比较猛,用白芍来配伍,既能辅助柴胡疏肝,又能养血柔肝,保护肝血,不让柴胡的猛力伤了肝,同时还能缓中止痛,缓解你经前小肚胀痛的毛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