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暗流涌动(1/2)
她顿了顿,目光重新投向电视屏幕,那里正在播放陆时羡与罗杰·科恩伯格等诺奖得主交谈的画面,语气带着几分感慨,几分释然,最终化为纯粹的欣赏:“只是没想到,他能走得这么远,站得这么高。”
电视新闻还在继续,主播正用振奋的语气总结着这项成果的重大意义。
食堂里关于陆时羡的讨论却愈发火热,从高中轶事猜测到未来成就展望。
陈依依安静地听着,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
她,以及他们这些曾经的同行者,在为他感到由衷骄傲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继续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决心。
当陆时羡在沪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发表演讲的新闻画面,通过各大媒体渠道传播开来时。
互联网的反应却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平静。
若是放在几年前,这样的消息必定会引爆热搜,掀起全民讨论的热潮。
"最年轻诺奖得主"、"米国院士"、"开创全新研究领域"……这些标签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一个科学家成为现象级的焦点。
但这一次,相关话题虽然迅速登上了围脖、逼乎等平台的热搜榜,评论区里的画风却与以往大不相同。
"哦,陆神啊,那没事了。"
"又是他?这个月第几次上新闻了?"
"《自然》《细胞》双发?基操勿六,都坐下。"
"我现在看到陆时羡的名字,内心已经毫无波澜,甚至想问问他下次准备攻克哪个领域。"
在知乎"如何评价陆时羡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表现"问题下,最高赞回答只有一句话:"还能怎么评价?稳定发挥,常规操作。"这条回答获得了超过三万的赞同。
甚至连科技自媒体们都开始"偷懒"了。
某个知名科普博主的推文写道:"关于陆院士的新成果,我就不多做解读了,反正说了你们也不懂,懂了也学不会。简单总结:很牛,但因为是陆时羡,所以显得很正常。"
这种"见怪不怪"的氛围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变化。经过数年来持续不断的重大突破,陆时羡和他的繁缕研究院已经在公众心中建立起一个牢固的认知:这就是华国科学界能够达到的高度,而陆时羡就是这个高度的定义者。
在某个两千人的科研交流群里,当有人转发相关新闻时,引发的讨论也十分耐人寻味:
"陆院士这次提出的'生命系统调控语法'概念很有意思啊。"
"他们研究院还招博后吗?我想去试试。"
"别想了,上周收到的消息,他们现在的门槛已经高到离谱,据说只收能在顶刊独立一作的人。"
"意料之中。不过说实话,有陆时羡在前面开路,我觉得咱们国家的科研环境确实在变好。"
这种平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习惯性的期待被满足后的淡然。
就像人们不会为太阳每天照常升起而惊讶一样,陆时羡持续产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在网友眼中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在短视频平台,一条"挑战模仿陆时羡演讲姿势"的视频意外走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