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枷链锁(2/2)
“江北流民,数量激增,正蜂拥南渡,冲击各处关隘!”
“报——!淮南急报!发现大量,自称从邺城方向,逃来的溃兵和流民。”
“拖家带口,沿淮水南下,乞求入境!”
“其中混杂不明身份者甚众,恐有燕军细作混入!”
坏消息接踵而至,慕容恪的军事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这位被称为“战神”的名将,用兵灵动诡谲。
虽只是偏师,却给荆州北部防线,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桓冲必须抽调,本已紧张的兵力去加强防御,而更棘手的是难民潮。
邺城方向的最终决战,可能已经打响,惨烈的战事,迫使大量百姓南逃。
按照道义和收拢人心的角度,他应该接纳这些北来的同胞,但现实是残酷的!
荆州本地的粮食储备,因为《土断令》的风波和可能的战争准备,已经捉襟见肘。
骤然涌入数万,甚至十数万张嗷嗷待哺的嘴,如何安置?如何供养?
更何况,谁能保证其中,没有慕容恪派来的奸细?
一旦让他们混入腹地,里应外合,后果不堪设想!
但若紧闭关隘,将同胞拒之门外,任由其被胡虏屠戮,或饿死荒野也不行。
他桓冲的声誉,必将扫地,军心民心也会动摇!
建康的谢安,更会趁机大做文章,指责他见死不救,心怀异志。
“父亲,怎么办?各关隘守将,都在请示!”桓伟焦急地问道。
桓冲看着舆图上,标示出的难民流向,额角青筋跳动。
接纳,是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风险;拒绝,是道义的崩塌和政治的被动。
这简直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第四幕:无声弈
夜深人静,都督府书房内,只有桓冲独自一人。
他没有像谢安那样下棋,只是对着摇曳的烛火,久久沉默。
几份文书,摆在他的案头,一份是谢安,以朝廷名义发来的公文。
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要求他“妥善安置北来义民,彰显朝廷仁德”。
并“密切警惕,慕容绍动向,确保荆州无恙”。
字里行间,既是命令,也是甩锅,将难题和风险,完全抛给了他。
一份是兄长桓温,中年所着的《述志赋》拓本。
字里行间充满了,未能一统天下的遗憾,和时不我待的悲怆。
另一份,则是荆州本地的,粮库库存清单。
上面触目惊心的数字,提醒着他,现实的残酷。
他知道谢安在逼他,用大义的名分,用朝廷的大势,用北方的危局。
逼他在这困境中,做出选择,无论他如何选择,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若全力接纳难民,消耗荆州元气,则正中谢安下怀。
荆州势力被削弱,更可能引发,内部的混乱。
若强硬拒绝,则失去大义名分,军心涣散,给谢安讨伐的口实。
若放任自流,则边境糜烂,慕容绍可能趁虚而入,似乎无论怎么选,都是死局。
许久,桓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那叹息中充满了,无尽的疲惫和无奈。
他提起笔,手微微颤抖,最终还是在一份手令上,写下了批示。
“令:各关隘,酌情放老弱妇孺入境,就地设立粥棚,暂作安抚。”
“青壮溃兵及身份不明者,暂阻于关外,严加盘查,甄别收纳。”
“另:从军中粮秣中,挤出三千石,速运往北部关隘。”
“告知百姓,朝廷……绝不会,弃他们于不顾。”
这是一个无奈之下、折中而又风险巨大的方案。
试图有限度地,履行道义,却又不敢完全放开。
但这区区三千石粮食,对于庞大的难民潮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写完后,他仿佛被抽空了力气,靠在椅背上,闭上双眼。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慕容绍不会放过这个机会,难民潮只会越来越大。
建康的压力,也不会减轻,他的困境,远未结束。
荆州,这把原本应该,挥向北方的利剑。
此刻却因为内部的纷争、外部的压力和继承的枷锁,被困在鞘中,动弹不得。
桓冲的困境,是整个时代,撕裂与矛盾的缩影。
在这乱世之中,即便是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也往往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只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艰难地寻找着,那几乎不存在的平衡点。
而他的抉择,必将深刻地,影响着未来天下的格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