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汉障不臣土 > 第241章 旧秘辛

第241章 旧秘辛(1/2)

目录

第一幕:青城事

建康城的波诡云谲与荆州的沉重压力,似乎都未能完全掩盖住,那秘辛的出现。

这是从西南蜀地,传来的一丝微弱,却可能搅动风云的涟漪。

这涟漪的中心,是一位看似与当下惊涛骇浪,毫不相干的人物。

常璩,一位历经成汉政权兴衰、心怀故国往事的史学家。

然而,在谢安那双,洞悉天下棋局的眼中。

这位避祸江东的蜀地老人,却蕴含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秦淮河畔,一处不起眼的客舍,与乌衣巷的繁华奢靡,仿佛是两个世界。

常璩便栖身于此,他年约五旬,面容清癯。

眼神中带着史学家,特有的沉静与洞察。

却也掩不住一丝,流落他乡、壮志未酬的落寞与警惕。

他原是成汉政权的史官,官至散骑常侍,掌着作,有心撰述巴蜀历史。

然而现今的成汉,政治腐败,内斗不休。

常璩亲历了,故国的混乱,心灰意冷之下辞退官职。

遂携带大量珍贵史料和私人笔记,辗转来到建康,避祸寓居,埋首故纸堆中。

他正在撰写的着作,便是后来,名垂青史的《华阳国志》。

详述巴蜀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人物。

但此刻,这部书稿,还静静地躺在他的书箧中。

更重要的,是他脑中记忆和那些隐秘笔记里,所承载的故事。

远比公开发表的史书,更为惊心动魄的内容。

窗外传来建康士子们的嬉游声,谈论着最新的清谈话题,和朝廷的《土断令》。

常璩对此漠不关心,他的思绪常常飞回,蜀中的青山绿水。

飞回那些惊心动魄的权力更迭,和血腥秘辛之中。

他知道太多事情,关于成汉李氏宗室内部的丑闻与残杀。

关于蜀地豪强与东晋朝中高官,如庾翼、甚至王导家族的,暗中交易与勾结……

这些在太平年月或许是谈资,但在如今这乱世,尤其是东晋内部党争激烈的时刻。

便是足以致命的武器,或者……价值连城的筹码。

他本欲置身事外,但树欲静,而风不止。

近来他隐约察觉到,似乎有人在暗中关注他,这让他愈发谨慎慎慎。

直到这一天,一位特殊的访客,敲响了他的房门。

第二幕:夜叩门

来者并非谢安本人,而是谢安麾下,那神秘莫测的“冰井台”,核心人物之一。

他穿着,普通文吏的服饰,气质却沉稳干练。

眼神锐利,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常先生,冒昧打扰。”来人礼节周到,却开门见山。

“安石公,久闻先生大名,深佩先生史才,尤对巴蜀旧事,颇感兴趣。”

“知先生寓居于此,特命在下前来请教……”

“并有一份薄礼相赠,聊解先生着书清苦。”

说着,他递上一个,小巧却沉甸甸的锦盒。

常璩打开一看,里面放的,并非金银。

而是整整一盒,上品的松烟墨和澄心堂纸,还有一支品相极佳的狼毫笔。

对于一位,埋首着述的学者而言,这份礼物,可谓送到了心坎上。

既雅致,又实用,更显对方用心,常璩心中警惕更甚。

谢安之名,他岂能不知?那是江东政坛,翻云覆雨的人物。

突然对他,这个避祸老人如此礼遇,绝非仅仅“请教历史”那么简单。

“安石公厚爱,璩愧不敢当。不知安石公欲垂询何事?”常璩谨慎地问道。

来人微微一笑,压低声音:“安石公想知道…”

“成汉的宫中文书,其中可有关乎,江东某位已故重臣的往来信函?”

问题看似寻常,却暗藏机锋!

“江东已故重臣”的往来信函,直指可能存在的,通敌或隐私!

常璩心中一凛,他知道谢安问的,不是历史是政治。

是足以用来打击政敌,尤其是与桓温有旧,或与蜀地有牵连的家族的利器!

他沉默了片刻。说,还是不说?

说了,便等于卷入,江东这潭深不见底的浑水,再无宁日。

不说,恐怕难以打发,眼前之人,甚至可能招致不满。

最终,史学家对真相的执着,以及内心深处对自己遭遇的不甘,让他缓缓开口。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旧事纷繁,非片言可尽。”

“老夫寓居于此,所携书稿笔记甚多,或有些许记载。”

“然,年迈记忆不清,需仔细,翻阅查证。”

这既是拖延,也是一种试探,表明他并非毫无价值,但需要“对等”的交换。

来人似乎早有所料,含笑点头:“理应如此,亦知先生乃信人,必不会妄言。”

“三日后,会有车马接先生,至一处清静别业,安石公将亲耳聆听先生高见。”

“届时,先生若有任何,‘着书’所需之助,安石公定当鼎力支持。”

第三幕:东山话

三日后夜晚,常璩被一辆,没有任何标识的马车,接到了谢安,位于东山的别业。

并非上次,与谢玄对弈的开放水榭,而是一处,更为隐秘的书斋。

谢安亲自迎出门外,态度谦和,礼数周全,毫无宰相架子,令人如沐春风。

但常璩能感受到,在那温和笑容之下,是深不见底的智慧,和冷静的审视。

书斋内,茶香袅袅,谢安并未急于追问。

而是与常璩聊起了,巴蜀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

言谈间显示出,对蜀地历史的深入了解和真诚兴趣,迅速拉近了,与常璩的距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