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追源者不弃 > 第一百四十六章 羌寨的来客与碎片的低语

第一百四十六章 羌寨的来客与碎片的低语(1/2)

目录

三颗绿色的信号弹,如同鬼火般悬在远山隘口的暮色中,久久不散,刺目而诡异。刘臻站在碉楼顶层的阴影里,浑身紧绷,心脏狂跳,所有的疲惫和松弛瞬间被警惕取代。

档案馆的信号?陈博士派系的人?在他们几乎全军覆没、陈博士本人也已殒命之后,才姗姗来迟的“援军”?这时机未免太过巧合。

还是说,这是“基金会”或“黑红衣”设下的陷阱?模仿信号,诱他现身?陈博士落入敌手后,并非所有秘密都能守口如瓶。

掌心的烙印没有传来危险的刺痛,却也没有熟悉的共鸣,只有一种沉闷的、难以分辨的滞涩感,仿佛被什么东西干扰了判断。怀中的玉石罗盘也安静如常。

他死死盯着信号弹逐渐黯淡消失的方向,山林寂静,再无任何动静。对方没有靠近,只是在远处亮明了身份(或伪装),等待回应。

去,还是不去?

风险巨大。但若真是陈博士预留的后手,或许是了解外界局势、获取资源的唯一机会。而且,对方既然能找到这片区域,说明他的藏身之处未必绝对安全。

犹豫良久,刘臻最终下定决心——谨慎接触。但不能在羌寨附近,必须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可进可退的地点。

他快速下楼,收拾好必要物品,尤其是那枚神秘的金属碎片、父亲的手稿和陈博士的信件。他将“引路杖”用布缠好背在身后,带上砍刀和少量食物,悄然离开了碉楼。

他没有走向信号弹的方向,而是反向而行,登上羌寨后山一处地势更高、视野开阔、且有多条退路的山脊。他找了一处岩石缝隙隐蔽起来,耐心等待。

夜渐深,山风凛冽。约莫过了一个时辰,就在刘臻以为对方或许不会出现时,山下远处的林线边缘,终于出现了几点微弱的光亮——不是手电,更像是老式的风灯或油灯,光线昏黄,移动缓慢。

灯光向着羌寨方向而来,但在距离寨子尚有数百米的一处溪谷平地上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对方很谨慎。

又过了一会儿,一盏风灯独自脱离了队伍,缓缓向刘臻所在的山脊方向飘来,灯光明灭不定,似乎是一种信号。

刘臻深吸一口气,握紧砍刀,从另一侧悄然下山,绕了一个大圈,从侧后方接近那盏孤灯。

借助月光和微弱灯光,他看清了持灯者。那是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式勘探服、身形瘦削、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老者。老者约莫六十岁上下,面容清癯,眼神疲惫却锐利,独自一人站在溪边,手中除风灯外并无武器,似乎毫无防备。

刘臻伏在草丛中,仔细观察四周,确认并无埋伏。

“出来吧,刘先生。”老者的声音忽然响起,平静而沙哑,带着一种学者般的沉稳,“我们没有恶意。是陈久安博士生前留下的紧急联络方式,指引我们找到这片区域。我们看到信号弹回应,知道你可能在此。”

刘臻心中一动,但没有立刻现身。陈博士留下的联络方式?

“陈博士怎么样了?”老者继续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和沉重。

刘臻沉默片刻,缓缓从阴影中走出,与老者保持十步距离,目光如炬:“他死了。”

老者身体微微一震,眼中闪过深深的惋惜和痛楚,低声喃喃:“果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他叹了口气,看向刘臻,“节哀。我是苏承远,受陈博士生前所托,必要时提供有限度的协助。隶属‘档案馆’文献修复与历史调研部,与行动部门无关。”他表明了一个相对中立的文职部门。

“证明。”刘臻言简意赅,丝毫不敢放松。

苏承远点点头,从怀中取出一个扁平的金属盒,打开,里面是一张微微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年轻许多的陈博士与眼前这位苏承远的合影,两人站在一座古老的图书馆前,笑容灿烂。照片背面有陈博士的签名和一行小字:“赠承远兄,守望相助。”

字迹确是陈博士早年笔迹。

苏承远又取出一页折叠的纸,是陈博士手写的一个复杂化学方程式和一组坐标,旁边写着:“若见此讯,吾恐已遇不测,望援手持‘钥’者。”坐标指向这片羌寨的大致区域。

刘臻仔细辨认,方程式是父亲早期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推演式,极少数人才知晓。坐标也大致吻合。证据似乎可信。

但他依旧没有完全放心。“你们来晚了。‘门’前发生的事情,你们知道多少?”

苏承远面色凝重:“我们知道‘基金会’激进派‘獠牙’和不明第三方‘红视’(即黑红衣)的大规模异动,目标直指‘哑口’和‘风蚀魔域’方向。陈博士最后传来的加密信息支离破碎,只提及‘归墟’、‘门危’、‘谐调’等词,并给出了这个紧急联络坐标。我们尽力赶来,但路途遥远,且需避开多方耳目,还是迟了。”他语气诚恳,不似作伪。

“档案馆内部现在什么情况?”刘臻追问。

“一片混乱。”苏承远苦笑,“‘门’前能量爆发的异常读数震惊了高层,派系斗争白热化。激进派遭受重创,但并未失势,反而更加疯狂地想要找到你和‘钥匙’的奥秘。我们这一系主张谨慎研究和历史追溯的力量受到打压,行动受限。我此次前来,是私人行为,代表部分同僚的意愿,力量有限。”

刘臻默然。情况比他想象的更复杂。

“陈博士走之前,有什么话留下吗?”苏承远轻声问。

刘臻犹豫了一下,省略了复杂过程,简略道:“他阻止了最坏的情况,临终前希望有人能继续‘谐调’之路。”

苏承远黯然点头:“这像是他的选择。他是个天才,可惜执念太深,走了太多弯路。”他看向刘臻,“你现在有什么打算?‘基金会’和‘红视’的搜索网正在收紧,这里并不安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