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汉障不臣土 > 第240章 枷链锁

第240章 枷链锁(1/2)

目录

第一幕:荆襄锁

当谢安在建康的棋枰上,云淡风轻地落子时。

当冉闵和慕容恪在河北大地,进行着惨烈的最终对决时候。

一位手握重兵、足以影响天下走向的人物,却深陷于自身,难以解脱的困境之中。

他便是坐镇荆州,督管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诸军事的将军桓冲。

荆州,江陵都督府的气氛,远比建康凝重。

甚至比邺城的绝望,更多了几分焦灼和压抑。

桓冲站在巨大的舆图前,眉头紧锁,仿佛苍老了许多。

他不像其兄桓温那般,鹰视狼顾、霸气外露,更多了几分沉稳和谨慎。

但此刻,这份谨慎,正带来巨大的痛苦。

他的困境,首先来自于地理,因为荆州,地处天下之中。

北抗强胡,慕容燕国与苻秦,西防成汉,东协建康,南抚南越。

是真正的四战之地,也是东晋政权,赖以生存的西部屏障。

但如今,这道屏障正承受着,来自多个方向的巨大压力。

舆图上,几支巨大的箭头,让他寝食难安。

北方,慕容恪虽主力围攻邺城,但其麾下的偏师,慕容绍一直在南阳、襄阳活动。

如同饿狼般,窥伺着汉水防线,随时可能南下劫掠,甚至威胁江陵。

西北,苻秦虽内部发生苻生暴政,但关中方向依旧需要布防,谨防秦军出武关。

西方,成汉政权虽偏安一隅,但亦不可不防。

而最大的、最现实的威胁,却来自于内部。

《土断令》的风波,已然席卷荆州,谢安的手段精准而老辣。

一方面,表奏其子桓伟为江夏太守,给予甜头。

另一方面,派出的“度田使”却毫不客气地,清理荆州地区的流民户籍。

触及了桓氏集团的核心利益,许多流民,早已成为荆州军的兵源。

隐匿人口更是劳役基础,更是桓氏对抗中央的底气所在。

建康朝廷的命令,与荆州本地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他若强力抵制,便是公然抗旨,给谢安口实,若完全顺从,则无疑是自断臂膀。

“父亲,建康来的度田使已到襄阳,态度强硬,与当地豪强冲突已起。”

“王家的王忱,派人来求援,言语间……颇多怨怼。”

长子桓伟快步走进来,脸上带着,忧愤之色。

桓冲没有回头,只是疲惫地,揉了揉眉心:“谢安石,这是要逼我表态啊。”

第二幕:兄阴影

桓冲的困境,更深一层,来源于他的身份,他是桓温之弟。

这个身份,既给了他如今的权位,也给了他一道,无法挣脱的枷锁。

桓温中年跋扈,几行废立,虽有北伐之功。

却也让桓氏成为了,江东士族眼中“窥伺神器”的逆臣。

桓温死后,桓冲接过权柄,始终如履薄冰。

一方面要维持桓氏,在荆州的统治和军力。

另一方面,又要竭力向朝廷示忠,洗刷兄长留下的污名,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他谨小慎微,甚至主动提出,让出扬州刺史的职位,以示无争权之心。

但谢安和建康士族,对他的猜忌,从未真正消除。

《土断令》此次强力进入荆州,未尝没有试探和削弱,他桓氏势力的意图。

“桓温叔父若在,岂容谢安,如此欺我桓氏!”

一名年轻的桓氏子弟,在堂下愤然出声,引起了部分将领的共鸣。

军中老将都是桓温旧部,他们对建康朝廷充满不信任,渴望更加强势的领导者。

桓冲猛地转身,目光锐利地,扫过那名子弟,厉声道。

“住口!此等言论,休得再提!我桓氏世受国恩,自当以国事为重。”

“岂可效仿……效仿当年旧事!”他硬生生把“兄长”二字咽了回去。

他必须压制住,军中这股躁动的、可能将桓氏,拖入万劫不复深渊的势力。

但他也知道,过度压制,又会寒了老部下的心,削弱军队的凝聚力。

他仿佛走在一条,万丈深渊上的钢丝绳,左右皆是绝境。

兄长的雄才大略与未竟野心,如同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他。

让他既无法真正效仿,又无法彻底摆脱。

第三幕:烽烟起

就在桓冲,为内部纷争,焦头烂额之际。

来自前线的紧急军报,将另一个巨大的难题,抛到了他的面前。

“报——!大将军!北面急报!慕容绍所部,突然加大活动力度。”

“其骑兵,屡屡越过汉水,劫掠竟陵、云杜等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