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摊牌了,我明天登基 > 第133章 农研科

第133章 农研科(1/2)

目录

第133章农研科

产量翻了一倍!

现如今能在大恒朝堂上立足的官员都不是酒囊饭袋,很快就有人计算出了数量。

若是以大恒如今南北各种土地的平均产出来算的话,一亩地两百斤的粮食,翻倍也有四百斤,将近三石。

四百斤的粮食,即便是扣除掉地税之后,一亩地的产出也足够一个成年人吃一年了。

至于人头税,如今谁家壮丁一年只伺候一亩地的?

以成年男子的2石人头税来算,每年耕两亩地就够活下来,三亩地温饱,四亩地就开始有不少的盈余攒作家底。

现在的家庭都是全家老小齐上阵,再用上曲辕犁,耕种面积本身就在扩大,还有肥料提供增产助力,生活环境已经比早前好了许多许多。

若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口粮翻个倍,那岂不是……

瞬间,在场所有官员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为官做宰为的是什么?

或名或利。

如今朝中管得严,贪腐之事,至少京官是不太敢的,即便是有漏网之鱼,那也是在监察院的虎视眈眈下,操作起来慎之又慎的。

大多数还能安稳坐在如今位置上的,都还抱着一颗兼济天下的心。

人口意味着什么他们再清楚不过了,但此前从未有人想过能够有那么一些种子,能养活至少多一倍的人口。

人丁兴旺,武德充沛,这是什么?

这是盛世之兆啊!!!

现下不过是元安六年的中秋,距离当今陛下登基刚过了六年整,却已经初显盛世之相。

不,不行了,不能再想下去,再想下去老夫的一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

蔺晖文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呼吸频率,好让自己跳的过快的心口能安分一些,饶是如此,也废了好大一番劲儿才冷静下来。

身为户部尚书,他比别人更明白这件事对于大恒的未来有多么的重要,实在是顾不上现在的场合了,满眼热切地看着高座上的陆远平。

“陛下,不知这三种作物一年几熟?种植难度几何?可方便保存?”

一种新的作物能否推广开来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三个问题了。

对于普通百姓们来说,太娇贵的作物并不适合作为生活主要来源,毕竟是靠天吃饭,没有那么多的容错成本。

那种皮实、抗揍,还产量高的作物,才是所有人的心头好。

可惜,这样的作物从古至今都没有出现过,现在大恒普遍种植的麦子和稻子,已经是漫长岁月中拣选出来的、最符合上述要求的作物了。

若是陛下说的三种新作物能够满足以上任意两点,便有了推广开来的可能性。

否则,高产作物再怎么高产,无法应用到民间,那也是白废。

“南北冷暖不同,和麦子水稻一样,都是一到两熟,其中两种虽然本身不适合直接保存,但却可以做成类似于干粮的形式,一定条件下,可以储存数年。”

原本,听到本身不适合保存的时候蔺晖文还有点小失望,哪知道陆远平话锋一转又带来了希望。

“这三种作物既可当做蔬菜,也可作为主食,味道还不错,待得育种再进行两年,便可逐步推广开来,百姓们的餐桌上也能丰盛些许。”

虽然还未曾见过陆远平所说的这三种作物长什么模样,但是多年下来对他的信任积累,已经让大家对他的话没有了怀疑。

新作物的大致情况陆远平都已经宣之于众,剩下的自然就是今天公布这个消息的主要目的。

在中秋佳节公布这个好消息自然不可能只是为了普天同庆一下,陆远平在其中也有不少的考量。

这些年来,大恒其实经历了不少的事情。

前有顾明远案等大案要案,后有西南北三面开战,一系列的事情几乎可以说是接连不断地发生。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足够的安定,这样的动荡与国不利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不是南北战果卓著,如果不是及时阻止了松州瘟疫外溢的可能,如果不是对于几个大案要案的处理足够果决和透明,如今的大恒绝不可能有这般稳定的局势。

而这一切,多多少少都与陆执安相关,无论是对外公布各类信息的大恒新闻报,还是宛如神兵天降的“宝贝蛋”、羊毛贸易,哪个不是出自他手。

而陆执安又是谁?他是大恒太子,是注定的下一任皇帝,这样的人物于国于民都有大功,自然,也就使得百姓们对于大恒朝廷的信任度空前高涨。

但此时在位的可是陆远平,社会的稳定,对于他这个现任皇帝来说,是最大的功绩。

可这还不够。

连年征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即便是有几番反腐得来的财力珠宝填补国库,还有堪称一本万利的羊毛贸易兜底,如今大恒国库中也没有太多存粮了。

而发展,是要钱粮的。

好在,小禄子那边传来的消息足够举国同庆,也能给大家伙都吃上一颗定心丸。

虽然无法立刻使得国库充盈起来,但长远来看,这显然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

哪怕是还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推广开,可一旦能大面积种植,不仅能够提高百姓每年的种地所得、减少饿死的人数,还能够对现有的粮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毕竟三种都是可以作为主食的作物,在价格有差距的情况下,家境并不富裕的百姓们自然是会优先选择便宜的一种。

别说什么口感好不好,营养全不全面,对于挣扎在生死存亡线上的人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假使一斤米的价格能买两斤土豆,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以土豆作为主食,因为这可以让家里的人多活下来一倍。

只有在有些许家底之后、没有生存之忧之后,人,才会有闲心去研究怎么吃好吃,怎么吃健康。

仓廪实而知礼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陆执安是不担心开民智的,或者说在他的观念里,民智开了,才能尽可能地施展他的抱负,因为他必须要足够的人才和人手。

而指望大字都不识一个的百姓,显然是不可能的,他需要足够多的读书人。

当然,关于这一点,他是和陆远平统一过观点了的。

哪怕是亲父子,哪怕他们的关系不同于以往的天家父子,这样的沟通也是十分必要的。

权力,总是会让人忍不住猜忌和怀疑。

陆执安不希望他们父子俩未来会走到这一步,陆远平也不想。

这也就造就了二者之间与众不同的相处模式。

更何况,陆远平也知道陆执安的那份奇遇,他也就更没有必要瞒下去了。

尤其是在这种事涉国家未来发展规划的事情上。

换句话说,无论陆执安是怎么想的,至少现在,他是没有办法直接操控大恒这艘大船的,在他的势力培养成熟之前,所有的一切都还要依靠陆远平。

陆远平对于是否开民智这件事其实没有什么执念。

固然,百姓愚钝方便执政者糊弄,但是史实证明了,无论百姓是否愚钝,在危及生存问题的时候,该反还是反。

虽然开民智之后也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是无解的。

或者说,相对于负面影响来说,陆远平他们更看重的是正面影响。

而想要开民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百姓们能吃得饱穿得暖。

这样,才有向高层攀登的底蕴。

还是那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

人都要饿死冻死了,总不能还去呼吁他们读书吧。

三种高产作物不仅能给百姓们多一种选择,也能让更多人存活,如此一来,自然也就有了向上发展的余力。

但是只有余力还不行,得还有发展空间才是。

如果只是走传统科举或者是捐官的路子,那么,实际上朝中是没有多少空位的。

或者说,等着补位的人多的是。

之所以陆远平他们之前会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是科举每年录取的人都不多,而不是考科举的人不多。

另外就是官员后备队伍也不算大。

所以才会在突然处置大批官员、产生大量空位的时候,有些捉襟见肘。

但是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陆远平他们就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安排下去,给那些翰林院中的后备官员们锻炼的机会,好随时补位。

至于够不够资格补位,那就看他们各自的本事了。

总归一点,科举这条路是已经成型的,拼底蕴拼苦读,百姓们即便是有了读书的机会,也很难赢得过那些有家底的读书人。

这也就让这条路格外艰难。

说是寒门贵子,可寒门指的是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而绝非是平民百姓。

寒门难出贵子,更遑论是更底层的百姓们了。

所以陆执安给他们准备了另一条路——

济民书院

这是陆执安好些年前就已经开始做的事情了。

济民书院从一开始就有着固定的规划和方针,为的就是在书院里的学生们成长起来以后,可以飞速扩散出去,将陆执安带来的现代学科的知识传递出去。

只是中途受到了内外局势的影响,陆执安不得不暂缓了济民书院的发展脚步。

但书院的学生们学习钻研的脚步可没有停下。

陆执安所能记得的各科知识都已经汇总成了文字资料,供书院内各科学子学习研究,偶尔也会抽上一些时间去给学生们答疑解惑。

虽然这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完全陌生和崭新的体系,接受起来有些难度,但在前途的吸引下,绝大部分学生都在争分夺秒地汲取着其中的养分。

早两届的学生们都已经在陆执安的规划下开始给老师们做起了助教,也算是教学相长了。

只是因为资金不充裕的原因,虽然每年都要招生,却也没有再像是第一年那样大张旗鼓,每年定期考试录取两百名新生,就是这几年济民书院对外的所有动静了。

就连学生们的家长也只知道孩子在书院过得不错,也学了不少东西,跟变了个人似的。

除此以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也是为什么几年过去,济民书院在民间依旧声名不显了。

就连朝中消息灵通的大人们都打探不到书院内部的消息,更何况是他们。

不过,陆执安今天得到皇庄上传来的消息后就知道了,济民书院隆重亮相的日子,或许不远了。

高产粮食作物解放一定生产力,便捷的生产工具再解放一部分生产力,自然,也就有了多余的人口,可以寻找向上的途径并踏入其中。

至于,用什么来打响书院的名头,陆执安一开始考虑过是不是可以用“宝贝蛋”。

仔细想想却觉得有些不妥。

不是他敝帚自珍,而是热武器在现在这个时代来说完全就是降维打击。

出于私心,陆执安自然是希望只有大恒掌握这项技术的。

如果说是济民书院中有相关课程知识,那么未来书院将会永无宁日。

基础的物理化学学科确实会涉及到这方面,所以陆执安对于这几个相关科目的录取学生都进行了严格的把关。

那么,打响名头能用的方向就没有太多了。

最好用的,自然就是民生。

所谓民生,便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衣食住行皆在此列。

尤其是前三者,更是重中之重。

于是乎,陆执安想到了早些年被他搁置下来的、改进纺织机的念头。

自打羊毛贸易给了戎庭重挫之后,大恒就逐步放开了对羊毛制品的技术管控,甚至于还在暗中推广。

就像是当年的火炕一样,将制作方法逐步推广到百姓之中去。

因为这些本来就不是成本多高的东西。

或者说,只要有些耐心,自己琢磨琢磨,未必能做的多精致,但能用还是没问题的。

这就足够了。

粮食都发下来了,不能让人还得做好饭给喂到嘴边吧?

再怎么疼惜百姓也不是这么个疼惜法。

除非他们想要养出一群蛀虫来。

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朝中的这些大臣不会不懂,陆远平也不会。

所以,当羊毛处理方法和羊毛线制法借着大恒新闻报广发国内的时候,大恒上下都是沸腾的。

尤其是女性。

纺织啊!她们擅长!

羊毛处理起来麻烦,但并不是阻挡他们的理由。

虽说很多地方并不是所有人家都能养得起羊,但总有可以的人。

对于这些人来说,将羊毛卖出去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穿羊毛制品。

而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羊毛纺织发展起来之后,就逐渐开始有人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花样。

一匹白布和一匹绣花精美的布价格自然是不同的。

大恒的女性们也就多了一条赚钱的路子。

也因为谋生的方式途径比先前丰富了一些,陆执安才会想着将纺织机拿出来。

这样,也不至于让纺织机扩大产量后导致的货物单价下降而过于压缩她们的生存空间。

虽然肯定还是会有影响的,但总比之前那样好得多。

不过,济民书院出世这件事还要仔细规划一下,选个好时机。

但总归玉米、土豆、番薯的成功落地还是给了陆执安下一步计划的底气和资本。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静待这三种作物在整个大恒生根发芽。

话题转回中秋晚宴。

得知三种高产作物的消息之后,殿中所有人都放下了手中的酒杯碗筷,默契地跪下山呼万岁。

陆远平笑眯眯地让他们平身,而后说出了公布这个消息的主要目的——扩大种植面积。

今年这一季收上来的果实,如果全部作为下一轮的种子的话,光是种都得种好几百亩地。

这么大的种植面积对于朝中高官来说自然是不值一提的,但这么大的面积,已经不是可以轻易瞒过去的了。

不如公开。

同时也方便他们重兵把守。

只要压着最大限度种植,不消几年,这些种子就可以将推广提上日程了。

而提早将消息公布出来,也能给百姓们心里打个预防针。

得让他们相信这些作物确实高产,以后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种这些新作物。

别小看这一点心甘情愿,有的时候,就是这么一点点的甘愿,树立起了归属感。

陆远平他们其实不怕有人来偷种子,偷走了也是要去种的,早晚会传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