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回 隐秘身世(1/1)
然而张皇后婚后四年一直未能生育,封建社会中,有无皇子关系到皇权的顺利承继和国家的安定,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宗接代,朝臣们看不过去了,三年孝满后便上书请求选置嫔妃,孝宗也心忧无后之事,有意纳妃,却遭到张皇后的强烈反对。蛮横的张皇后不准孝宗临幸后宫别的女人,而软弱的孝宗也无可奈何,连续多年都是张皇后专宠,后宫不闻皇子哭。直到遇上了郑金莲,郑金莲又很快怀有皇家的骨肉,孝宗大喜过望,立即想要册封郑金莲为妃。
张皇后是个十分厉害的角色,她表面上和颜悦色劝说皇上,郑金莲毕竟是个宫女,身份卑贱,待她生下儿子后再册封为妃也不迟。内心却是惊慌异常,担心若生下的真是儿子会危及自己的皇后地位。于是张皇后开始了她的阴谋诡计,郑金莲怀孕期间,她假意关怀,将她接到坤宁宫中悉心照料,自己也不曾迈出坤宁宫一步。待郑金莲诞下皇子后,却将其据为己有,对外宣称是自己所生,而残忍地将郑金莲打发到收养老病宫女的安乐堂内居住,致其骨肉分离,痛不欲生。
张皇后欺骗孝宗郑金莲因难产而死,并发誓会将孩子视如己出。孝宗虽然不相信张皇后的说法,却也只得默认了这一切,于是“皇上喜得龙子,大赦天下,许万民同庆”,朱厚照也成了身份最为尊贵的嫡长子。郑金莲生下孩子后身体虚弱异常,到安乐堂后一病不起,幸亏安乐堂内的宫女同情其遭遇,偷偷为她请来御医刘文泰医治,刘文泰也是位正直善良之人,经过他的精心调理,郑金莲逐渐康复,内心的伤痛却永远难以平复。她终日以泪洗面,在安乐堂内虚度余生。
这样暗无天日的日子持续了整整十年。弘治十四年,安乐堂附近的养心殿内新来了两位年轻貌美的宫女,李红藕和林绿荷,她们同时选秀入宫,成了感情深厚的好姐妹。养心殿与安乐堂离得很近,某天李红藕和绿荷便结识了郑金莲,这两位年仅十三岁,青春洋溢的少女,让郑金莲看到了十年前刚进宫时的自己,她们的开朗乐观感染了她。原本已心如死灰,形如枯木的郑金莲慢慢的重新有了生气,她像个大姐姐般呵护着两个小妹妹,在“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深宫大院,她们相互取暖,相互扶助。
命运的瞬息万变往往不是人所能预料的。不久后,孝宗意外从刘文泰口中得知了郑金莲尚在人世的消息,这位郁郁寡欢的皇帝居然来到了安乐堂。十年间,张皇后利用孝宗对自己的专宠,扶持了庞大的家族势力。孝宗优待皇后的父家,追封她的父亲张峦为昌国公,封她的弟弟张鹤龄为寿宁侯,张延龄为建昌伯,且立家庙,工程壮丽,数年始毕。两位国舅张延龄、张鹤龄的胡作非为严重扰民,二人被授予了大量的土地,但仍然巧取豪夺,广占民田,与民争利更不在话下。
不断有官员上表弹劾二张的所为,结果二张不但没有得到惩处,弹劾二人的官员反而在张皇后的怂恿下被下狱、夺俸。二张不仅侵扰百姓,在皇宫也一样不收敛。进宫饮宴趁皇帝如厕时,戴皇冠炫耀,甚至强暴宫女,太监何文鼎因不满二张所为,欲打杀二张,结果消息走漏,自己反倒被杖死。
张皇后在宫内也愈加跋扈,变本加厉地阻止孝宗纳妃,且暗中迫害受宠幸的宫女,孝宗也未能再得一子。与郑金莲再度重逢后,孝宗旧情复燃,屡次偷偷在夜间来到安乐堂。几度承欢后,郑金莲再次怀孕,孝宗大喜,将她接出安乐堂,为其另觅住所。这一切都是瞒着张皇后的,直到郑金莲再度诞下皇子,孝宗才宣布了这一喜讯,取名朱厚炜,封为蔚王。孝宗惧怕张皇后,郑金莲只是品级极低的夫人,没有正规的皇家嫔妃封号。张皇后虽然心中愤怒,却也无话可说。
郑金莲并不在乎什么封号,只要儿子能够平平安安成长,她就心满意足了,然而这对她来说也只是一种奢望。郑金莲进宫后,父亲郑旺的怡和老乡太监刘山也在宫中,郑旺就和刘山交往,让他多多照顾女儿,郑金莲也托刘山送些衣物给郑旺。后来郑旺从刘山口中得知了女儿生下皇子却被皇后强行抱走的消息,爱女心切的郑旺一心要替女儿讨还公道,他没有考虑到这件事情的复杂性,便公之于众。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但只是在民间传言,并没有人去追究。但是弘治十七年,也就是朱厚炜两岁那年,张皇后突然听说了这件事,趁机要求孝宗大肆追究此事,命人将郑旺、刘山等人捉拿归案,并亲自审问。孝宗不忍心处置这些无辜的人,可碍于皇室的颜面和张皇后的不断挑唆,最终太监刘山以干预外事被处死,郑旺以妖言惑众、冒认皇亲被监禁,郑金莲被送入浣衣局。
郑金莲再一次被无情的命运捉弄,十年前的悲剧再度重演,她又一次失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成了戴罪之身。朱厚炜被张皇后抱到坤宁宫中抚养,知情者一律封口,严守朱厚炜的身世秘密。所幸孝宗对郑金莲一片真情,命令浣衣局的所有人将她当主子看待,她依旧是夫人的身份,所以才有了先前唐伯虎曾向朱玉簟和薛寒秋提及的“翰林院王瓒见到两个太监将一个女人押入浣衣局,浣衣局的看守见到来人,肃立两旁,态度十分恭敬”这一幕。
李红藕和绿荷都是重情重义之人,郑金莲获罪后,后宫里的人避之犹恐不及,二人却经常去看望她,宽慰她,陪她聊天解闷,还带去她们偷偷打听到的关于两位皇子的消息。翰林院王瓒与李红藕是同乡,与李父又是故交,两人都对张皇后的所作所为极为痛恨,却敢怒不敢言。也是在弘治十七年,唐伯虎赴京赶考,结识了王瓒,又因“作弊冤案”成了生死之交。
唐伯虎离京之际,王瓒将李红藕偷偷带出宫去,二人恳请唐伯虎将这个秘密画了下来。一群浣衣女在溪边洗衣裳的场景,暗指宫中的浣衣局。画中那面前没有衣物,双手掩面正在哭泣的女子,便是比其她人身份尊贵,却历经坎坷的郑金莲。另一位衣着华贵,开怀大笑的女子不用说,自是张皇后了,她怀抱的婴儿,便是朱厚照。画作完成后,又题上了李红藕所作的那首诗:
朱户隆宠帝王珍,
浣宫厚弃罪莲身。
金慈不照郑氏悯,
犹羡衰草盼明春。
诗中暗藏着郑金莲和朱厚照这一对母子的名字,同时隐含了郑金莲受宠于天子,却屡遭迫害的悲惨际遇。这幅画一直由李红藕保管,她期盼着有一天能让郑金莲和朱厚照母子团聚。
弘治十八年,孝宗病逝,他一直没有让朱厚照知道自己的身世,“郑旺妖言案”之事也严禁任何人对朱厚照提及。但在临终前,孝宗叮嘱朱厚照继位后想办法将郑旺释放,善待郑金莲。朱厚照登基后大赦天下,释放了郑旺。他并不知道郑金莲是何人,但听出了父皇话中的深意,依旧保留了她的夫人封号,让她在浣衣局过着等同于主子的生活。
谁知郑旺是个认死理的人,仍然坚持他的女儿是当今皇上的亲生母亲,因而谣言再起。他的同乡王玺打通关节,闯到东安门,要上奏当今天子生母被囚禁的实情,郑旺、王玺因此重又被捕入狱。审判之时,郑旺多次声称自己无罪。
朱厚照牢记父亲的临终嘱托,有意保全郑旺,然此时他刚刚即位,而且嫡长子身份又是何等神圣的光环,对于自己的政权十分重要。何况这对于朱厚照,对于孝宗、张太后乃至于整个明廷而言,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朱厚照万般无奈之下,以妖言罪判处郑旺死刑,关于朱厚照身世的“郑旺妖言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郑金莲听说父亲被处斩的消息,伤心欲绝,却只能将眼泪往肚里咽,强装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