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在古代休假种田搞基建 > 第183章 按照古都南京的习俗来

第183章 按照古都南京的习俗来(1/2)

目录

腊月三十的这天,雪粉像细盐一样洒在青云村的瓦脊上。

今天之后,林悦就十六了——在当朝,这是“上头”的年纪,簪花、及笄、说亲,样样都可摆上日程。可对她来说,十六更像一道悄悄打开的门:门外是未知的成人江湖,门内却还有最后一夜的孩童任性。于是,她和娘亲一拍即合——把现代南京的“跨年仪式”原封不动搬进这个架空的时空,过一次“穿越版”的除夕。按照南方--古都南京的过年习俗准备这个有意义的年。

一、掸尘——“除陈”也“除尘”

现代南京人过年,最讲究“干干净净迎新春”。

林悦把自己当年在秦淮河畔小公寓里用的“大扫除清单”写了出来:

1.屋顶:拆下竹篾天窗的幔帐,用长竿绑鸡毛掸子,把梁上灰吊子一扫而空。

2.窗户:拿旧报纸蘸井水,擦得透亮——报纸是她去年托商队从江南捎回来的“邸报”,墨迹不掉,反而把窗棂染出一股书卷气。

3.地板:用山胡椒煮水拖三遍,既杀菌又留一股辛香。

4.死角:娘亲举着松明火把,她钻到床底,把攒了一年的“秘密”——枯松球、小瓦片、阿古伊丢下的狼牙——统统装进竹筐,贴上红条“旧岁勿念”,预备明儿一早就烧掉。

二、请灶王爷——“云端点外卖”

老南京腊月二十四送灶,除夕再把画像翻过来“接灶”。

林悦却玩了个现代梗:

她让布坊苏掌柜绣了一幅q版“灶王爷”,头戴蓝牙耳机,脚踩祥云滑板,左手托ipad,右手拿外卖盒,上书“人间烟火请查收”。

画像贴在灶膛旁,旁边还贴一张二维码——当然扫不出来,但图个乐呵。

祭品也“赛博”:麦芽糖改成“雪花酥”,糯米酒改成“桂花拿铁”,苹果削成手机形状,插上牙签当“天线”。

娘亲笑得直不起腰:“灶王爷要是真刷手机,准得给你点个赞!”

三、年夜饭——“南京味道”提前上桌

老南京人把年夜饭叫“压桌菜”,十六道、二十道不嫌多,讲究的是“有头有尾、有荤有素、有咸有甜”。菜单是林悦依据最地道的记忆中南京年俗整理而成,既保留传统,又能在青云村就地取材——

【冷盘·腊味先声】

1.盐水鸭——用粗盐、花椒、八角干腌三夜,风干后蒸熟,皮白肉嫩,一刀切下带油香。

2.腊梅香肚——老字号腊味,猪前腿肉灌进猪肚,蒸熟后切片,玫瑰色花纹像年画。

3.香肠拼盘——三分肥七分瘦,蒸熟后斜刀切“铜钱片”,寓意“财源滚滚”。

4.萝卜拌海蜇皮——青皮萝卜切银针丝,海蜇头焯后冰镇,淋香醋香油,“嘎嘣脆”解腻。

【热炒·金陵头牌】

5.什锦菜(十景菜)——荠菜、黄豆芽、胡萝卜丝、藕、木耳、金针菜、香菇、芹菜、酱黄瓜、冬笋,十种蔬菜分别下锅急炒,最后合拌麻油,绿黄赤白,象征“十全十美”。

6.清炒虾仁——小虾仁上浆滑油,配笋片、黄瓜片,白绿相映,清爽弹牙。

7.韭黄春卷——春卷皮裹韭黄、胡萝卜丝、木耳、肉丝,温油炸至金黄,咬春迎春。

8.炸萝卜丸子——青萝卜擦丝挤水,拌肉末、葱姜,炸成乒乓球大小,外酥里糯,寓意“团团圆圆”。

【大菜·镇桌之宝】

9.烧大鲢鱼——整条湖鲢鱼切段,先煎后炖,加酱油、糖、醋,烧到汤汁红亮。年三十上桌不动筷,初一才吃,谓之“年年有余”。

10.红烧狮子头(四喜丸子)——猪五花、藕蓉手打上劲,先炸后炖,四个丸子排成“福禄寿喜”。

11.红烧肉——猪五花,冰糖炒糖色,炖到皮肉颤颤巍巍,入口即化。

12.熏鱼(爆鱼)——青鱼切块,先炸后浸卤汁,外脆内嫩,老南京叫它“爆鱼”,寓意“小宇宙爆发”。

【汤羹·福寿绵长】

13.全家福——老母鸡汤为底,加入蛋饺、肉圆、皮肚、大虾、青菜、笋片,一锅荟萃,全家围炉分食,热气腾腾。

14.老母鸡汤——高淳两年母鸡,塞香菇、红枣、枸杞慢炖两小时,汤色金黄,先喝汤再吃肉。

15.青菜豆腐汤——年夜饭最后一道,取“清清白白保平安”,清爽收尾。

【甜品·高甜高升】

16.八宝饭——糯米拌猪油、白糖,铺莲子、红枣、蜜饯、冬瓜糖,蒸后倒扣成一座“甜山”,象征生活甜蜜。

17.桂花糖年糕——糯米粉揉桂花糖馅,切片后煎至两面金黄,寓意“年年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