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失语者(2/2)
林倩成了一个自身心理脆弱、承受不住学业压力而走极端的可怜女孩,而孙启荣,则被成功地包装、重塑成了一个因严格要求学生而遭误解、甚至被网络暴力伤害的负责任的严师。
那几个曾经鼓起巨大勇气、顶着压力站出来发声指证孙启荣的女生,迅速遭到了有组织的、恶毒的反扑。
她们的个人信息被泄露,社交账号下充斥着污言秽语和人身攻击:
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自己论文不过关,怀恨在心出来报复社会吧?
据说她名校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像样工作,心理失衡了,正好蹭热度想红?
更有人阴阳怪气地带节奏:怎么全是女的站出来指控?时间点还这么集中?要说背后没人组织操纵,我是不信。
一时间,一种看似理性实则恶毒的声音在网络上弥漫开来:
她们说的话,根本不可信。
巨大的压力下,最初发声的女孩们陆续删除了所有帖子、退出相关群聊、甚至有人直接注销了使用了多年的社交账号,仿佛要从互联网上彻底蒸发。
她们绝望地发现,原本以为是在为正义和逝去的生命呐喊,最终换来的却是自身被无休止的羞辱、污名化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困扰。
——就像有一只无形而巨大的手,在精准地操纵着话语的弦,轻轻一拨,风向便彻底逆转。
舆论的热度,果然很快冷却下去。
最初,确实有几位富有正义感的记者写出了极为详实的深度报道,几乎复原了整个事件的黑暗轮廓,标题直指核心——知名教授性侵女学生致自杀事件调查。
然而,文章发出后不到半天,链接便诡异失效,点开只剩“该内容无法查看”的空白页面。反复尝试发布,均被平台以“涉嫌违规”为由删除。
有人试图追问,得到的永远是官方口径的冰冷回复:经核实,相关内容存在不实信息,涉嫌造谣诽谤,恶意炒作社会矛盾。
更多的媒体和自媒体,在经过几次“沟通”和“提醒”后,纷纷选择了明智的沉默。
社交平台上,关于孙启荣、林倩的关键词热度指数级下降,迅速被新的明星八卦绯闻、搞笑综艺片段、社会趣闻所覆盖。公众的注意力被轻易地转移、稀释。
曾经愤怒转发、要求严惩的网友们,渐渐地也失去了持续关注的兴趣和精力。
有人开始说:“算了,没意思。”
甚至有人反过来讥讽仍在坚持追问真相的人:“差不多得了,真要是有铁证,法院能不判?我看就是那女的自己有问题,现在人死了死无对证罢了。你们这些正义人士别没完没了吃人血馒头了!”
少数仍在孤独坚持发声的人,被迅速打成杠精、道德白莲花、被害妄想症患者,被孤立、被嘲笑,淹没在更大的理性声浪和冷漠之中。
孙启荣坐在重新变得宽敞、整洁、温暖的办公室里,墙上,孙启荣教授的金属名牌被擦拭得锃亮,重新挂回了原处。他看着窗外,午后的阳光洒在满树金黄的银杏叶上,折射出耀眼而宁静的光芒。学生们抱着书欢笑着走过,一切都似乎和往常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显得更加和谐。
可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区别,一直都在。
夜里,他常常被噩梦惊醒。
梦里的林倩,不再是那个安静怯懦的女孩。她站在昏暗走廊的尽头,披头散发,脸色惨白,一双眼睛瞪得极大,里面没有眼泪,只有滔天的血红和凝固的怨恨,死死地、一眨不眨地盯着他。
醒来时,他背心冰凉,浸透冷汗,心脏狂跳得如同要撞碎胸骨,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那声音清晰得可怕。
有时候,在办公室独处的间隙,他会莫名地想起兰芝。
那个被他抛弃在乡下、没什么文化、却跟了他一辈子、被他暗中剥夺了做母亲资格的女人。
他年轻时,为了自己所谓的前程和自由,用最卑劣的手段让她自愿背负起不孕的罪名,她还因此一直对他怀着深深的愧疚。那时的他,只觉得甩掉了一个大麻烦,清净、得意。
可现在,或许是副现实中那些在生死边缘的经历,让他对某些最质朴的东西有了那么一丝残存的感知,他心底竟难以抑制地生出一股强烈的、迟来的负罪感。
他会想起她年轻时看他的眼神,那种全然的、毫无保留的信任和依赖。
如今,她人老了,还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刨食,脸上被风吹日晒刻满了深深的皱纹,粗糙得像老树的皮。
“也许……我当年,真的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账……”他偶尔会对着窗外,发出这样一声几乎听不见的低喃。
但这点软弱的、人性残存的微光,总是很快就被他习惯性地、狠狠地压下去。他不能允许自己沉浸在这种无用的情绪里。
他知道,无论如何,至少在眼下这场战役里,他赢了。
岗位回来了,声誉恢复了,社会的记忆被成功修正了。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甚至因为这场风波,某些方面对他更加关照了。
窗外阳光明媚,校园岁月静好。
——而死人,是永远不会再开口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