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5章 年9月20日(2/2)
挂了电话,我叫了外卖送药,吃了药之后,胃疼缓解了不少。躺在床上,我看着天花板,突然觉得,异地好像也没那么可怕。重要的是,你知道有个人在远方惦记着你。
国庆的时候,我攒了年假,又去了成都。这次不是出差,是专门去找苏晓的。我没告诉她,想给她个惊喜。下了飞机,我直接去了书店。她正在整理书架,穿着简单的白T恤牛仔裤,阳光洒在她身上,特别好看。
“老板,有《小王子》吗?”我故意装成顾客的样子。
她抬起头,看到是我,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快步走过来:“林杨?你怎么来了?”
“想你了,就来了。”我脱口而出,说完才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她的脸微微红了,低下头笑了笑。
那几天,她关了书店,带我把成都逛了个遍。我们去吃了她常去的串串店,老板跟她很熟,笑着说:“晓晓,男朋友啊?眼光不错。”她没否认,只是拉着我的手,往里面走。我们去了青城山,爬山的时候她走不动,我就拉着她的手往上爬;我们去了锦里,人很多,她怕走丢,一直紧紧挨着我。晚上,我们坐在书店的地板上,喝着啤酒,听着音乐,糯米趴在我们中间打呼噜。
“林杨,”她突然开口,“你说,我们这样,算谈恋爱吗?”
我转过头,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算。从第一次在书店见到你的时候,就算了。”
她笑了,靠在我的肩膀上。
从成都回来,我们正式成了异地恋。每天视频通话,分享彼此的生活。她会给我寄成都的特产,我会给她寄杭州的龙井。有时候她遇到不开心的事,比如书店的房租涨了,或者糯米生病了,我不能在她身边,只能隔着屏幕安慰她,心里特别难受。有一次,她在视频里哭了,说:“林杨,我好想你啊。”我听着她的哭声,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当即就买了第二天去成都的机票。
老周说我疯了,“为了个姑娘,来回跑这么远,值吗?”
“值。”我毫不犹豫地说。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成都一次。有时候是周末,坐最早的飞机去,最晚的飞机回,就为了跟她待上一天。朋友们都说我太折腾了,但我觉得很幸福。只要能看到她的笑,再累都值得。
过年的时候,我带苏晓回了家。我爸妈见了她,笑得合不拢嘴,拉着她的手问东问西,还偷偷跟我说:“杨儿,这姑娘好,比以前那个懂事多了。”苏晓也给我爸妈带了礼物,是她亲手织的围巾,我妈当场就围上了,逢人就说:“这是我儿媳妇织的。”
过完年,苏晓回了成都。临走前,她抱着我说:“林杨,等书店的租期到了,我就去杭州找你吧。”
我愣了一下,然后紧紧抱住她:“真的吗?”
“真的,”她抬头看着我,眼睛里闪着光,“杭州有西湖,有好吃的生煎包,还有你,我想去那边生活。”
我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抱她。
几个月后,苏晓处理好了成都的一切,带着糯米和一箱子书,来到了杭州。我去机场接她,她穿着我送她的那件蓝色外套,推着行李箱,看到我就跑了过来,扑进我的怀里。“林杨,我来了。”
“欢迎回家。”我说。
我在公司附近租了个两居室,把朝南的房间给她当书房,还买了个大书架,让她放带来的书。她没再开书店,找了个编辑的工作,虽然忙,但每天下班都能回家。我们一起做饭,一起散步,一起窝在沙发上看电影,糯米在我们脚边打呼噜。周末的时候,我们会去西湖边晒太阳,去灵隐寺烧香,去老周的打印店蹭茶喝。老周看着我们,笑着说:“杨儿,你小子总算熬出头了。”
有一次,我整理衣柜,翻出了那件锈了弦的吉他。苏晓看到了,好奇地问:“你会弹吉他啊?”
“以前会,现在都忘了。”我有点不好意思。
“那你重新学啊,”她眼睛亮了,“我还没听过你弹吉他呢。”
在她的鼓励下,我买了新的琴弦,重新学了起来。一开始手指磨得全是茧,疼得厉害,但每次看到苏晓期待的眼神,我就觉得有动力。有一天晚上,我终于弹会了一首《温柔》,她坐在旁边,静静地听着,眼睛里闪着泪光。“真好听,”她说,“以后每天都弹给我听好不好?”
“好。”我点头,把她搂进怀里。
现在的生活,跟以前比起来,好像没什么太大的变化,还是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但又好像不一样了,家里有了烟火气,沙发上有了她的抱枕,书架上有了她的书,我的身边有了她。我不再害怕加班,因为知道家里有人等我;不再觉得孤单,因为知道有人惦记我。
有时候我会想起在成都的那个下午,阳光透过书店的天窗,她坐在角落里看书,糯米趴在她脚边。如果那时候我没有鼓起勇气上前打招呼,是不是就错过了她?但好像又不是,就像她说的,有些缘分,不管隔着多远,总会遇到。
上个月,我跟苏晓求婚了。在西湖边,我弹着吉他,唱着她最喜欢的歌,拿出了戒指。她哭了,点了点头。老周在旁边起哄,说早就等着喝我们的喜酒了。
现在,我们正在装修房子,准备明年春天结婚。书架要再买大一点,留个位置给未来的孩子放绘本;阳台要种上她喜欢的多肉,再放个吊椅,周末的时候可以晒太阳看书。糯米已经适应了杭州的生活,每天趴在窗台上看楼下的鸽子,偶尔会打翻我的吉他谱,苏晓还是会笑着把它抱下来。
我常常会想,什么是对的人?以前觉得是一见钟情,是轰轰烈烈。现在觉得,是柴米油盐里的陪伴,是难过时的拥抱,是加班回家后的一碗热汤,是不管隔着多远,都会为你不远万里而来的人。
就像苏晓,从成都到杭州,跨越了一千多公里,带着她的猫和书,来到了我的身边。原来真的像那句话说的,对的人,最终会不远万里,来到你身边。而我,何其有幸,等到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