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命理探源【译注】 > 议论三十二则(二十七)

议论三十二则(二十七)(2/2)

目录

8.人力:指后天的个人努力、勤勉与主观能动性。

从曾国藩这段论述中,能看到他对“成功要素”的清醒认知:他并未否定个人努力的价值,反而通过“三七分”的比例,点出先天资质(对应文学)与外在机遇(对应事功)的重要性。

这种认知并非消极,而是他结合自身治学、带兵经历的务实总结——即便“人力仅三分”,他仍以毕生践行“勤能补拙”,最终在文学(着述传世)与事功(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上都达成了“彪炳宇宙”的成就,为后世留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范。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曾国藩(世称“曾文正公”)在其着作《求阙斋日记》中,围绕“古来圣哲名儒何以成就显赫”展开论述,核心内容可详细拆解为两部分,且每部分均包含明确的概念界定与比例关系:

一、明确圣哲名儒“彪炳宇宙”的核心根源

曾国藩指出,自古以来那些品德高尚、智慧卓越的“圣哲”(如古代圣贤),以及学识渊博、声名远播的“名儒”(如知名学者),之所以能在天地间留下极大名声、产生深远影响(即“彪炳宇宙”),其根本原因没有别的,完全在于两大维度的成就:一是“文学”,二是“事功”。

其中,“文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而是指个人的文才、学问与学术修养(如经典研究、着述能力等)。

“事功”则是指个人在社会层面建立的实际事业与功绩(如治国理政、经世济民的作为等),二者共同构成了圣哲名儒成就显赫的核心支撑。

二、拆解“文学”与“事功”的成功要素占比

曾国藩进一步对“文学”和“事功”的成功条件进行量化分析,明确两者的核心要素占比均为“七分客观条件、三分主观努力”:

1.“文学”领域的要素占比:在达成“文学”成就(文才学问、学术修养)的过程中,先天的“资质”(即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禀性与学习能力)起到主导作用,占比达七成。

而后天的“人力”(即个人主动付出的学习、钻研等努力)仅占三成,作用相对次要。

2.“事功”领域的要素占比:在达成“事功”成就(社会事业、实际功绩)的过程中,外在的“运气”(即个人所处的时代机遇、环境条件等不可控因素)起到主导作用,占比同样达七成。

而后天的“人力”(即个人在事业中付出的谋划、行动等努力)仍仅占三成,与“文学”领域的主观努力占比一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