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雅言归一统,盖棺定论《六国史》(1/2)
惊了!始皇帝!惊了。
他没有想到,居然还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抹消六国的反抗意志。
这可是比起他的书同文更进一步。
可以说,将六国的文字盖棺定论。
大秦的文字自此以后就可以成为天下文字的主流。
不等嬴政惊叹。
天幕的画面继续有了变化。
画面上,另一批学者根据《六国文字源流考异》,将六国的所有史料全部翻译出来。
而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所有六国先王的英明神武,都被春秋笔法一笔带过。
或归因于时运,或语焉不详,其内部的昏聩、战乱、残暴,则被浓墨重彩的大书特书。仿佛其覆灭乃是历史的必然。
一部全新的用秦人文字和史官书写的《六国史》就此诞生。
而那些珍贵的六国文字原版古籍,则被盖上了皇家典藏的印章。
然后妥善的保管于深宫的兰台书苑里。
自此不见天日,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遗产。”
“六国的文字虽然依旧存在,但却已无用。”
女主播在这时候发出了感慨,仿佛穿过了千年的时光。
“新一代年的年轻人读的是秦文,学的是秦国历史。六国的文化传承被温和的画上了句号。”
“昭武帝的举措,比单纯的焚书坑儒更加有效,而且更加高明。”
大殿内,一些六国出身的儒生面如死灰,浑身冰凉。
这不是撰修史书。
而是对于六国文化的凌迟,断六国传承之社稷。
楚地,项梁看着天幕,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从心底升起。
他的声音嘶哑,喃喃自语道:“他…这是要抛了六国的根啊!”
一旁的项羽更是怒火攻心,双拳紧握,坚定的加速起兵的决心。
而就在这时候,天幕的画面在六国史书的书页短暂停留了片刻。
镜头在这时候拉远。
“历史和文字的统一,给六国盖棺定论,一个完善的大一统帝国,初步成型。”
“然而一个更加艰巨的挑战摆在了昭武帝的面前。”
“那就是华夏大地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语言不通,政令下达就会产生歧义,民心真正难以归一。”
紧接着天幕上播放了一段颇为有趣的动画。
一个咸阳来的官吏腆着肚子,用一口标准的关中雅言,对着一群吴地的士卒下令:“全军西进,卯时埋锅造饭!”
话音刚落,那群士卒面面相觑,交头接耳片刻,其中一个什长壮着胆子上前,用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话回道:“将军,吾等知晓了,全军去睡,卯时买锅造反!”
顿时闹出了天大的笑话和麻烦,那咸阳官吏气得吹胡子瞪眼,却又无可奈何,形象地展示了方言隔阂的弊端。
“为解决此弊,昭武帝的决策,便是确立‘雅言’。”
天幕之中,昭武帝下达诏令,规定帝国官学、朝堂议事、官方文书宣读,必须使用以咸阳音为基础的“雅言”。
“尤其是在选拔官吏的大考之中,增设‘口试’一环,雅言不标准者,一律不予录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