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摊牌了,我明天登基 > 第133章 农研科

第133章 农研科(2/2)

目录

他们就怕有人偷盗不成就毁掉,如今种子数量不多,毁起来不要太容易,所以他们必须得名正言顺地严格把控。

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内在原因。

当然,陆远平不会这么直白地说出来。

所以,明面上的正事,其实只到扩大种植面积,以及一系列相关条令的颁布上。

比如——

“即日起,设立农研科,任命原御田内监小禄子为科长,负责新作物的种植研究,至于原本的肥料等研究项目,依旧由小禄子兼领。”

“嗯……太子,你来负责这件事,有新的成果及时汇报。”

由陆执安来作为小禄子的直属长官,这是肯定的。

这方面的东西除了小禄子和一些老农之外,估计就陆执安这个半瓶水懂得最多。

经常接触下来说不定还能想起来一些以前遗忘的东西。

而且,农研科还只是第一步。

陆执安未来要掌管的也绝不只是这一点。

只是现在还不太方便直接就打出名头而已。

就和纺织机以及济民书院的出世一样,需要等待一个时机。

大恒原本其实是有司农相关机构的,名为司农寺,归属九寺五监之一,和将作监是平级机构。

只不过司农寺的主要工作是掌管仓储、以及官员禄米发放等相关事务,和研究是半点都不沾边儿。

专研农事,在此前是完全没有一个独立机构的。

最多也就能把宫里的御田拉出来遛一遛。

农研科算是开了个头。

对于农研科的等级,和九寺五监并列,小禄子这个科长则同样是从三品官员。

别看从三品不高,但相对于他原本的太监职位,这已经称得上的一步登天了。

但他这个一步登天有理有据,光是成功让三种新高产作物成功在大恒长出来,且产能不低,这就已经称得上是惊世之功了。

更何况,此前的肥料等高产手段,也是小禄子带人搞出来的。

这样的人,哪怕他之前还只是个领事太监的身份,京中官员也没几个敢当面小瞧他的。

甚至于已经有百姓在私底下悄悄称呼他为当代神农了。

可见他如今的声望有多高。

这样的人,这样的功绩,别说是从三品了,就是陆远平封他个异性王侯,都没人敢置喙。

“朕记得你本姓梁,以后便准你恢复本名,不必再以内侍身份自居。”

从三品官,自然是称臣,而不是奴。

“臣,谢陛下恩典!”

小禄子,不,是梁禄,已经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有听到过自己的名字了。

如果不是陆远平提起,他都快忘了自己姓梁。

这一份份功劳虽然算在了他的身上,但实际上他心里清楚实际上是谁的功绩。

也是因为格外清楚,所以梁禄从不会因此而骄傲自满。

山外有山的道理他太懂了。

中秋晚宴散席之后,梁禄跟着人群往外出,路上遇到了不少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跟他打招呼。

“梁大人,恭喜啊!”

“梁大人此番大功,在下佩服!”

“梁大人……”

“梁大人……”

……

好不容易走出人群,梁禄悄悄松了口气,还不待抹一把额头上的汗,就看到了含笑等在不远处的侍墨。

“墨总管,您……”

“梁大人,殿下有请。”

梁禄立刻正容:“墨总管,请吧。”

两人便一起往前走。

这时梁禄才有心情去说其他。

“墨总管,您还和以前一样叫我就行,梁大人什么的,听着怪不习惯的。”

梁禄因为农事上的问题,这些年见陆执安和侍墨的次数也不少,早已经熟悉了。

这会儿侍墨的态度又不严肃,所以他也敢小小地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哎~那可不行!”

侍墨会认可他这个说法吗?

当然不会。

身为内侍,他是很羡慕梁禄能够有个正儿八经的官身的,毕竟名义上他就不再是他们这样侍奉主子的奴仆。

哪怕做的还是那些事情,但身份上总是好看许多。

虽然他是太子身边的总管太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未来他还会成为新帝的总管太监,但始终都是太监。

比不得梁禄这样的官身。

当然了,到时候到底是谁更加位高权重还是个未知数,但心理上的情绪满足可不是这能弥补的。

实际上,他们这些人心里门儿清,就算是何书总管,私底下也会有些官员看不起,叫他阉人。

大总管都这样了,他们怎么可能幸免。

梁禄能够摆脱内侍的名义成为正式官员,满宫的太监至少有九成半都羡慕他。

哪怕何书心里也知道这些功劳是怎么来的,但不可否认,梁禄能够成功接下这份功劳,他自己也是有本事的。

这样的人,未来一定还可以走更远。

他们已经不是一条路上的人了,没有了彼此之间的竞争,那么,在对方前程似锦的情况下,和气一点,打好关系,就是一个聪明人的朴实选择。

而拉近距离的最好方式,无外乎那几种,这样开个无伤大雅的小玩笑再简单不过。

“你现在可已经是正儿八经的农研科科长了,这一声大人自然当得,可不能失了身份,这样不好。”

官场上是这样的,有的时候谦逊一些令人认可,但过度的谦逊那就成了谦卑,反而会让人看不起。

尤其是梁禄这样出身特殊的人。

更何况他还代表着太子,如果他失了脸面,太子也面上无光。

侍墨自然不可能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不着痕迹地点了梁禄一下。

能在宫里混开的都是人精,哪怕是梁禄也一样,默不作声地点了下头,没有再谦让。

随后,两人又走了几步,便停下来。

晚宴散场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东宫再近也是有些距离的,所以陆执安并没有回东宫召见梁禄,而是在明光殿外不远处的一个亭子里。

是以,他们很快就到了目的地。

“殿下,梁科长到了。”

侍墨轻声禀报了一句,而后退到了一边。

除了他们三人,没有人知道这一次见面都谈了什么,而这次见面的影响,会有多么的深远。

次日一大早,宫里的消息就影影绰绰地传了出去。

昨日公布消息的时候有那么多人在场,又没有下封口令,自然就是可以向外流传的意思。

只是这消息委实太过震撼,以至于刚刚传出去的时候竟然没有几个人相信。

产量翻一倍意味着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没有人敢轻易相信,他们更觉得是有人在开什么惊天玩笑。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消息细节愈发丰富,听起来也就更像是真的。

实在是闹不明白的百姓中,甚至还有人找去了监察院,跟那里的人打听消息。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监察院的院首公仪广实在是有些哭笑不得。

这几年的时间百姓们往监察院跑得实在是勤快,又因为一直以来的良好名声,在民间的信誉度也很高。

这么一个接地气且公正的机构,在许多人眼里就是一个靠谱的信息来源。

唯一能与之相比的,就是大恒新闻报了。

只是报社那边不对外接待,他们想知道新消息就只能找监察院。

对于这件事,公仪广除了哭笑不得之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好让人告诉来问消息的百姓,可以关注下下一个月的大恒新闻报。

这么重大的消息,即便是陛下他们没有说,也必定是会刊登在大恒新闻报上的。

说不定还有可能单独出一期特刊。

而监察院这边的这个回应,也算是变相承认了这件事的真实性。

否则的话,他们也不会确定这件事会见报。

于是乎,中秋过后的半个月时间里,以京城为核心,大恒的底层百姓们渐渐躁动了起来。

这可是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啊!

就在这样紧张又期待的氛围中,九月份的大恒新闻报终于正式发行。

甚至都不用报童们沿街叫卖,想买报纸的人直接就堵上了各个发售点。

为的,就是第一时间得到最新的消息。

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新一期的大恒新闻报头版头条果然是关于三种新作物的报道。

文章并不华丽,只用最简洁直白的措辞叙述了作物产量、大致习性以及目前的培育状态。

最后在末尾附上了对于种子扩大种植规模的预期。

【由于路途遥远、气候恶劣等原因,所获种子数量稀少,目前已由农研科科长梁禄为首团队进行培育,预计将于5-10年内可逐步推广全国。】

五至十年。

这个时间确实是不短的。

但对于真正需要他们的人来说,多等几年又能怎样,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关于这个预计期限,也是陆执安他们细细计算过的。

眼下的这些种子基本是以一份种子五倍以上收获的速度在增长。

而且根据梁禄的观察,是完全可以一年两熟的,至少在京城附近地区是这样,如果更往北的话可能还是会受到一些气候限制。

但培育种子是在京城,自然是以京城为计算模板,哪怕地不够用了,肯定也是去气候符合要求的地方。

一年翻个二十倍甚至更多,五年下来就是至少三百多万倍。

如今梁禄手里的种子数量仅够种植三百亩左右,五年后,却能种近亿亩。

当然,这些都是粗犷计算下得出的数据结果,并不代表着最终真的能有这么多。

可哪怕计算上天灾发生的可能性,就留他个十分之一,足够种植千万亩高产粮食种子,足够覆盖大恒一成以上的耕地了。

届时,即便是成年男子,在扣除地税和人头税以后,哪怕一年只耕两亩地,都能吃得饱饱的,甚至还能有剩余。

当然,有条件的话还是不倡议只吃这些东西的,毕竟营养不全面。

而且未来的大恒百姓,主食也不可能只有这三种主食,原有的五谷还是饭桌上的一员。

也就是说,玉米、番薯、土豆并不需要种满大恒的土地。

如今大恒的耕地面积大约有不到八千万亩,八分之一的耕地都种上它们,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比例。

所以,五年,其实是陆执安他们预期的时间。

之所以对外说五至十年,不过是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之后,给出的浮动空间而已。

可即便是如此,这个预期也比大家所预想中的短很多很多。

有家住京郊的老翁,在进城卖货的时候听说了这个消息,珍惜又心痛地从腰间摸出两枚铜钱,换了一张报纸来。

脚步一反来时的沉重,那历尽沧桑的脸上难得的被喜意覆盖,几乎是用来时一倍的速度回到了家中。

“长生啊,长生!”

还没到家中,老人的呼唤声就已经响起了。

听到声音,一个异常瘦小的身影打开了薄薄的院门。

“爷爷回来了?今天好早啊。”

小小的孩童站在门内,即便是满脸笑容也挡不住祖孙二人一样瘦弱的凄苦。

“回来了回来了,今日进城可真是有一番大好的消息啊!”老人兴奋得快要手舞足蹈起来。

“爷爷?”

“我特意带了份报纸回来,等下求赵先生给念一念,看看这报上说的高产粮食是不是真的。”

“我听他们说,这三种宝贝疙瘩,可是能让一亩地多长出一倍的粮食啊!”

“好长生,咱们爷俩再坚持坚持,以后就不用饿肚子了。”

他们家一老一小,努力又努力每年也就能伺候动三亩地,这两年好一些了,有那个什么曲辕犁,省了些力气还能种点菜自家吃,虽然累了些,但也能做到。

一年下来能落到手里的粮食也就勉强够他们爷俩吃饱。

但又不可能吃饱。

长生之所以叫长生,就是因为他自小身子骨就不强健,为了预防万一,爷俩一直都是饿不死就行,剩下的钱粮都攒着,万一有个病啊灾啊的,也能有个活命的机会。

所以,粮食产量翻倍这种事情对于长生二人来说,绝对是活命的大好消息。

不然,老爷子一把年纪了也不可能一鼓作气从城里奔回了家。

老爷子说话的时候还没有进门,四下里早有听到动静的邻居出来看热闹。

听到他的话,也都坐不住了。

“张四爷,这事儿可不能开玩笑,你说的是真的吗?老天爷嘞,这要是真能翻倍,那……那岂不是……”

“我家现在勉强能养两个娃,如果翻倍了那不就是能养五六个?乖乖嘞!这要是真的,那可真是大好事儿啊!”

“谁说不是呢?一亩地的粮都能换个媳妇儿了,等我儿长大了,说亲可比现在简单不少嘞!”

虽然还没有来得及验证张四爷口中消息的真实性,但是大家都已经畅想起了粮食翻倍后的美好生活。

众人在这边七嘴八舌地说,那边早有机灵的人听了个开头,就往村东头跑去。

显然是去请那位赵先生了,等他来了,消息真假自由分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