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火红年代,这个小公安有情报系统 > 第三百八十六章 远行(三合一大章)

第三百八十六章 远行(三合一大章)(2/2)

目录

爷爷抿了一口酒,看着陈识,语重心长:“到了地方,对领导、老同志,都客气点。工作上的事,多用眼睛看,多用耳朵听,少话。遇事……多跟同事商量。”

“哎,爷,我记下了。”

陈识认真答应。

这顿饯行饭,吃了很久。

直到夜色深沉,众人才陆续散去。

陈识躺在床上,听着隔屋里母亲和奶奶还在低声商量着要给他带什么东西,心里五味杂陈。

他知道,前路未知,危险潜伏,但为了那些被拐卖的无辜者,为了肩上的责任,他必须去。

他闭上眼睛,意识沉入随身空间。

里面安静地躺着那件元代青花瓷瓶,各种文物,还有之前存放的一些猪肉、羊肉、海鲜。

以及满满的粮食,都堆不下了!

他检查了一下手枪和弹药,又确认了现金和票证的分放位置。

一切准备就绪。

“系统,获取今日情报。”

他在心中默念。

【白色情报:明日前往滨城的火车上,餐车供应的红烧带鱼味道尚可,但需尽早购买,晚去则无。】

【白色情报:滨城市局招待所303房间窗户插销损坏,夜间通风需用木棍支窗。】

【红色情报:滨城“海风歌舞厅”看场人员“黑皮”,与目标犯罪集团外围成员有过接触,常于夜间在歌舞厅后巷与一名叫“幺鸡”的赌徒进行额赃物交易。】

第三条红色情报让陈识精神一振!

“海风歌舞厅”、“黑皮”、“幺鸡”、赃物交易……这无疑是一条极具价值的线索!

这个“黑皮”很可能是一个突破口!

他仔细记下情报内容,心中对抵达滨城后的侦查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天刚蒙蒙亮,陈识就起床了。

他换上母亲准备的一身半新、毫不起眼的深蓝色棉布工装,脚上是结实的解放鞋。

院子里,王娟和奶奶早已起来,灶台上热着粥和贴饼子。

爷爷也穿戴整齐,坐在堂屋里,吧嗒着旱烟,烟雾中,他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孙子。

匆匆吃过早饭,分局的吉普车准时停在了胡同口。

大刘、耗子和赵也已经背着行李等在车旁。

离别的时刻终于到了。

王娟红着眼圈,把那个塞得满满且沉甸甸的包袱递给陈识,一遍遍地整理着他的衣领:“路上心,到了就给家里写信……别舍不得吃饭,照顾好自己……”

奶奶拉着陈识的手,眼泪终于掉了下来:“我大孙子……早点回来……”

陈为家、傻柱等人也都站在院门口,无声地送行。

爷爷最后走过来,用力拍了拍陈识的肩膀,花白的眉毛下,眼神复杂,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万事,当心!”

“爷,奶,娘,叔,柱子哥……我走了!你们多保重!”

陈识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酸涩,接过包袱,转身大步走向吉普车。

他不敢回头,怕看到母亲和奶奶的泪水,怕自己会动摇。

吉普车发动,缓缓驶出南锣鼓巷。

陈识透过后窗,看到家人和邻居们的身影在视野中越来越,最终消失不见。

他转过头,目视前方,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锐利。

“队长,咱们直接去火车站?”大刘问道。

“嗯。”陈识点点头,“路上都检查一下装备,证件带齐。”

吉普车穿过清晨的街道,驶向火车站。

他们将在那里与部里专案组其他成员汇合,乘坐火车前往那座陌生的海滨城市,开启一场充满未知与危险的侦查之旅。

火车站人声鼎沸,绿皮火车如同钢铁长龙,喷吐着白色的蒸汽。

陈识四人很快找到了举着特定标志的专案组联络员。

除了他们,还有从总局和津城抽调来的三名同志,一共七人,组成了先遣侦查组。

组长由总局一位经验丰富的副局长担任,姓郑,面容严肃,目光如炬。

没有过多的寒暄,众人验票上车。

硬卧车厢里,混合着烟草、泡面和人体气味。

陈识和大刘、耗子、赵在一个隔间,安顿好行李后,陈识便拿出滨城地图再次研究起来。

火车铿锵有力地启动,缓缓驶离了火车。

窗外的景物开始加速后退,熟悉的城市轮廓逐渐被田野和村庄取代。

漫长的旅途开始了。

车厢里,队员们或闭目养神,或低声交谈,熟悉着彼此。

陈识则利用这段时间,再次梳理了已知线索,并在心中反复推演抵达滨城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

他想起系统情报中关于“海风歌舞厅”和“黑皮”的信息,这将是他们切入调查的第一个关键点。

火车呼啸着,一路向北,穿过平原,越过山岭。

陈识靠窗坐着,目光掠过飞速倒退的风景,心中那份离家的惆怅渐渐被肩上的重任所取代。

硬卧车厢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的气味,老式皮革座椅的陈旧气息、烟草味、乘客自带的食物味道,还有一股若有若无的煤烟味。

车轮与铁轨有节奏的撞击声,“哐当、哐当”,成了旅途中最恒定的背景音。

他们的隔间里,大刘坐在下铺,拿着个本子再次核对携带的物资清单,耗子赵永刚则好奇地扒着窗户往外看,嘴里模仿着刚听来的几句东北话:“唉呀妈呀,这旮沓挺平啊……”

技术员赵则心翼翼地检查着他那个宝贝帆布包里的照相机和简易勘查工具,确保在颠簸中不会损坏。

“都安顿好了?”

陈识收回目光,看向三位队员,“路上时间长,都精神着点,但也别太紧绷。耗子,学方言可以,别咋咋呼呼的。”

“放心吧队长,我有数。”

耗子笑嘻嘻地缩回头,“就是觉得这调调挺带劲儿。”

大刘合上本子,叹了口气:“这绿皮车就是慢,晃晃悠悠的,到滨城得明天晚半晌儿了吧?这一天多,光坐着,腚都麻了。”

赵推了推眼镜,认真地:“刘队,我们可以轮流在走廊里活动一下,促进血液循环。而且,火车上的餐车应该供应饭菜,我们可以去尝尝。”

提到餐车,陈识想起了系统情报里提到的红烧带鱼。他看了看手表,临近中午了。

“一会儿去餐车看看。”陈识道,“尝尝当地的伙食,也顺便观察一下车上的各色人等。记住,我们现在的身份是去东北出差的普通工人,言谈举止都注意点。”

过了一会儿,估摸着餐车开始供应午餐了,陈识便带着大刘和耗子前往餐车,让赵先看着行李。

赵虽然有点想去,但也明白职责所在,乖乖留下。

穿过几节拥挤的硬座车厢,喧嚣和混杂的气味更浓终于来到餐车,这里环境稍好,白色的桌布,固定的座椅,显得整洁不少。

已经有一些乘客在用餐,穿着白色制服的女服务员面无表情地递过来一张手写的菜单,上面用蓝色墨水写着几个菜名,红烧带鱼、猪肉炖粉条、炒土豆丝、米饭、馒头。

“同志,来三份红烧带鱼,三碗米饭。”

陈识按照情报提示,点了带鱼。

服务员抬起眼皮看了他们一眼,在本子上划拉了几下,“一块二,一斤粮票。”

陈识付了钱票,三人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等待上菜的功夫,陈识不动声色地打量着餐车里的人。

有带着孩子的妇女,有穿着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也有几个看着像跑业务的,高声谈论着指标和调拨。

很快,菜端上来了。

铝制的餐盘里,放着几段颜色深红、看起来还算完整的带鱼,配着一碗米饭。

味道闻起来确实不错,带着酱香和鱼鲜。

大刘夹起一块,尝了尝,点点头:“嗯,味儿还行,就是有点咸,下饭。”

耗子也吃得津津有味:“比所里食堂强!这鱼炸过再烧的,挺入味。”

陈识吃着带鱼,肉质紧实,酱香浓郁,确实如情报所味道尚可。

他一边吃,一边留意着周围人的谈话,希望能捕捉到一些关于滨城的信息,但大多是一些家常里短或工作琐事,并无特别发现。

吃完饭回到隔间,赵已经拿出自己带的干粮……几个硬邦邦的窝头和一包咸菜在啃。

陈识见状,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赵,下次轮流去餐车吃。”

陈识道,“经费够用,不用太省。”

赵憨厚地笑笑:“没事,队长,我吃这个就行,习惯了。”

陈识没再多,心里却记下了。

等晚上找个机会,从空间里拿点烤肉出来,给大家改善一下。

但现在人多眼杂,不是时候。

下午的旅途更加漫长和单调。

窗外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偶尔掠过一些村庄和城镇,景色大同异。

车厢里,有人打扑克,有人聊天,有人靠着睡觉。

鼾声、笑骂声、孩子的哭闹声交织在一起。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