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没参加高考怎么了?我保送的 > 第722章 保留节目

第722章 保留节目(2/2)

目录

航班落地,陆时羡提着简单的行李走出航站楼,并未感受到太多寒意,他心中燃烧的那团火,足以抵御任何外界的低温。

他没有返回南江繁缕研究院,而是选择了直飞燕京。

春节的团圆时光固然珍贵,但“国家生命设计大科学装置集群”这项关乎国运的宏大计划,如同一个强大的引力源,不容他多做停留,直接将他从金陵的家常烟火气中,拉到了国家科技决策的核心地带。

来接机的是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的一位副司长,姓王,态度恭敬而不失分寸。

“陆院士,辛苦了,这年才刚刚过完就让您奔波。”

“王司长客气了,时间不等人。”陆时羡与他握手,开门见山道:“项目现在推进到哪个环节了?”

车上,王司长简要汇报了情况。

得益于高层批示和陆时羡本人的巨大声望,项目的前期立项流程走得异常顺利,远超常规速度。

但真正进入实质性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后,一些深层次、技术性的难题开始浮出水面,这并非单靠行政命令就能解决,必须由陆时羡这个总设计师亲自来协调、拍板。

接下来的几天,陆时羡的行程密集得令人窒息。

他仿佛一个精密钟表的核心齿轮,驱动着整个庞大系统的运转。

第一站就是到发改部门参加一个总体方案论证会。

会议室里,坐满了来自各部委的司局级官员和资深项目评审专家。

巨大的投影屏上,展示着大科学装置集群的总体规划图。

陆时羡站在台前,不再是那个在金陵家中被母亲催婚的儿子,而是目光锐利、言辞精准的总设计师。

他用了整整三个小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四大装置,即超高通量生命工厂、全景式细胞动态观测中心、生物分子智能设计平台、全球生命信息超算枢纽的科学目标、技术路径和预期产出。

面对专家们关于预算、技术风险、人才保障的尖锐提问,他应对自如,数据信手拈来,逻辑无懈可击。

“陆院士,如此庞大的算力需求,现有的方舟超算还未完全完工,它能否满足要求?”一位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发问。

“不足以满足峰值需求。”陆时羡坦然承认,随即话锋一转:“所以这正是我们提出建设‘生命信息超算枢纽’的原因。”

“生命科学的数据具有高维度、非结构化、强关联的特性,需要定制化的计算架构和专用算法。我们已经与科大、江南计算所团队完成了初步架构设计,这是报告。”

他示意助手将厚厚一叠技术文件分发下去,其准备之充分,让提问者为之动容。

......

第二站很快又到了财政部门的预算审核沟通会。

这里是另一片战场,每一分钱的去向都需要极其充分的理由。

面对财政部门官员审慎甚至有些苛刻的质询,陆时羡展现出了超越科学家的另一面。

“这笔80亿的土建费用,是否可以优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