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一生走到老 > 第三百六十章 一起去奶奶家

第三百六十章 一起去奶奶家(2/2)

目录

邢成帅和邢成旭也懂事地过来帮忙,搬着小板凳,摆着碗筷,苏佳慧则带着人汐,把院子里的皮球、玩具收拾好,免得碍事。

厨房里,炖肉的香味越来越浓,红烧鱼、炒鸡块、炸丸子的香气也陆续飘了出来,混杂在一起,让人忍不住咽了咽口水。邢人汐扒着厨房的门缝,好奇地看着里面,嘴里念叨着:“好香啊,什么时候才能吃饭。”

“快了,再等一会儿,菜马上就做好了。”王红梅笑着摸了摸她的头,给她递了块饼干,“先吃点垫垫。”

没过多久,一道道热气腾腾的饭菜就被端了出来,摆满了院子里的大桌子。红烧鱼色泽鲜亮,炖排骨软烂入味,炒鸡块香气扑鼻,还有各种青菜、凉菜,满满一桌子,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

“开饭了!”二婶喊了一声,大家陆续围坐在桌子旁。奶奶坐在主位,邢父、二叔、姑父坐在两边,女人们和孩子们坐在另一边,满满当当的一桌子人,热闹非凡。

“都别客气,吃,今天破五,图个热闹,多吃点。”奶奶笑着说,率先夹了一块鱼肉,放在人汐的碗里,“人汐,多吃点鱼,聪明伶俐。”

“谢谢太奶奶。”人汐笑着点点头,拿起勺子,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

桌上的气氛格外热烈,大家一边吃着饭,一边聊着天。男人们端着酒杯,互相敬酒,说着祝福的话;女人们则聊着家常,分享着各自的生活趣事;孩子们则只顾着吃,时不时互相分享着碗里的美食,偶尔还会闹点小别扭,很快又和好如初。

邢成义端着酒杯,走到奶奶面前,恭敬地说:“奶奶,我敬您一杯,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好,好,奶奶喝不了酒,以茶代酒,祝你在外边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奶奶端起茶杯,和他碰了一下,眼里满是疼爱。

苏本康也端着酒杯走过来,和邢成义碰了一下,笑着说:“来,哥,咱哥俩喝一杯,好久没聚了,今天好好喝几杯。”

“好,喝。”邢成义笑着应着,和他一饮而尽。

白酒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驱散了冬日的寒冷,也拉近了亲人之间的距离。看着满桌子的亲人,听着耳边的欢声笑语,邢成义心里格外温暖。在外漂泊多年,他最渴望的就是这样的团聚,有亲人陪伴,有烟火气萦绕,有乡音在耳边回荡,这就是最踏实、最幸福的时光。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桌子上,映得饭菜格外诱人。院子里的笑声、说话声、酒杯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正月里最温馨的乐章。初五的这一天,因为亲人的团聚而格外热闹,因为浓浓的亲情而格外温暖,这份温暖,将伴随着邢成义,成为他在外打拼时最坚实的后盾,也成为他心里最珍贵的回忆。

晨晓乡音,烟火初燃

饭吃到一半,院子里的风渐渐软了,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桠,在饭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晃得人眼睛暖洋洋的。邢成旭扒拉着碗里的排骨,突然抬起头,嘴里还嚼着肉,含糊地喊:“妈,我想吃你做的炸糖糕,昨天吃了二叔家的,没你做的香。”

二婶正给奶奶夹菜,闻言笑着拍了他一下:“就你嘴馋,刚吃了半碗排骨,又想着吃甜的,等吃完饭给你炸,管够。”

“耶!谢谢妈!”邢成旭高兴地蹦了一下,差点把碗碰倒,惹得满桌子人都笑了。

苏佳慧放下筷子,抿了抿嘴,小声说:“我也想吃,二婶做的糖糕外酥里甜,比街上买的好吃多了。”

“行,都给你们做,佳慧也有份。”二婶笑着应着,眼里满是宠溺。

奶奶看着孩子们馋嘴的样子,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还是年轻好,吃啥都香,我年轻的时候,也爱吃你二婶做的糖糕,那时候条件差,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回。”

“可不是嘛,妈,那时候我刚嫁过来,第一次做糖糕,还炸糊了,您还笑着说好吃。”二婶回忆起往事,眼里满是感慨,“现在条件好了,想吃啥随时都能做,孩子们也享福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话题从吃食转到了过去的日子,邢父叹了口气:“那时候过年,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就不错了,哪像现在,满桌子的肉菜,还有各种零食。这日子啊,是越过越好了。”

“是啊,多亏了政策好,咱们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二叔接过话茬,“我今年打算把地里的麦子换成经济作物,听说种草莓挺赚钱的,来年试试。”

“种草莓挺好的,就是得费心管理,我认识一个邻村的,种草莓发了财,回头我给你问问他的经验。”姑父说,他在镇上跑运输,见多识广,知道不少致富的门路。

男人们聊着种地、赚钱的事,女人们则围着奶奶,听她讲过去的趣事。奶奶年轻时是村里的绣花能手,绣的鞋垫、枕头套,十里八乡的姑娘都羡慕,她讲起当年给人绣花换粮食的日子,眼里满是怀念,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发出一阵感叹。

邢人汐吃得差不多了,拉着苏佳慧的手,小声说:“小姨,我想去院子里玩。”

“好,咱们去玩皮球。”苏佳慧点点头,牵着她的手,走出了院子。邢成帅和邢成旭也跟着跑了出去,院子里又响起了孩子们的欢笑声。

邢成义和苏本康喝了几杯酒,脸上都泛起了红晕,聊得也更投机了。苏本康压低声音说:“哥,我今年打算换个工作,在工厂里上班太枯燥了,想自己做点小生意,你觉得卖农资怎么样?咱们村和周边几个村都是种地的,应该有市场。”

邢成义想了想,说:“卖农资挺好的,就是得懂行,不能卖假货,不然砸了招牌就不好办了。你要是真想做,我可以帮你问问BJ的朋友,看看有没有靠谱的进货渠道,质量有保障。”

“真的?那太好了,谢谢你哥!”苏本康眼睛一亮,激动地说,“我就是担心进货渠道的问题,有你帮忙,我心里就踏实多了。”

“咱们是兄弟,客气啥。”邢成义拍了拍他的肩膀,“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只要货真价实,肯定能做好。”

两人越聊越起劲,从进货渠道聊到销售策略,又聊到未来的规划,眼里都满是对生活的憧憬。

不知不觉间,午饭已经吃了一个多小时,桌上的饭菜也少了大半,大家都吃得饱饱的,靠在椅子上歇着。邢母和二婶、姑姑收拾着碗筷,王红梅则端来一壶热茶,给大家倒上。

“喝点茶解解腻,一会儿吃糖糕。”王红梅笑着说,给奶奶递了一杯热茶。

“好,还是红梅细心。”奶奶接过茶杯,抿了一口,眼里满是欣慰。

男人们喝着茶,继续聊着天,女人们则走进厨房,开始准备炸糖糕。二婶揉着面团,邢母帮忙烧火,姑姑则负责擀皮,分工明确,动作麻利。面团在二婶手里揉得光滑细腻,擀成薄薄的圆片,包上甜甜的红糖馅,捏紧收口,一个个圆滚滚的糖糕就做好了。

油锅里的油烧得滚烫,冒着细小的泡泡,二婶把糖糕一个个放进油锅里,“滋滋”的声响传来,糖糕慢慢浮了起来,颜色也从白色变成了金黄色,香气一下子就飘了出来,弥漫在整个院子里。

“好香啊!”院子里的孩子们闻到香味,都跑了回来,围在厨房门口,眼巴巴地看着油锅里的糖糕,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快好了吗”。

“别急,马上就好,炸透了才好吃。”二婶笑着说,手里的筷子不停地翻动着糖糕,确保每个地方都炸得均匀。

没过多久,第一锅糖糕就炸好了,二婶把它们捞出来,放在控油的盘子里,金黄酥脆,冒着热气,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

“可以吃了!”二婶喊了一声,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伸手就要拿。

“慢点,别烫着,晾一会儿再吃。”王红梅赶紧拦住他们,给每个孩子递了一个小盘子,“放在盘子里凉一凉,小心烫嘴。”

孩子们乖乖地接过盘子,把糖糕放在里面,时不时用小嘴吹一吹,眼里满是期待。等糖糕稍微凉了一点,他们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内里软糯,甜而不腻,好吃得眯起了眼睛。

“好吃!太好吃了!”邢成旭一边吃,一边含糊地说,嘴里塞满了糖糕,脸颊鼓鼓的。

大人们也拿起糖糕,尝了起来,纷纷称赞二婶的手艺好。奶奶吃了一口,笑着说:“还是这个味道,和我年轻的时候吃的一样香,好吃。”

院子里的气氛越发温馨,大家吃着糖糕,喝着热茶,聊着天,阳光暖融融的,风也带着甜味,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下午的时候,太阳渐渐西斜,院子里的温度也慢慢降低了。姑姑一家要回去了,大家在院子里互相道别。

“妈,我们回去了,改天再来看您。”姑姑握着奶奶的手,不舍地说。

“嗯,回去吧,路上慢点,注意安全。”奶奶点点头,眼里满是不舍,“佳慧,好好学习,有空常来看看奶奶。”

“知道了奶奶,我会的。”苏佳慧点点头,眼里泛起了泪光。

苏本康走到邢成义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哥,谢谢你,关于做生意的事,回头我再找你细聊。”

“好,没问题,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邢成义笑着说。

姑姑一家走后,二叔一家也准备回去了。二婶给奶奶装了满满一袋子糖糕,说:“妈,这糖糕您留着吃,想吃了就热一下,我改天再来看您。”

“好,你们回去吧,成帅和成旭,好好学习,别总想着玩。”奶奶叮嘱道。

“知道了奶奶。”邢成帅和邢成旭齐声应着。

送走二叔一家,院子里一下子安静了不少。奶奶坐在藤椅上,看着空荡荡的院子,眼里有些落寞。邢成义走过去,坐在她身边,握着她的手说:“奶奶,别难过,我们经常来看您,等过几天,我再带您去镇上逛逛。”

“好,好,奶奶不难过,看到你们都好好的,我就高兴。”奶奶笑着说,眼里的落寞渐渐消散。

邢母和王红梅收拾着院子里的桌椅,邢父则给电三轮充上电。邢人汐玩累了,靠在王红梅的怀里,眼睛半眯着,快要睡着了。

“时候不早了,我们也回去吧,奶奶该休息了。”邢成义说。

“嗯,回去吧。”奶奶点点头,看着他们,“路上慢点,注意安全,到家给我打个电话。”

“知道了奶奶,您好好休息。”邢成义应着,和邢父、邢母、王红梅一起,跟奶奶道别,走出了院子。

坐在电三轮上,邢人汐已经睡着了,靠在王红梅的怀里,嘴角还带着甜甜的笑容,像是在梦里还在吃糖糕。夕阳的余晖洒在村道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空气中还残留着糖糕的香味,混着淡淡的烟火气,让人心里格外踏实。

邢成义看着身边的家人,看着渐渐远去的奶奶家的院子,心里满是感慨。正月初五的这一天,因为亲人的团聚而热闹,因为浓浓的亲情而温暖。他知道,无论走多远,无论在外打拼多辛苦,家乡永远是他的港湾,亲人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份踏实的烟火气,将伴随着他,走过往后的每一个日子,成为他心里最珍贵、最温暖的回忆。

电三轮慢慢行驶在村道上,夕阳渐渐落下,夜色慢慢笼罩下来,苏门楼村的灯火陆续亮起,像是一颗颗温暖的星星,照亮了这个正月的夜晚。邢成义一家的欢声笑语,消散在晚风里,也留在了这个充满年味与亲情的初五傍晚。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