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厚葬蒙骜(1/2)
岳西城的陷落,并非以一声戛然而止的号角宣告,而是伴随着持续数日、逐渐衰弱的零星抵抗和绝望呐喊,最终归于一片死寂的余烬。
当蒙骜自刎殉国的消息如同最后的丧钟敲响在残存魏阳军心头,这座曾经扼守要冲的坚城,其抵抗的意志便如同风中残烛,迅速熄灭。
然而,肃清残敌的过程,依旧充满了血腥与残酷。
尽管主将已亡,大军已溃,但总有一些被绝望和忠诚驱使的灵魂,拒绝接受失败的命运。
他们或许是蒙骜的亲兵家将,誓死要为统帅复仇;
或许是深受国恩、信念坚定的军官,宁愿马革裹尸也不愿苟且偷生;
又或许只是被战争扭曲了心智的普通士卒,在极度的恐惧中选择了疯狂的抵抗。
在接下来的五天里,岳西城仿佛从一场宏大的攻城战,退化为了无数场小规模、高烈度的猎杀与反猎杀。
靖乱军的士兵们,以队为单位,如同梳虱子一般,细致而冷酷地梳理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城北帅府周边的街区,战斗最为激烈。
数十名蒙骜的亲卫残兵,依托着熟悉的府衙建筑和复杂的地形,进行了最后的、自杀性的防守。
他们用桌椅、门板、甚至是同袍的尸首堵塞通道,从窗口、墙缝中射出冷箭,掷出短矛。
赵甲的赤虎营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才用重型破门槌撞开府门,随后便是短兵相接的残酷肉搏。
这些亲卫战斗至最后一刻,无人投降,最终全部战死,鲜血染红了帅府大堂的石阶。
在城东的粮仓区域,一股约两百人的魏阳军溃兵被包围在几座巨大的、已被烧毁大半的仓廪之中。
他们饥寒交迫,伤痕累累,却在一名大统领的带领下,发起了数次绝望的反冲锋,试图撕开一个缺口。
蓝延煜亲率亲兵营一部,以强弓硬弩封堵出口,再以重甲步兵稳步推进,最终将其全部歼灭,那名大统领身中十余箭,犹自拄刀而立,气绝身亡。
城南的平民区则更为混乱。
一些溃散的魏阳军士卒脱下甲胄,试图混入惊恐的百姓之中,或是藏匿于地窖、夹墙之内。
严林率领的天武骑(部分已下马步战)配合玄机营的探子,进行了严密的地毯式搜索。
巷战、夜战、突袭、反突袭……每一条阴暗的小巷,每一座废弃的宅院,都可能瞬间爆发致命的冲突。
冷箭从屋顶射下,陷阱在脚下触发,绝望的魏阳军士兵有时会抱着点燃的火油罐从阴影中冲出,与靖乱军士兵同归于尽。
这五日的肃清,其血腥与残酷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之前惨烈的城墙攻防战。
它不再是为了争夺战略要点,而是纯粹为了生存与毁灭。
当最后一名躲藏在城外山林中、靠野果充饥的魏阳军哨探被巡逻队发现并格杀后,岳西城及其周边,才算是真正被靖乱军完全、彻底地掌控。
放眼全城,断壁残垣随处可见,焦黑的梁木斜指向天空,未熄的烟火在一些角落依旧顽强地冒出青烟。
尸骸堆积如山,既有战死的军人,也有不幸被卷入的平民。
时值寒冬,气温尚低,延缓了尸体的腐败,但空气中那股混合着血腥、焦糊、硝烟以及隐约开始弥漫的尸臭的复杂气味,依旧浓烈得令人作呕,仿佛已经渗透进了这座城市的每一块砖石,每一寸土地。
然而,就在这片被死亡与毁灭笼罩的废墟之上,一场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却又意义深远的仪式,正在城外一处特意清理出来的、可以俯瞰岳西城的高坡上庄重举行。
武阳严格履行了他的诺言。
他不顾麾下部分将领对于“耗费物资于敌酋”的微词,力排众议,下令以魏阳国“大将军”的最高礼仪,厚葬蒙骜。
尽管战事初定,物资转运困难,但他还是命人想方设法,寻来了一副用料扎实、做工考究的柏木棺椁。
蒙骜的遗体被小心地搬运至此,由军中经验丰富的老人以香汤净身,仔细缝合了颈间那道致命的伤口,并用最好的伤药敷贴其他创口。
那身破碎的紫金帅铠,则由随军的工匠日夜赶工,尽力修复还原,虽然无法完全恢复原貌,但至少显得整洁而庄重。
他那柄闻名天下的佩剑“断岳”,被擦拭得寒光凛冽,静静地放置在棺椁之旁,象征着其主人一生的荣耀与武勇。
葬礼当日,天色阴沉,寒风卷着细碎的雪沫,更添几分肃穆与悲凉。
武阳脱下戎装,换上了一身玄色素服,亲自率领诸葛长明、严林、蓝延煜、赵甲等靖乱军所有核心高级将领,皆身着素衣,徒步前往高坡送葬。
没有胜利者的仪仗,没有喧哗的鼓乐,只有一片沉重的寂静和飘扬的白色招魂幡。
八名特意挑选出来的、身材魁梧、神情肃穆的赤虎营统领,稳稳地抬起沉重的棺椁,迈着缓慢而整齐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早已挖掘好的墓穴。
墓穴旁,矗立着一座高达一丈、打磨光滑的青石墓碑。
碑文由诸葛长明亲自斟字酌句,以古朴的篆文刻就。
碑文并未避讳蒙骜的战败,却用大量篇幅记述其早年追随魏阳先王开疆拓土、平定内乱的功绩,赞扬其用兵如神、治军严明,尤其浓墨重彩地渲染其最后“城破不屈,矢志忠贞,慷慨自刎,以死殉国”的壮烈气节,称其“虽为敌酋,然忠勇无双,足为天下武人之楷模”。
棺椁缓缓沉入墓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