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远行(三合一大章)(1/2)
暮色渐浓,陈识推着自行车回到南锣鼓巷九十一号院。
院子里飘散着淡淡的粥香和炒菜的烟火气,与往常并无二致,但陈识的心境却大不相同。
他即将远行,前往一个陌生而危险的地方执行任务,归期未定。
“哥!你回来啦!”
陈莺眼尖,第一个发现他,像只燕子般飞扑过来,随即注意到哥哥眉宇间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哥,你咋啦?看着好累。”
陈识揉了揉妹妹的头发,挤出一个轻松的笑容:“没事,就是局里事情多……饿了吧?娘做好饭没?”
“做好啦!今儿个奶奶用你让舅买回来的米熬的粥,可香了!”
陈莺拉着陈识往屋里走。
堂屋里,王娟正忙着摆碗筷,爷爷奶奶已经坐在桌边。
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的剪影温暖而安宁。
看到陈识进来,王娟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回来得正好,快洗手吃饭……今儿这米粥熬得出油,你爷奶都夸呢。”
陈识洗了手,在桌边坐下。
桌上摆着一盆金黄粘稠的米粥,一碟淋了香油的咸菜丝,还有几个热腾腾的玉米面窝头。
简单的饭菜,却充满了家的味道。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在饭桌上把出差的事情出来,免得过后单独更让家人担心。
“爷,奶,娘……”
陈识端起碗,语气尽量平静,“跟你们个事儿……局里有个任务,得出趟远门,可能得些日子才能回来。”
饭桌上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
王娟夹菜的手顿住了,奶奶脸上的笑容僵住,连正在慢悠悠喝粥的爷爷也放下了勺子,浑浊的眼睛看向孙子。
“远门?去哪啊?”
奶奶最先忍不住,急切地问,“危不危险?要去多久?”
“去东北,滨城那边。是公务,协助兄弟单位办个案子。”
陈识避重就轻,“时间不准,快的话个把月,慢的话……可能两三个月。不过你们放心,我就是去做些协调和侦查工作,不是冲在一线,安全得很。”
“东北?那么老远!”
王娟的声音带着颤抖,眼圈瞬间就红了,“这刚安生几天……怎么又要出远门?还是去那么冷的地方……虽开春了,但那边的温度能冻掉耳朵!”
爷爷沉默着,拿起桌上的烟袋锅,却没有点燃,只是用力地摩挲着烟杆,半晌才沉声问道:“非去不可?”
陈识看着爷爷深邃而担忧的眼神,郑重地点了点头:“非去不可。爷,这个案子……关系到很多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能不能回家。我是刑警,又是干部,这事,我得去。”
“拐卖妇女儿童?”奶奶惊呼一声,双手合十,“阿弥陀佛!造孽啊!是该去!该去把这些天杀的都抓起来!”
老太太虽然心疼孙子,但骨子里的善良和正义感让她立刻站到了孙子这边,只是眼中的忧虑丝毫未减。
能养出像陈卫国那样烈士的家庭,大是大非不会差的。
爷爷听了这话,紧绷的下颌线缓和了些,他重重地唉了一声,挥挥手,“既然是公事,是正事,那就去吧。家里不用你惦记,有你娘,有我们这两个老骨头,还有柱子、为家他们照应着,出不了岔子。”
他顿了顿,看着陈识,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但你自己,得多加心……穷家富路,该带的都带上,别舍不得花钱。
到了外地,人生地不熟,遇事多想想,别逞强!俗话,强龙不压地头蛇,该低头时就低个头,平安回来比啥都强!”
“哎!爷,我记住了!”
陈识心里暖流涌动,重重答应。
王娟抹了把眼角,强打起精神:“啥时候走?”
“后天一早。”
“这么急?”
王娟又是一惊,随即站起身,“那……那我得赶紧给你收拾收拾!东北那边冷,厚棉袄、棉裤得多带两件!对了,还得做点干粮路上吃……”
看着母亲瞬间忙碌起来的背影,和爷爷奶奶强装镇定却难掩忧色的面容,陈识鼻头有些发酸。
他知道,这次的离别,比任何一次都让家人牵挂。
这一晚,陈家的院灯火亮到很晚。
王娟翻箱倒柜,把陈识最厚实的棉衣、棉裤找出来,仔细检查有没有需要缝补的地方。
奶奶则拿着攒下来的布票和钱,硬塞给陈识,让他到那边买顶厚实的棉帽子和大围巾。
爷爷沉默地坐在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烟袋,昏黄的光线下,烟雾缭绕,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
陈莺似乎也感受到了离别的气氛,格外黏着哥哥,叽叽喳喳地着学校里和胡同里的趣事,想把快乐多留一些给哥哥。
翌日。
陈识照常去分局上班,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出发前的准备上。
他先和孙明指导员一起,仔细审核了介绍信、经费和全国粮票。
孙明办事稳妥,不仅准备了足额的差旅费,还特意多申请了一些备用金,以防不时之需。
“陈队,这是部里专案组联络人的姓名和滨城市局对口接待同志的电话。”
孙明将一张写着娟秀字迹的纸条递给陈识,“到了那边,一切行动听指挥,安全第一。”
“放心,孙指,家里这边就拜托你了。”
陈识接过纸条,心收好。
接着,他召集了此次同行的三名队员……二队长大刘、侦查员赵永刚、技术员赵,开了一个简短的战前准备会。
办公室里,地图已经换成了东北地区,滨城的市区图被红笔圈了出来。
“同志们,这次任务的重要性,我就不多强调了。”
陈识目光扫过三人,语气沉稳,“我们是先遣队,主要任务是摸清白姨及其背后犯罪集团在滨城的窝点、人员、活动规律,特别是那条可能存在的海上通道,没有确切证据和抓捕命令,绝不允许擅自行动!”
“明白!”三人神色肃穆,齐声应道。
大刘搓着手,既兴奋又有些紧张:“队长,滨城那边靠海,风大,方言也跟咱这儿不一样,咱们这口京片子过去,是不是太扎眼了?”
“刘队考虑得对。”
陈识点点头,“所以我们要尽量伪装……耗子,你脑子活,模仿能力强,路上多留意当地人话,学几句常用的东北方言。赵,你的照相设备和勘查工具要妥善隐藏,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暴露身份。”
“是,队长!”
耗子和赵郑重点头。
“装备方面……”陈识继续部署,“每人配发一把六四式手枪,备用弹夹两个……便衣要普通,符合当地工人的穿着习惯,大刘,你负责清点一下咱们带的现金和全国粮票,分成几份,分开保管。”
“没问题!”
大刘拍着胸脯。
会后,陈识又单独去找了周建国。
老周虽然嘴上不,但陈识知道他对这次没能一起去有些想法,也担心这边的案子。
“周队,家里这一摊子,就交给你和孙指了。”
陈识递给周建国一支烟,还是华子,“特别是那个侯三的安置问题,还有工业券案后续的追赃,你多费心。”
周建国接过烟,别在耳朵上,瓮声瓮气地:“放心吧,家里乱不了。你去了那边……机灵点,听那边民风彪悍,道上的人手黑。有啥需要家里支援的,及时打电话。”
“哎!”陈识点头应道。
忙碌的一天很快过去。
下班后,陈识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一趟全聚德,买了几只烤鸭放在自己的随身空间当中,然后还去了烤肉祭一趟,花了点肉票,让人给烤了三斤烤肉,存入随身空间后,就准备回家。
回去路上。
陈识又去了一趟副食店,用剩下的肉票买了一条肉,还称了两斤鸡蛋。
他想在临走前,再给家里添个菜。
回到家,发现院子里比平时更热闹。
不仅傻柱在,陈为家一家、王来福和王平安也都过来了,显然是王娟把陈识要出差的消息告诉了大家。
“识回来啦!”
陈为家嗓门洪亮,上前接过陈识手里的东西,“听你要出远门?还是去东北?好家伙,那可是个好地方!就是冷点!不过爷们儿不怕这个!”
傻柱系着围裙,正在灶台前忙活,锅里咕嘟咕嘟地炖着肉,香气四溢。
“识,瞧见没?今儿这肉,我特意挑了肥瘦相间的,炖得烂糊!给你饯行!到了那边,想吃咱这口儿可就难喽!”
王来福和王平安话不多,但眼神里也充满了关切。
王平安默默地把一条自己舍不得抽的大前门香烟塞到陈识手里:“表弟,路上抽。”
奶奶和王娟在屋里,正对着一个打开的包袱絮絮叨叨。
“这厚棉裤得带上,听东北那茅坑都能冻住屁股!”
“这狗皮褥子也卷上,晚上铺着隔潮保暖……”
“对了,还有这辣椒油,你爷非让带着,那边菜口味重,怕你吃不惯……”
陈识看着那鼓鼓囊囊、恨不得把家都让他带走的包袱,心里又是温暖又是无奈。
“奶,娘,真不用带这么多。部里统一安排住宿,听条件不差。带太多东西路上反而是累赘。”
“那不行!”奶奶眼睛一瞪,“穷家富路!听奶的!到了地方,缺啥少啥,赶紧给家里捎信儿!”
晚饭异常丰盛。
傻柱拿出了看家本领,红烧肉炖得色泽红亮,软烂入味,炒鸡蛋金黄蓬松,还用陈识买回来的肉和白菜粉条做了个烩菜,加上金黄的米粥和贴饼子,摆了一大桌子。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却不像往常那般轻松。大家都刻意回避着离别的话题,只些开心的事。
傻柱拍着胸脯保证:“干娘,奶奶,老爷子,你们就放心吧!家里有我和为家叔、来福舅照应着,保证啥事没有!等识兄弟立功回来,咱们再好好庆祝!”
陈为家也附和道:“对!识是去干正事,是光荣!咱们在家把日子过好,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