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方舟之影(1/2)
“伤疤纪元”的时间如同粘稠的树脂,缓慢流淌。生命网络在低功耗模式下艰难维系,幸存者们早已习惯了昏暗的光线和定量配给。然而,在这片压抑的宁静之下,细微的变化正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然发生。
磐石堡节点。高级隔离区走廊。
医生琳完成每日巡检,在电子日志上机械地勾选“无异常”。亚伦的生理数据依旧是一条近乎平坦的直线,灰色逆圣痕毫无活性。但她离开时,脚步比来时更快了几分,仿佛急于逃离某种无形的东西。那种莫名的烦躁感如影随形,尤其是在她独自面对隔离窗时,总觉得有一道冰冷的“视线”穿透屏障,审视着她的每一个动作,评估着她的“效率”。
她不知道,这并非错觉。那死寂的逆圣痕深处,承载计算执念的碎片虽无法主动思考,却如同高度敏感的反射镜,将持续监测仪器发出的微弱能量波动、琳自身因压力产生的生物电信号、乃至空气中弥漫的匮乏感,都扭曲反射为一种无形的、充满批判性的低语场。这场微弱到无法被设备捕捉,却持续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附近人员的潜意识,放大他们的焦虑与不满。
这低语场甚至开始尝试渗透。一次能源配给系统的小型调度会议恰好在隔离区外的会议室召开。与会者们莫名地感到会议气氛格外凝重,讨论变得尖刻,对配额方案的质疑远超平时,最终不欢而散。无人注意到,会议室墙壁的蛛丝脉络,曾极其短暂地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灰色涟漪。
低语,正试图寻找裂缝,从禁锢它的囚笼中渗出。
新芽城节点。“新芽区”。
与磐石堡的冰冷低语相反,这里充满了缓慢却坚定的生机。珍珠母色的菌毯已经覆盖了b7槽近三分之一的区域,并且开始向着相邻的通道蔓延。它不再需要幸存者手动浇灌,其发达的根系能直接从空气和土壤中汲取水分,甚至能分泌某种温和的酸性物质,缓慢分解废墟中的金属和有机物,转化为自身养分。
更令人惊喜的是,人们发现这菌毯似乎具有一定的信息传导性。一个孩子不小心将一枚损坏的、散发着微弱能量波动的旧玩具遗落在菌毯上,几小时后,发现菌毯接触点的纹理发生了细微改变,仿佛在“模仿”那能量的波动模式。工程师们尝试将一些非关键的、低能耗的环境监测传感器与菌毯连接,发现菌毯不仅能为其提供微弱电能,甚至能帮助过滤和稳定传感器收集到的杂乱数据!
一种自发的、基于菌毯的分布式低功耗网络正在雏形。没有中央指令,人们依靠口耳相传和实际效益,开始尝试将更多非核心功能与这片不断生长的菌毯连接。一种基于实际需求、自下而上的技术适应与社区共识正在形成。
这共识甚至开始影响人们的心态。生活在“新芽区”附近的人们,虽然同样面临配给限制,却普遍表现出更强的耐心和创造力,更倾向于合作解决问题而非抱怨。仿佛这片顽强生长的菌毯本身,就在无声地传递着一种“活下去,总有办法”的信念。
新生伊莱恩的意识海。
伊莱恩同时感知着这两股截然不同的暗流。磐石堡那冰冷、带有腐蚀性的低语场让她警惕,那是内部黑暗试图向外渗透的触须。而新芽区那充满韧性、自发生长的共生网络则让她感到一种“欣慰”,那是生命自我救赎的力量证明。
她无法直接清除磐石堡的低语——那需要触动熵核封印,风险极大。但她可以强化新芽区的模式。
她开始更加精细地引导逸散能量滋养菌毯,并subtly地调整新芽区附近的菌丝主网参数,使其更“乐意”与菌毯网络对接,甚至允许一些无害的、基础性的数据通过菌毯进行分布式处理,略微减轻核心系统的负担。
她不再试图完全控制,而是学习赋能与引导。她仿佛一个园丁,小心地修剪着有毒的杂草(压制低语场),同时灌溉着充满希望的幼苗(支持菌毯网络)。
“星辰之愈号”。
科考船如同沉默的星座,持续记录着“挣扎摇篮”的一切。关于“新芽区”的数据越来越多,其展现出的生物技术潜力令全船科学家为之疯狂,但也因其独特性和潜在价值而被列为最高保护对象。
“隐士”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显示,“新芽区”的菌毯网络正在复杂化,甚至出现了初步的、去中心化的信息处理特征。”科学官报告,语气中充满惊叹,“这简直是一个自我演化的、低功耗的生物计算机雏形!”
沙伦船长看着屏幕上那片日益扩大的珍珠母色区域,眼神复杂。对方展示给她们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像是一种全新的、适应严酷环境的文明生存方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