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着急的罗伯特(2/2)
“逻辑门控的精准度需要从99.9%提升到99.99%以上,最大限度避免非靶向效应。弹头在植物体内的循环半衰期需要显着延长,确保有足够时间到达‘战场’。同时,大规模、低成本、高均一性的生产工艺必须立刻提上日程,启动攻关。我们要做的,不是实验室里几毫克的珍品,而是未来可能按吨计算的产品。”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大田验证。”他圈定了最后一个方向,看向几位负责应用的研究员。
“实验室的数据再完美,也无法完全模拟真实农田的复杂环境。我们需要立刻在全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生态区(如东北黑土地、华南水稻区、西北干旱区),建立合作试验田,进行为期至少一个生长季的严格田间试验。”
“评估传感器在不同土壤、气候下的预警可靠性,验证智能弹头对真实病害的防治效果、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作物产量的实际提升。这将是决定我们成果最终价值的‘试金石’。”
陆时羡放下记号笔,环视全场,声音沉稳而有力:
“同志们,顶刊的荣誉属于过去。从今天起,我们要忘记《自然》和《细胞》,把目光投向实验室外祖国的广阔天地。我们要解决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真问题。我们要追求的,是能让华国农业、让世界农业受益的真贡献。这条路,注定很艰难,但也更有意义。”
“我相信,我们能创造第一次辉煌,就一定能迎接这第二次、更伟大的挑战。”他最后说道,语气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信任。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清晰的目标和沉甸甸的责任。
扔下这句话,在各个课题组转了几圈之后,陆时羡的手机铃声突然急促响起。
刚一接通,便听到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急切的声音穿透而来。
"陆!"电话一接通,莱夫科维茨的声音就带着明显的不满:“我在《自然》和《细胞》上看到你植物实验室的成果了。祝贺你在应用领域取得突破,但是......”
他特意加重了语气:"这让我更加焦虑我们自己的项目了。如果连应用研究都能推进得如此迅速,为什么我们计划基础科学领域的'枢纽蛋白'计划反而停滞不前?"
"我已经在这里等了整整三周。"罗伯特的声音愈发大声:"设备调试、人员调配,这些准备工作早就该完成了。现在你还在分心发表别的领域成果,我们这两个诺奖得主联手主导的项目,难道要一直停留在纸面上吗?"
说完,他直接下达最后通牒:"我建议你立即从那些应用研究中抽身,专注于我们约定的核心方向,不然就让我太失望了。"
"难道研究世界基础规律难受不比研究技术应用要有趣好几倍吗?"
通讯结束后,陆时羡笑了笑,对于他的无能狂怒毫不在意。
毕竟这位诺奖得主很多年之前就以爆裂的脾气出名。
他也理解这位科学家的焦虑。
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时候慢一步就可能错失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