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时代1979! > 第119章 《希望的信匣子》(3)(庆祝胜利8

第119章 《希望的信匣子》(3)(庆祝胜利8(2/2)

目录

ai、智能手机、投影、高铁、载人航天器

在这个年代无疑等同于科幻。

同时,许成军用希望在与黄思源、李长存、刘大牛的接触,尤其是与刘大牛的接触中体现了希望的成长。

接触过程靠一个虚构匣子,如果硬要说,归类算是奇幻。

软科幻、软奇幻、真现实。

许成军写到下午五点多。

本来想写成中篇,但是写到四万字,才写完了抗美援朝的剧情。

如果写完大概要十多万字,接近长篇的范围了。

这篇故事他很喜欢。

不算出格,但又能打破当代文学的窠臼。

通俗或者严肃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根在哪。

文字再严肃,

但是玩“一年英国硕,一生英伦情”,搞“美国的天空比中国蓝,所以美国的月亮比中国月圆”。

那也白费。

中午饿了,许成军就嚼着包里的干粮饼子就着白水随便吃了一口。

直到天色渐暗,宿舍内进来个中等身量的年轻人。

“同志,你好!”

声音很轻,显然是顾念到许成军正在写东西,刻意压低了声音。

这室友的第一印象给许成军的感觉还不错。

“同志,你好!我是许成军。”

许成军向来人伸手,那人赶忙与许成军握手:“我叫林一民,魔都本地的,家就在闸北区,离学校不算远,成军同志对上海有问题,随时可以问我。”

许成军笑道:“那太好了,一民同志,正好我确实是对上海不太熟悉,需要本地人带路。我来自安徽凤阳,插队知青。”

林一民有点惊讶于许成军的普通话之标准,这年头除了普通话发源地的河北少数几个县,少有普通话如此标准的。

连他也带着点上海的本地口音。

不过再一听,凤阳插队知青

许成军

林一民带着惊讶重新审视了下许成军:“成军同志,不知你是不是写过小说《试衣镜》”

他也是个文学爱好者,高考完之后,失去了考学压力,他“狠狠”地恶补了时下流行的文学杂志,尤其《收获》来回看了好几遍,没办法,这年头顶级期刊都是双月刊,实在是能看的内容不太多。

《收获》里面,他尤其喜欢的就是第四期里面的《试衣镜》,他敏锐捕捉到了这本小说蕴含的先锋性,无论是从思想上和写作技法上,对写出这本小说的作者十分钦佩。

“没错,是我写的,上个月刚发在《收获》上,让一民同志见笑了。”

“见笑成军同志说笑了,谁敢笑这本小说,那实属是对文学的不尊重,这篇比我读的好多作品都让我有共鸣,不写大时代的浪潮,只写一个人想穿件新衣服的心思,也能这么打动人,更别提写这篇小说写作手法让我想到福柯。”

许成军倒是有点诧异,这同学倒是有些见识。

“一民同志对文学很有敏感性,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出《试衣镜》更好的作品,我们一起努力,中国文学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一份力量。”

“向成军同志学习。”

许成军也收拾起了桌面上的纸笔、杂物,思索着晚上带着许晓梅、苏曼舒上哪一起吃一顿。

却没想到林一民比他想的还要更积极:“成军同志,是不是还没吃晚饭一起去食堂吃个饭,我请客,正好让我尽一下地主之谊。”

林一民现在眼里还带着兴奋劲,他家庭富裕,父母都从政,级别也不低,不差这一顿饭钱。

作为文学爱好者有这样和文坛当红作家一起吃饭讨论交流的机会课不多。

更别提这还跟他一个宿舍。

当然是要积极交流,抱好大腿!

许成军犹豫一二。

“一民同志,我有个妹妹和朋友也在复旦校园内,不如这样,你跟我们一起吃,这顿饭我来请如何”

林一民也有些迟疑。

主要是他没有让人请客的习惯。

长这么大比他家里条件好的确实不多。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